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七七
春筍,素有“春天的菜王”“春天第一鮮”等美譽,還有“逢人配”“百搭菜”之稱,因筍是竹子的幼莖,是蓬勃生發(fā)之物,所以它特別的清香脆嫩,備受人們喜愛。每每在“驚蟄”節(jié)氣的前后,夜空一聲春雷,春筍就開始嘩嘩地生長。就連肚里的饞蟲,也被這雷聲一劈,搞得蠢蠢欲動。
其實,中國人食用竹筍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对娊?jīng)·大雅·韓奕》中就有“其蔌維何?維筍及蒲”的句子。詩中講到顯父為韓侯餞行,宴席上的蔬菜有美味的竹筍和鮮嫩的蒲菜。
成書于戰(zhàn)國或兩漢之間的《爾雅》記載,“筍,竹萌也,可以為菜肴?!薄懊取本褪茄康囊馑肌?梢?,此時食用竹筍已是常見現(xiàn)象。
與風流才子司馬相如齊名的西漢辭賦家枚乘,在《七發(fā)》中列出他認為最好吃的九道菜,其中之一就是“雛牛之腴,菜以筍、蒲”,意思是說用肥嫩的小牛肉,配以竹筍和蒲菜,那簡直是絕佳美味。
不僅如此,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簡牘上,也記載有“鹿肉鮑魚筍白羹”一款菜肴,將鹿肉、咸魚(鮑魚)和筍燉在一起,做成湯羹,看看這些食材,再想想味道,不流口水才怪。
也有人說:野菜,是春的前奏;而筍,是春的高潮。
寫過《山家清供》的南宋文人林洪,是個至情至性的生活家,喜愛研究美食。他和朋友喝酒聊天到半夜,也會讓廚娘給他來一碗莼菜春筍羹。在他眼里,筍清高如玉,清淡適口,是春日至珍。
套用一句爛俗的話,林洪吃的不是筍,他吃的是春日的儀式感。那月下花前,那林間筍上,那是活泛的春。這一點,還有一個地道的“吃貨”比今日的我們更明白,他就是大學士蘇東坡。他知道多吃筍,有助生發(fā),保陰潛陽,在春天吃出個健康的身體,絕不生氣。
蘇大才子的遭遇不用多講,一再貶謫,但一點沒耽誤他對美食的追尋,這也說明一個對美食有“追求”的人,大多是豁達的。蘇學士雖然境遇艱難,但還沒忘在山間吃筍,一邊吃還一邊寫詩感嘆:“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痹囅胍粋€在工作單位屢遭排擠的人,春日里,還能泡上一杯浮著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嘗山間嫩綠的蓼芽蒿筍的春盤素菜,感嘆著人間真正有滋味的還是清淡的歡愉。這種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真是給人無盡的遐思。
現(xiàn)在,正是春筍和各種時令野菜上市的時節(jié),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春筍種類不同,如毛竹、早竹、石竹、淡竹、刺竹、綠竹、剛竹、麻竹等,可葷可素,做法不同,風味各異。炒、燉、煮、燜、煨等皆成佳肴,各地均有很多有名的筍菜:“春筍燒鰣魚”“春筍白拌雞”“南肉春筍”和“糟燴春筍”,“問政山筍”,滬菜中的“枸杞春筍”,陜菜中的“春筍燜肉”等。
或許,就在你不經(jīng)意間,筍的香氣正從家家戶戶的廚房中飄出。吃著春筍做成的菜肴,刷著微博評論一句“奪筍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