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長雁
1896年,葉挺出生在廣東惠陽一個農(nóng)民家庭。其父依靠租佃地主十多畝水田和種植果樹維持生活,每年除交納30多擔租谷外,所剩無幾,全家終年辛勞,生活十分艱苦。葉挺年幼時,邊讀書邊看牛,假期則跟著母親做農(nóng)活。
參加革命后,葉挺戎馬倥傯,但也忙里偷閑,時而在住地前后開墾菜地。皖南事變后遭囚禁期間,他想盡辦法,利用當時的條件,做些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解決生活上的困難,繼續(xù)與命運抗爭,與蔣介石纏斗。
種菜解決軍需
大革命失敗后,葉挺被“暫待”黨外。他一度到歐洲,做過零散工,有時幫人在果園里采摘果子。宋慶齡偶爾寄些錢幫助他。就這樣,他在歐洲度過了好幾個艱苦的年頭。
抗戰(zhàn)軍興,葉挺出任新四軍軍長。由于蔣介石視新四軍為異己,新四軍軍費嚴重不足。除向上爭取外,葉挺想盡一切辦法解決軍需問題。軍部進駐皖南涇縣后,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葉挺就帶著警衛(wèi)員在云嶺種墨園后邊的小菜園里種西紅柿、黃瓜、青菜。他穿著破舊的軍裝,甩開膀子挖地,往往干得滿頭大汗。有時脫掉鞋子,赤著雙腳,在菜園里勞作。負責警衛(wèi)工作的黃鳴怕他累壞身體,勸他休息,他笑著說:“只有經(jīng)常勞動,才會有好身體,多出點汗,才能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菜地邊放了兩口大缸,葉挺讓大家用一口缸漚肥、一口缸積肥,只有把肥漚熟了,才能兌水澆菜。一次,黃鳴挑水澆菜,從積肥缸里舀了一勺肥,葉挺馬上對他說:“生肥不能澆菜,一定要用熟肥。”在葉挺帶領下,大家的蔬菜種得很好,豌豆莢又肥又嫩,西紅柿長得像碗口般大,黃瓜一摘就幾十條。葉挺經(jīng)常采摘這些勞動果實,請參謀處、副官處的同志會餐。
同為警衛(wèi)的張作民回憶,1939年,葉挺從大后方回到皖南,帶回西紅柿種子并親自栽種,供傷病員食用。有的傷員不習慣吃西紅柿,葉挺就派護理人員進行宣傳和說服工作,傷員深受感動。
黃鳴回憶,一天,葉挺不見蹤影,也未帶警衛(wèi)員,大家急了,立即派人去尋找。不一會,葉挺抱著一束鮮花從山坡上跑下來,高興地對黃鳴說:“看這杜鵑花開得多漂亮!”黃鳴見了軍長就檢討,葉挺說:“沒啥。不要大驚小怪的。”他找來一個舊木桶放進土和肥,把花栽在木桶里,又問:“這花好看嗎?”黃鳴回答:“很好看?!比~挺說:“我們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正因為我們熱愛和平,我們就反對侵略戰(zhàn)爭。我們一定能夠打敗侵略者,建設一個和平幸福的新中國?!?/p>
輾轉(zhuǎn)多地關押
皖南事變后,葉挺被無理扣押。1941年12月,他被轉(zhuǎn)押至廣西桂林,先被關押在疊彩山以北岑公祠附近的看守所,不久被囚禁到七星巖附近一個山洞內(nèi)。山洞內(nèi)部由軍統(tǒng)特務看守,外部由一個排的憲兵負責警戒。
被囚期間,葉挺讓看守幫忙買了一只奶山羊。白天,他牽著山羊出去放牧。晚上,由于不許出山洞,他就用竹子和鐵盒蓋做了一個小油燈,在燈下讀書看報。
1942年1月3日,葉挺從桂林轉(zhuǎn)押至重慶。一下飛機,軍統(tǒng)局總務處處長沈醉見他手上拿著一個小油燈,不解地問:“軍長為什么拿著這個油燈?”葉挺微笑著把燈高高舉起,說:“我這兩年一直和它作伴,準備把它帶在身邊作一個永久的紀念品?!?/p>
5月,因葉挺拒絕蔣介石的勸降,戴笠將他從望龍門22號楊清植公館移至歌樂山麓的白公館囚禁,取消了優(yōu)待。后來,又將他轉(zhuǎn)往蔣家院子秘密囚室囚禁。
