武海潭 王文娟
摘 ? ? ?要:探究體育課中至大強度體力活動時間下和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法對四年級學生基本動作技能的影響。以小學四年級5個班23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5×2的雙因素實驗設計,根據體育課采用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法和不同累積中至大強度體力活動時間的實驗實施方案,所有班共進行8周實驗干預。結果發(fā)現(xiàn):(1)體育課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法對學生移動技能、持物技能和粗大動作技能改善具有促進作用。體育課30%或50% MVPA累積時間下,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法班學生粗大動作技能改善情況顯著好于其他班。相同運動負荷干預下,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法班女生改善情況好于男生。(2)30% MVPA累積時間班粗大動作技能改善情況顯著好于對照班學生,50% MVPA累積時間班學生移動技能、持物技能和粗大動作技能顯著好于對照班。30%或50% MVPA累積時間和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法班學生移動技能、持物技能和粗大動作技能顯著好于對照班學生。體育課MVPA累積時間越大,學生基本動作技能改善情況越好。結果表明:體育課采用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法和50% MVPA累積時間對學生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關 ?鍵 ?詞:體育課;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法;基本動作技能;中至大強度體力活動;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80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6-7116(2023)02-0114-08
The impa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with learning goal-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on primary students' basic motor skill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exercise loads
WU Haitan,WANG Wenju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goal-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and MVPA on students basic motor skills in the fourth graders. Five classes of 237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 were us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each randomly arranged as a control class, along with four intervention classes. The study adopted a 3×2 two factors experimental design to confirm the experimental scheme for different classroom intervention schemes, all the experiments lasted for eight week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PE learning goal-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locomotor skills, and the accumulation time of 30% or 50% of MVPA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he improvement of gross motor skills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goal-oriented teaching clas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other classes, in the 30% or 50% MVPA cumulative time classes. The same exercise load intervention, the improvement of girls in the learning goal-oriented teaching clas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boys. (2) The 30% MVPA cumulative time class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gross motor skill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class. The locomotor skill, object control skill, gross motor skill