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炤
1937年8月,為抵抗日本侵略軍,國共兩黨就紅軍改編國民革命軍一事達成協(xié)議,中國工農(nóng)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各紅軍游擊隊:在保存與鞏固革命武裝、保障黨的絕對領導原則下,可以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談判,改變番號和編制,以取得合法地位。從8月到12月,國共雙方就南方各省紅軍游擊隊編制、干部、裝備等問題,先后在南京、南昌、武漢進行了多次商談。南方紅軍游擊隊也相繼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達成停戰(zhàn)與合作抗日的協(xié)議。
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南方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軍長葉挺。1939年,新四軍確定10月12日為新四軍成立紀念日。
同年11月21日,新四軍軍長葉挺抵達南京,在口十劍英的陪同下,于當日會見蔣介石,向蔣提交新四軍的組建方案,主要內(nèi)容是:擬將南方游擊隊編成乙種師兩個師(二旅四團),請委任項英為副軍長、周子昆為參謀長,陳毅、張鼎丞為師長,張云逸、譚震林為副師長;請指定浙江南部衢州附近或其他地點為集合地點;請發(fā)給集中開拔費及整理費18萬元。但蔣對葉所提方案多方刁難,說南方游擊隊不能照八路軍的辦法辦;延安提出的干部名單不能同意;八路軍拒絕點驗,游擊隊必須派人點驗,按槍的多少決定編制,不能先委任師長、旅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部長何應欽也提出,新四軍下面不設師,只設支隊。
針對國民黨方面的刁難,中共借鑒八路軍改編的經(jīng)驗,認為在編制上不必與國民黨作過多糾纏,關鍵是取得合法地位。1937年12月27日,經(jīng)過國共雙方反復協(xié)商,最后中共方面在部隊編制、薪餉等問題上作出了讓步,同意新四軍不隸屬八路軍,由所在戰(zhàn)區(qū)直轄;軍以下不設師、旅、縱隊,直轄4個支隊;在南方各地區(qū)只設留守處、辦事處,部隊全部開赴抗日前線。但同時在堅持單獨成立一個軍,國民黨不得安插一個人,堅持共產(chǎn)黨的絕對領導權和敵后游擊戰(zhàn)爭的獨立性等原則問題上,也迫使國民黨方面作出了讓步。
當日,項英就談判結(jié)果報告中共中央:“四軍編制為4個支隊,支隊等于旅”。12月28日,毛澤東復電,同意新四軍編成四個支隊: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三支隊張云逸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
1938年1月7日,陳紹禹(王明)、周恩來、葉劍英電告毛澤東:何應欽核定新四軍編制為一、二、三、四4個游擊支隊,同意以陳毅、張鼎丞、張云逸、高敬亭分任一、二、三、四支隊司令。1月中下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批復項英擔任新四軍副軍長,張云逸、周子昆分別任正、副參謀長的委任令。
至此,新四軍編制與主要領導人選終于塵埃落定。1938年2月,新四軍軍部經(jīng)與各游擊區(qū)領導人商量后,確定了各支隊的編制。
第一支隊:由傅秋濤領導的湘鄂贛邊紅軍游擊隊,譚余保領導的湘贛邊紅軍游擊隊,項英、陳毅領導的贛粵邊紅軍游擊隊,李步新領導的皖浙贛邊紅軍游擊隊和游世雄領導的湘粵贛邊紅軍游擊隊合編而成。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參謀長胡發(fā)堅,副參謀長張道庸,政治主任劉炎。下轄第一團“?!眻F(由湘鄂贛邊紅軍游擊隊編成)和第二團“持”團(由湘贛邊、贛粵邊、皖浙贛邊、湘南紅軍游擊隊編成),共2300余人。第一團團長傅秋濤兼,副團長江渭清;第二團團長張正坤,副團長劉培善。
第二支隊:由張鼎丞、譚震林、鄧子恢領導的閩西紅軍游擊隊大部,劉英、粟裕領導的浙南紅軍游擊隊,鐘德勝、胡榮佳、彭勝標領導的閩贛邊汀瑞紅軍游擊隊及閩粵邊紅軍游擊隊合編組成。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政治主任王集成。下轄第三團“發(fā)”團(由閩西、汀瑞紅軍游擊隊編成)和第四團“揚”團(由閩粵邊、閩西、浙南的紅軍游擊隊編成),共1800余人。第三團團長黃火星,副團長邱金生;第四團團長盧勝,副團長葉道之。
第三支隊:由黃道、曾鏡冰、饒守坤領導的閩北紅軍游擊隊和Ⅱ十飛領導的閩東紅軍游擊隊合編組成。司令員由新四軍參謀長張云逸兼任,參謀長趙凌波,政治主任胡榮。下轄第五團“優(yōu)”團(由閩北紅軍游擊隊編成)和第六團“良”團(由閩東紅軍游擊隊編成),共2100余人。第五團團長饒守坤,副團長曾昭銘;第六團團長葉飛,副團長吳焜。
第四支隊:由高敬亭領導的鄂豫皖紅二十八軍和周駿鳴領導的鄂豫邊桐柏山紅軍游擊隊合編而成。司令員高敬亭,參謀長林維先,政治主任蕭望東(3月因病調(diào)離,由戴季英接任)。下轄第七團“傳”團(由紅二十八軍第二四四團第一營、部分便衣隊編成)、第八團“統(tǒng)”團(由鄂豫邊區(qū)紅軍游擊隊編成)、第九團(由紅二十八軍第八十二師特務營、鄂東北獨立團、部分便衣隊編成)、手槍團(由原紅二十八軍手槍團和部分便衣隊組成的一教導大隊編成),共3100余人。第七團團長楊克志,副團長曹玉福;第八團團長周駿明,副團長林凱;第九團團長顏士鄉(xiāng),手槍團團長詹化雨。
這8個團的代號合起來,就是一句革命口號:“保持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
1937年底新四軍軍部在武漢成立,但部隊仍分散在南方各游擊區(qū)。從1938年2月至5月,南方8省14個游擊區(qū)400余縣的紅軍游擊隊,戰(zhàn)勝種種困難與險阻,勝利完成向皖南、皖西集結(jié)的任務。1938年2月27日,新四軍第二支隊及各界代表和當?shù)厝罕?000余人,在閩西龍巖白土鎮(zhèn)舉行抗日誓師大會。
新四軍整編的完成,使原來分散的各自為戰(zhàn)的大大小小的紅軍游擊隊編成了統(tǒng)一的戰(zhàn)斗整體。統(tǒng)一整編后的新四軍轄4個相當于旅的支隊,10個團和直屬特務營。1938年4月12日,新四軍秘書處做出實力統(tǒng)計表:已集中的有軍部633人,一支隊2366人,二支隊1274人,三支隊1915人,四支隊3136人,尚未到達巖寺的還有浙南、閩東、閩中等地游擊隊1049人,全軍共有10329人,槍6200支。盡管這支部隊人數(shù)不多,裝備落后,但他們是經(jīng)歷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的磨練和考驗而保存下來的精華。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新四軍挺進華中敵后,轉(zhuǎn)戰(zhàn)大江南北,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與正面戰(zhàn)場相配合,成為華中地區(qū)堅持敵后抗戰(zhàn)的一支堅強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