of the students in the 50% MVPA cumulative time clas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class. The locomotor skills, object control skills, gross motor skill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30% or 50% MVPA cumulative time integration learning goal-oriented teaching clas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class. As a result, the longer the accumulated time of physical education MVPA, the better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The conclusion suggested that the use of learning goal-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and 50% MVPA accumulation time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asic motor skills in primary schools.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learning goal-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basic motor skills;moderate to 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primary school students
學習目標定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是以發(fā)展能力和完成任務為目的,將注意力集中于對任務的把握和理解上。學習目標定向的教學安排是主動的參與,有助于鍛煉身體肌肉,從而刺激肌肉功能。充分的肌肉活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血液順暢地流向大腦。進行學習目標定向的學生對學習持有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有助于使用深層次加工的學習策略,能正向預測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投入、行為投入和情感投入[1]。此外,學習目標定向總是引發(fā)適應性行為[2]。
基本動作技能(FMS)和體力活動(PA)與各種健康指標(如心臟代謝健康、健康體適能、心理社會健康、自尊和認知發(fā)展)之間的積極聯(lián)系已經得到證實[3-4],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但幾乎50%的兒童少年沒有達到每日推薦的PA運動量[5]。FMS與兒童少年PA呈正相關[6-7],大量研究顯示,動作技能熟練程度與參加有組織的運動[8]、運動項目[9]和PA相關[10-13]。但兒童少年的久坐行為不斷增加(例如屏前時間)[14],導致其FMS一直在下降[15]。
研究顯示具有更高技能水平的孩子達到中至大強度體力活動(MVPA)的時間是較低技能水平孩子的2.5倍[16]。沒有FMS的孩子可能很難跟上他們的同齡人,會導致回避運動現(xiàn)象的發(fā)生。兒童少年的PA、健康和運動技能可能會隨著他們進入青春期而下降[17]。運動障礙的兒童在技能發(fā)展、社會互動和健康方面面臨的風險也會更高[18]。
體育課是兒童少年參與PA的制度化保障,對體育課的干預有助于惠及到更多的學生。一方面,目前針對兒童少年基本動作技能的干預主要集中在課堂以外的時段,針對課堂的干預還少有報告。另一方面,干預主要集中在學齡前兒童的游戲化或PA時間方面,針對小學生基于體育課的量化研究和教學方法的融入還少有報告。兒童少年的運動負荷與基本動作技能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是否與體育課結構化教學內容的運動負荷有關?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法對兒童少年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產生何種影響?本研究將據此進行分析。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上海市X小學四年級學生,隨機選取5個平行班。其中,4個班作為實驗班,1個班作為對照班,詢問學生既往病史、醫(yī)療檢查、身體狀況,獲得家長知情同意書,排除存在的潛在風險。對所有學生進行實驗前和實驗后測試。為了研究的準確性,所有學生各指標進行2次測試,若有學生在某一指標缺測,則該生在該指標的其他成績也被剔除。最終受試對象共237人(男117人,女120人)。各班學生在性別、年齡和身高、體質量和BMI上差異不具有顯著性意義(見表1)。
1.2 ?基本動作技能測評
采用粗大動作發(fā)展測試標準第3版(TGMD-3)。分為移動技能,包括跑、前滑步、單腳跳、跑跳步、立定跳遠、側滑步,各個技能得分之和為移動技能得分;持物技能,包括雙手揮棒擊打固定球、單手握拍擊打反彈球、單手原地運球、肩上投球、下手拋球、雙手接球,腳踢固定球,各個技能得分之和為持物技能得分。移動技能和持物技能得分之和為粗大動作發(fā)展得分。
測試人員統(tǒng)一學習,觀看相關測試視頻,根據測試要求進行視頻拍攝錄取資料。最后得出的視頻由學科專家、體育教學專家、研究生成員根據TGMD-3進行評分,通過3輪累計12 h的培訓,評分人員背對背評分一致性達到90%以上進行分組評分,對每一位兒童少年的運動技能視頻進行標準化數據處理。
1.3 ?實驗設計與實施
1)實驗班運動負荷和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基于實驗對象特點,運動強度界定為:小強度心率為<130次/min,中等強度心率為130~160次/min,大強度心率為160~190次/min。針對學生心率在130~190次/min,運動通過Polar遙測心率儀進行實施監(jiān)控,監(jiān)測者與實施者根據教學安排和實時數據采用觀察法對學生課堂運動時間進行記錄,根據實驗要求達到中至大強度運動時間。
實驗干預周期為8周,共進行2次測量,分別為實驗前和實驗后對學生基本動作技能的指標進行測量,干預頻率為每周4節(jié)體育課,每節(jié)課35 min。
實驗設計:對照班采用常規(guī)體育課。實驗1班采用MVPA累積時間占體育總時間30%(誤差控制在±3%)。實驗2班采用MVPA累積時間占體育課總時間30%(誤差控制在±3%)和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法。實驗3班采用MVPA累積時間占體育課總時間50%(誤差控制在±3%)。實驗4班采用MVPA累積時間占體育課總時間50%(誤差控制在±3%)和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法。
為了控制其他體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差異所帶來的研究誤差,實驗前對隨機選取班的體育教師進行實驗開展培訓,并進行預實驗,通過實驗要求后進入實驗實施階段。要求教師教學中盡量不打亂原有的教學計劃。除了對實驗班學生在MVPA和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指導以外,對于教學的其他方面5個班盡量保持一致。
2)體育課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法實施設計。
了解學生的目標定位,根據學生自身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實驗班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向學生提前講解,使學生清楚地了解成績評測的具體方法和內容、學習計劃的安排、考核的標準和要求。根據學生完成的任務目標情況,采用過程性評價,引導學生融入學習目標定向的教學策略。
(1)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任務。教師在設計課堂學習任務時應遵循多樣性原則和挑戰(zhàn)性原則,使學生產生實現(xiàn)任務的內在價值。設置學生個人短期目標,根據學生完成目標的程度進行階段評測,引導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每位同學的基礎不同,對所學的內容制定不同課堂學習目標,讓學生通過自身努力能夠達到,同時結合教學進度及內容,分階段進行評測,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下一階段學習目標。評測分為階段考核和最終考核。通過階段性評測,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努力程度和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教師應及時對各種信息做出反饋,適時地優(yōu)化教學手段和方法,積極評價學生所取得的成績,使其能夠向預定的目標努力。
(2)學習目標定向教學實施步驟:①實驗前按照學生技術的掌握程度進行分組,確定小組長。小組長協(xié)助教師進行教學開展,教師在教學中對一項內容的學習提供不同程度的學習指導方法,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學習目標來選擇學習方法。②學生完成階段任務后,進行自我評價和生生評價。教師對每個小組進行總結性評價,并輔以教學指導,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動作,學生再進行強化練習。然后學生進入下一階段內容的學習。③在實驗班教學中,按照教學的滲透原則,在完成一個階段目標的同時,將下一個目標滲透進來,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或不自主反饋出來的信息及時掌握,并積極地做出調控,使整個教學順利地向預定目標前進。通過2周的教學后,可以調整原有分組,學生可以通過自主的方式組建新的學習小組。④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對表現(xiàn)出色的學生給予及時肯定,對沒有及時掌握學習內容的學生給予鼓勵和幫助,如通過講解動作方法和要領、進行動作示范、技術動作進行再分解練習等,評價方面如對學生說“你做的很好、太棒了……”,或者拍拍學生的肩等。通過指導和評價來讓學生關注自身是否有所進步。教師在教學中應多與學生溝通,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
(3)采用多維的教學評價方法。采用形成性評價,在教學中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評價,促進教學活動的改進和完善;根據學生個體情況采用個體內差異評價,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過去和現(xiàn)在進行比較,讓學生關注自身進步情況;同時采用教師、學生和自我評價。
研究為單盲實驗,組織開展實驗的授課教師知曉實驗班設置,其余測試人員、數據分析人員、協(xié)助研究的教師以及受試者均對分組情況不知情,由此可以減少主觀因素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
1.4 ?數理統(tǒng)計與分析
采用SPSS 24.0對數據進行管理和統(tǒng)計分析。進行缺失值和極端值初步清理和分析,未出現(xiàn)缺失值的數據,未發(fā)現(xiàn)超過±3.30倍標準差的極端值。所有參數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標準。對被試者的數據進行描述統(tǒng)計。
采用5×2的雙因素實驗設計。第1個自變量是“班”變量(分對照班,實驗1班、2班、3班和4班,5個水平)。第2個自變量是“性別”變量(分“男生”和“女生”2個水平)作為實驗處理變量和分類變量來進行實驗設計。探索不同干預對小學生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的作用,以及性別對干預效果的影響。定義α的值為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實驗前5個班學生在基本動作技能上差異均沒有顯著性意義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實驗前5個班學生在移動技能、持物技能和粗大動作技能上差異不存在顯著性意義(見表2),說明各班學生在這些技能上均在同一水平。
2.2 ?實驗前后各技能數據進行對比情況
為了明顯展示各個班實驗效應的差異,這里將實驗后各個班學生在各技能上的變化幅度(變化幅度=實驗后結果-實驗前結果)作為因變量進行分析。
1)移動技能變化幅度呈現(xiàn)明顯差異。
根據實驗設計,本研究以“班”和“性別”作為實驗處理因子,對5個班學生移動技能變化幅度進行5×2的雙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移動技能實驗后的變化幅度上存在著顯著的“班”主效應(F=17.406,P=0.000),但不存在明顯的“性別”主效應(F=0.025,P=0.875),以及“班”與“性別”的交互效應(F=0.206,P=0.935)。
進一步對“班”主效應進行平均數多重比較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實驗后實驗1班、2班、3班和4班學生移動技能數值提高,對照班學生移動技能數值降低。實驗2班、3班和4班學生移動技能改善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班學生(見表3)。由此可見,30% MVPA時間和目標定向教學法、50% MVPA時間、50% MVPA時間和目標定向教學法有助于學生移動技能改善,顯著好于對照班學生。從表3的數據還發(fā)現(xiàn),對照班學生移動技能出現(xiàn)降低,學生移動技能得不到改善。此外,實驗3班學生顯著好于實驗1班學生,實驗4班學生顯著好于實驗2班學生,說明50% MVPA時間班學生移動技能改善顯著好于30% MVPA時間班,隨著MVPA時間的增加,學生移動技能改善情況趨好。
2)持物技能變化幅度呈現(xiàn)明顯的班、性別差異以及兩者的交互作用。
對5個班學生持物技能指標的變化幅度分別進行“班”和“性別”因子的5×2雙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所測學生在持物技能的變化幅度上均存在明顯的“班”(F=49.025,P=0.000)、“性別”(F=14.606,P=0.000)主效應以及兩者的交互效應(F=2.916,P=0.022)。
進一步對“班”主效應進行平均數多重比較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實驗后實驗1班、2班、3班和4班學生移動技能數值提高,對照班學生移動技能數值降低,實驗1班、2班、3班和4班學生持物技能改善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班學生(見表4)。由此可見,30% MVPA時間和目標定向教學法、50% MVPA時間、50% MVPA時間和目標定向教學法所在班的學生持物技能改善顯著好于對照班學生。
進一步對“性別”主效應進行平均數多重比較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實驗后實驗1班、2班、3班和4班學生移動技能數值提高,對照班學生移動技能數值降低,實驗2班、3班和4班男生和女生持物技能改善情況分別明顯好于對照班男生和女生(見表5)。由此可見,50% MVPA時間,30% MVPA或50% MVPA時間分別和學習目標定向教學法混合干預對學生持物技能改善顯著好于對照班。
對持物技能變化幅度這一指標所存在的“班”和“性別”變量的交互作用進一步進行簡單效應檢驗的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目標定向教學法的實驗2班和4班學生女生移動技能改善情況好于男生(見圖1)。
3)粗大動作技能的變化幅度呈現(xiàn)明顯的班差異,實驗班學生改善效果顯著好于對照班學生。
對5個班所有學生粗大動作技能的變化幅度分別進行“班”和“性別”因子的5×2雙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所測學生在粗大動作技能的變化幅度上存在明顯的“班”主效應(F=49.200,P=0.000),不存在明顯的“性別”主效應(F=0.178,P=0.673),以及兩者的交互作用(F=0.485,P=0.746)。
進一步對“班”主效應進行平均數多重比較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實驗后實驗1班、2班、3班和4班學生移動技能數值提高,對照班學生移動技能數值降低,實驗1班、2班、3班和4班學生持物技能改善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班學生(見表6)。由此可見,30% MVPA時間、30% MVPA時間和目標定向教學法、50% MVPA時間、50% MVPA時間和目標定向教學法對學生粗大動作技能改善顯著好于對照班(P<0.001)。實驗4班和2班分別與實驗3班和1班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相同運動負荷下,目標定向教學法對學生粗大動作技能改善具有顯著促進作用(P<0.05)。
3 ?討論
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是,目標定向教學法實施對學生基本動作技能的改善具有促進作用。相關研究也認為,采用學習目標定向的學習者在趨同任務中比在發(fā)散任務中表現(xiàn)出更強的認知和社會參與[19]。參與學習目標定向活動的兒童少年在平衡木行走、球擲遠、身體移動等方面有顯著改善[20]。通過目標定向方法開展的游戲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運動,孩子的運動能力也會增強[21]。兒童少年早期運動技能的提高得益于目標定向的積極運動和FMS的提高[22]。
運動是一個與感官工具相關的過程,有助于兒童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積極運動是訓練兒童肌肉力量的一種手段,使他們變得更強壯、更快、更敏捷,有更好的運動控制能力[23]。早期的兒童少年技能訓練可以促進身體運動能力發(fā)展,優(yōu)化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有助于今后學業(yè)的發(fā)展和獲益[24]。學習目標定向運動是不斷通過從一個任務移動到另一個任務的活動來進行的運動形式。它包括必須按順序完成不同類型的活動,而混合運動可以培養(yǎng)人體力量、耐力、敏捷、速度、平衡和協(xié)調等運動元素。參與學習目標定向運動有利于激發(fā)孩子們的運動快樂,讓其愿意重復同樣的活動,他們不會覺得是在訓練,從而達到一種主動參與的運動效果。
此外,以目標為定向的游戲活動對孩子心理韌性產生潛在的積極影響[21],因為它使他們渴望重復同樣的活動,并且通過積極的運動可以獲得許多好處。肌肉的運動能力會增強,而且由于受到刺激,孩子的運動能力也會增強。
本研究結果顯示,目標定向教學法實施對女生持物技能改善情況好于男生。那么,目標定向教學法是如何對不同性別學生在持物技能改善方面產生差異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少年在基本動作技能學習中,存在性別差異[25]。其原因在于運動發(fā)展的目的是實現(xiàn)對自己身體的控制,這樣就可以利用它所有行動的可能性,這種發(fā)展是通過運動功能表現(xiàn)出來的,運動功能包括針對兒童少年與周圍世界建立不同的聯(lián)系[26]。根據Zimmerman等[27]的學生學習中自我調節(jié)發(fā)現(xiàn),女孩比男孩更多地使用學習自我調節(jié)策略,如更多地監(jiān)控自己的學習、利用外部環(huán)境、制訂目標和計劃以及尋求外界幫助。目標定向是學生根據教學目標的導向開展學習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我能動性發(fā)揮作用。國內學者研究也發(fā)現(xiàn),女生管理學習目標的積極性顯著好于男生[28]。本實驗開展中也發(fā)現(xiàn),女生在技能復雜練習中擁有更好的學習興趣,也更樂于配合和完成老師的教學任務。這可能導致該階段學生在目標定向教學中存在學習效果的差異性。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課MVPA累積時間增加對學生基本動作技能改善情況越好。在目標定向教學方法干預下,50% MVPA累積時間干預下對學生基本動作技能改善情況好于30% MVPA累積時間班,同時50% MVPA累積時間班好于30% MVPA累積時間和目標定向教學法混合干預班學生。通過基本動作技能改善幅度可以看出:50% MVPA和目標定向教學法班>50% MVPA班>30% MVPA和目標定向教學法班>30% MVPA班>對照班。MVPA累積時間成為改善學生基本動作技能的重要因素。
Robinson等[29]研究顯示,學生在校的PA時間對學生技能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對孩子們來說,參與運動的好處不僅包括讓他們流汗,還包括促進其成長和發(fā)展,個人內部和人際智能發(fā)展,提高感官敏銳度。運動也可以是一種治療媒介,支持孩子們表達樂趣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他們提供一種新的探索體驗,鼓勵孩子們堅持活動并有助于獲得良好效益[30]。研究顯示。每天2小時的MVPA可有助于減少注意力缺陷和多動癥[31]。積極運動具有增加注意力廣度和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效率的效果。國內相關研究顯示,體育課MVPA累積時間達到40%以上對學生體適能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32]。這些運動要素是各項運動的基本要素,是各項運動進一步發(fā)展不可缺少的[33]。MVPA對學生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運動閾值對學生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具有良好促進作用,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實施。
研究表明,每節(jié)體育課原地運球30次和傳接球15次,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兒童少年原地運球和接球的能力,這些物體控制技能動作對兒童少年動作能力的發(fā)展很重要[34]。兒童少年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動作技能發(fā)展也處于快速發(fā)展期,有效的運動促進對兒童少年健康發(fā)展產生良好效益。Chen等[35]研究認為,運動鍛煉和活動的延長將使所有學生受益,運動延長時間越大,訓練效果就越明顯。有效的教學有助于促進兒童少年參加更加活躍的練習內容,發(fā)展其運動技能,并使他們在運動發(fā)展水平上達到較高的水平,而群體內和群體間社會關系的效率將在最優(yōu)水平上發(fā)展[36]。兒童在這一時期發(fā)展起來的體能,是他們熟練、穩(wěn)定運動的基礎,是他們進行奔跑、轉彎、跳躍等各種運動鍛煉的基礎。這些也是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和運動技能建立的基礎和兒童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根本。
小學生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正處于關鍵時期,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的干預對其長期發(fā)展有更好的效益。本研究中采用Polar遙測心率儀對實驗干預中運動強度進行實時監(jiān)控,在運動負荷干預上進行控制。通過實驗監(jiān)控和實施有助于探究各變量的干預效果。目前,針對小學生體育課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量化干預的教學手段還鮮有應用,相關研究還少有報告。本研究成果對改革體育課堂教學、豐富體育課程理論、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采用小樣本研究,且只對四年級5個班學生進行實驗研究,還需在以后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作進一步研究。研究中因天氣、節(jié)假日和學校大型活動安排等,實驗干預的持續(xù)性會有一定影響。此外,Polar遙測心率儀測量已較為準確,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活動中心率帶測量位置的偏移、接收器信號的不穩(wěn)定性以及監(jiān)測受試對象的個體差異等,這些因素都會造成體育課運動負荷測量結果的偏差。這些因素在后續(xù)研究中需要加以關注。
參考文獻:
[1] 洪偉,劉儒德,甄瑞,等. 成就目標定向與小學生數學學習投入的關系:學業(yè)拖延和數學焦慮的中介作用[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8,34(2):191-199.
[2] 趙麗琴. 成就目標理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展望[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6):60-63.
[3] CARSON V,LEE E Y,HEWITT L,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indicators in the early years (0-4 years)[J]. BMC Public Health,2017,17(5):34-63.
[4] RASMUSSEN M,LAUMANN K. The 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exercise in health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Eur J Psychol Educ,2013,28(3):945-962.
[5] TUCKER P.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of preschool-aged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J]. Early Child Res Q,2008,23(4):547-558.
[6] BARNETT L M,VAN BEURDEN E,MORGAN P J,et al. Childhood motor skill proficiency as a predictor of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J]. J Adolesc Health,2008,44:252-259.
[7] BARNETT L M,VAN BEURDEN E,MORGAN P J,et al. Does childhood motor skill proficiency predict adolescent fitness? [J]. Med Sci Sports Exerc,2008,40:2137-2144.
[8] OKLEY A D,BOOTH M L,PATTERSON J W.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to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mong adolescents[J]. Med Sci Sports Exerc,2001,33:1899-1904.
[9] RAUDSEPP L,P?LL 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and outside-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 Pediatr Exerc Sci,2006,18:426-435.
[10] FISHER A,REILLY J J,KELLY L A,et al.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d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children[J]. Med Sci Sports Exerc,2005,37:684-688.
[11] WILLIAMS H G,PFEIFFER K A,ONEILL J R,et al. Motor skill performa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J]. Obesity,2008,16:1421-1426.
[12] LUBANS D R,MORGAN P J,CLIFF D P,et al.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eview of associated health benefits[J]. Sports Med,2010,40:1019-1035.
[13] WROTNIAK B H,EPSTEIN L H,DORN J M,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or proficiency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J]. Pediatrics,2006,118:e1758-e1765.
[14] HINKLEY T,SALMON J,OKELY A D,et al. Preschoolers physical activity,screen time,and compliance with recommendations[J]. Med. Sci. Sports Exerc,2012,44(3):458-465.
[15] ROTH K,RUF K,OBINGER M,et al. Is there a secular decline in motor skills in preschool children?[J]. Scand J Med Sci Sports,2010,20 (4):670-678.
[16] DE MEESTER A,STODDEN D F,GOODWAY J D,et al. Identifying a motor proficiency barrier for meeting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in children[J]. J Sci Med Sport,2018,21(1):58-62.
[17] MCPHILLIPS M,JORDAN-BLACK J A. The effect of social disadvantage on motor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A comparative study[J].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7,48(12):1214-22.
[18] THOMPSON L P,BOUFFARD P,WATKINSON E J,et al. Teaching children with movement difficulties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in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J]. Phys Educ Rev,1994,17:152-159.
[19] DAO P. Effects of task goal orientation on learner engagement in task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2019,59(3):315-334.
[20] SUTAPA P,PRATAMA K W,ROSLY M M,et al. Improving motor skills in early childhood through goal-oriented play activity [J]. Children,2021,8(11):994.
[21] BECK N,PETRIE TA,HARMISON RJ,et al. Patent,coach,and peer created motivational climates:Relationships to goal orientations and mental toughness[J]. Int J Sport Psychol,2017,48(3):185-205.
[22] KARAKAUKI M. Improving motor skills in early childhood through goal-oriented play activity[J]. Children,2021,8:994.
[23] COKER C A. Motor learning and control for practitioners[M]. London,UK:Routledge,2017.
[24] WHITEHEAD M. Physical literacy:Throughout the lifecourse[M]. London,UK:Routledge,2010.
[25] ROBINSON L 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physical competence and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in preschool children[J]. Child Care Health Dev,2011,37(4):589-96.
[26] MADRONA P G. Site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of motor skill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 J Arts Humanit[J]. 2014,3:9-20.
[27] ZIMMERMAN B J,MARTINEZ-PONS M. Student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Relating grade,sex,and giftedness to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1):51-59.
[28] 李雪蓮. 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及學習目標的自我管理研究[J]. 現(xiàn)代外語(雙月刊),2016,39(3):399-407.
[29] ROBINSON L E,WADSWORTH D D,PEOPLES C M. Correlates of school-day physical activity in preschool student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2,83(1):20
[30] CONNELLY J A,CHAMPAGNE M,MANNINGHAM S.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perception of their role i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Do we need to clarify expectations?[J]. J Res Child Educ,2018,32:283-294.
[31] GOLDSTEIN J. Play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health and well-being[Z]. Toy industries of Europe:Brussels,Belgium,2012.
[32] 武海潭,季瀏. 體育課不同累積中-大強度體力活動時間對初中生健康體適能及情緒狀態(tài)影響的實驗研究[J]. 體育科學,2015,35(1):13-23.
[33] SENTURK U,BEYLEROGLU M,GUVEN F,et al. Motor skill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affects to 5 year old childrens psychomotor development[J]. Turk J Sport Exerc,2015,17:42-47.
[34] DONATH L,F(xiàn)AUDE O,HAGMANN S,et al.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in preschooler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argeting object control proficiency[J]. Child:Care,Health and Development,2015,41(6):1179-1187.
[35] CHEN H Y,MENG L F,YU Y,et al. Developmental traits of impulse control behavior in school children under controlled attention,motor function,and perception[J]. Children,2021,8:922.
[36] ALTINK?K M. The effect of coordinated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s on some motor skills of 6-year-old children[J]. Eurasian J Educ Res,2017,68: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