蔣家院子位于白公館東南角偏僻的山谷中,云遮霧障、隱秘幽深,院旁矗立一棵參天銀杏,對外稱“將官休養(yǎng)所”。據(jù)當時居住在蔣家院子的蔣老太及其兒子回憶,葉將軍對特務常開罵口,但對老百姓非常關心。有時特務不給房租錢,葉將軍就要求他們給。葉將軍還經(jīng)常送香腸給蔣家。
葉挺在蔣家院子里養(yǎng)了雞和兔子。早晨起床后做操習武,飯后便在房中看書寫字,晚上給雞和兔子喂食。
1942年底,蔣介石將葉挺轉(zhuǎn)移到湖北恩施,交由陳誠看管。陳誠先將葉挺暫時囚禁在城東門大街路北民享社招待所,1943年初又將葉挺遷移到后山灣一棟民房(今葉挺將軍囚居舊址紀念館)內(nèi)。該民房原為地主李子尚的產(chǎn)業(yè),由佃戶劉貴金居住。葉挺住進后,佃戶搬進廂房,讓出堂屋、灶屋及左間正房。民房面臨西門河,背靠梁子山,一條大道穿越南北,對面為六角亭山峁,整個壕溝里人煙稀少,易于把守和保密。
一安頓好,葉挺就到湖北省銀行員工消費合作總社參觀。時任消費合作總社經(jīng)理柯南山回憶:“根據(jù)省銀行兼供應處總經(jīng)理周蒼柏面囑,用葉希夷的名諱給葉將軍填了一張合作社購買證,從此由我社給其供應生活用品。沒過幾天,葉將軍在一個矮小的‘勤務兵陪伴下,來合作社參觀,由我負責接待。葉挺將軍態(tài)度溫和,對當?shù)乩习傩盏氖雏}供應極為關心,特別問我:‘山區(qū)農(nóng)民的食鹽能否供應得上。我告訴他合作社不對外,但民享服務部辦有物物交換,農(nóng)民可以用蔬菜換食鹽、棉布等。葉將軍點了點頭?!?/p>
觀音山下辛苦勞作
1943年夏,葉挺被轉(zhuǎn)囚到桂林建干路。這時,馬寧以馬來西亞《現(xiàn)代日報》特約記者身份,采訪了葉挺。馬寧在文章中回憶了兩人見面的情景:
我轉(zhuǎn)到屋后去。只見院子里蹲著一人,看那背影,一下就明白這正是我懸念已久的人。但我怕驚擾他,抬著步走到他身旁。只聽耳熟的聲音道:“快快吃,吃胖了早點宰了你!”這話里有話的話,深深地感動了我。仔細一瞧,原來是兩條小白豬貪婪地在葉挺掌心里搶食。
我輕輕地放下竹墉,偎著葉挺軍長蹲下去,低聲叫道:“軍長,是我!”“啊!”葉挺軍長轉(zhuǎn)過臉膛,端詳了我一會兒,猛的緊揪著我的雙手把我拉起來。“真想不到,這兒看見你!”忽又壓低嗓子,指著對面那鬼眼似的窗洞道:“沒人看到你進來吧?”“我是‘出其不意‘防其不備閃進門來的。”他歡欣地松開手,我頓覺掌心里粘糊糊的,聞一聞原來是噴香的米糠味兒。我聽到葉挺軍長爽朗的笑聲了。
“跟我來,洗手!”他把小豬趕進了豬舍,舀水給我沖洗了手,同時也把自己的手洗干凈了。軍長挽著我走進客廳。廳里沒有電燈,黑洞洞的。他家的保姆進來點上了油燈。微弱的燈光下我看見原來很魁偉的葉挺軍長清瘦多了,也見到他的臉色是赤褐色的,我猜想到他跟我一樣是撿豬草曬黑了。他這時穿的是粗布便裝,正像一般市民??纯蛷d里的擺設,簡陋樸素,除了一張未經(jīng)油漆的四方桌,配上四條黑楞楞的長板凳,只見到一邊墻角下,稀稀拉拉地還剩下點豬草。
葉挺軍長這時候也把他的經(jīng)濟情況告訴我,他現(xiàn)在的一家連親友在內(nèi),有十幾口人吃飯,生活來源幾乎全靠李秀文姐夫麥暢生每天到麗澤門外去擺地攤,拍賣夫人李秀文從澳門娘家?guī)С鰜淼男欣睢B那架心愛的照相機也賣掉了。最后,他告訴我為了有可靠的生產(chǎn)基地,他決定遷去遠郊觀音山下安家。那兒前有草地,后有荒山,可以多養(yǎng)豬,還可以放羊上山。最重要的是,更加接近群眾,了解人民的生活。
在觀音山下的一個小村莊,有桂林辦公廳的防空宿舍,葉挺一家住在其中的5間平房里。葉正大、葉正明、阿劍在回憶文章《和爸媽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中這樣描述:
我們又搬了一次家,搬到比以前住的更偏僻的郊外,叫觀音山的山腳下。房子后面是山,前面是一大片地,附近還種了很多桐林。就在我們搬到郊外的第二個星期,爸爸把媽媽的首飾賣了,到市場去換回來十幾只山羊和四只小豬。爸爸每天帶我們到山上放羊,到房后的小河去撈水草,撈好后,挑回來喂豬。冬天,雖然小河沒有結(jié)冰,水卻相當冷,我們還是一樣地去撈豬草。爸爸還帶我們在房前開荒,種上各種蔬菜。每天在太陽出來之前,爸爸還教我們在草地上挖地衣,因為太陽一出來,地衣就要化掉了。有時爸爸還讓我們帶上小籃子,到地里揀被人挖剩的菜根、甘薯根或野生慈姑等等。我們家里窮,孩子多,買不起肉吃。晚上,爸爸就領著我們用破布條纏在竹竿子的頭上,涂點桐油燒著,到附近的池塘去照田雞。每去一次,第二天就能美美地吃一頓田雞肉。爸爸常常告訴我們:“我們本是農(nóng)家子孫,只要我們有雙手,我們就能生活。只有勞動,才能有飯吃。不勞動的人,是寄生蟲,是吸血鬼。”爸爸就是這樣,從實際的條件中想盡各種辦法,自己動手,解決全家十幾口的生活問題,自己帶頭作表率,從小培養(yǎng)我們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1943年4月下旬,愛國民主人士何香凝來到桂林。她先住在芙蓉路,后搬至觀音山麓,與葉挺相鄰??吹饺~家生活困難,何香凝給第七戰(zhàn)區(qū)軍糧計核委員會副主任、葉挺的老部下李潔之寫了一封信。李潔之隨后給葉挺匯來1萬元法幣(相當于50石米),為葉挺解了燃眉之急。
馬寧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葉挺在桂林觀音山下的農(nóng)耕生活:
葉軍長出門打豬草去了,葉夫人李秀文接待我們。她手里抱著個白胖的嬰兒,說是第九個孩子,她叫他“阿九”……從葉夫人產(chǎn)后貧血的瘦削的臉龐上可以看到她內(nèi)心的焦慮。生活的日見艱難,自不必說。葉家的孩子身上長了疥瘡,走了幾趟醫(yī)院,拿來的也不知是什么藥,越治越糟。葉家的小孩,小學也不讓進,幸得附近那間小學的一位女教師,不怕特務,不忌疥瘡,自愿擠時間給葉家孩子補課。而今孩子們都到女教師那兒去了。
小客堂里的墻角堆滿了番薯,也還有些新鮮的豬草。葉夫人隨后帶我們到后門口參觀葉家的生產(chǎn)。新砌的豬欄里有幾條剛買來的小黑豬,好幾十只雞鴨把山下一大片的草地啃得凈光。抬頭望,只見葉家的山羊正在崢嶸的巖上躥來躥去找嫩葉吃。有時公羊引頸咩咩地高叫幾聲,打破了沉寂。返回葉家,正碰上葉軍長回來,只見他頭戴斗笠,肩背竹簍,手持帶鉤木叉,袖子、褲管都卷了幾層,額上還在冒汗。眼見葉軍長這樣子,我激動得咬緊牙關,好不容易地才把涌上來的熱淚又咽下去。
1943年12月24日,葉挺到疊彩路看望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主任李濟深。從李濟深家出來后,他又到千家駒家,一進門就哈哈大笑說:“今天我把‘尾巴甩掉了?!彼嬖V千家駒,最近經(jīng)濟相當困難,想用夫人的首飾作抵押品,抵押法幣2萬元,不知有無辦法。千家駒答應極力設法。晚上回家,葉挺高興地對孩子們說:“今天我和狗開了一個大玩笑,他們找不到我了。”
葉挺穩(wěn)定的生活就要結(jié)束了。早在11月8日,張發(fā)奎就致電蔣介石,報告葉挺不愿意隨行柳州:“前奉諭著葉挺遷居柳州,職回柳州后即為彼覓得房屋,彼亦曾準備來柳。嗣彼以移居桂林時即著手農(nóng)事生產(chǎn),如它遷則家庭生產(chǎn)計劃推翻,且兒女須失學半年。彼并稱此后只求隱居守法,與世無爭,懇將此意上達等語。究應如何辦理,乞核示,并請飭葉挺遵照?!笔Y介石在張發(fā)奎來件上批示:“令其即赴恩施相見可也?!?/p>
關心民眾疾苦
1944年1月,葉挺又被押送到湖北恩施,先被安置在民享社東門招待所,隨后搬到以前被軟禁的地方。一天黃昏,葉挺與子女們乘軍用卡車回到昔日住所,鄰居看到后,都大聲地說:“軍長回來了,軍長回來了?!辈⒉患s而同地前來拜望。
蔣介石見“舒適生活”的軟化手段達不到目的,轉(zhuǎn)而改變策略,企圖從生活、經(jīng)濟上挾持葉挺。但在艱苦的環(huán)境和簡陋的生活面前,葉挺總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應對。
為了解決經(jīng)濟困難,葉挺帶著孩子們在住所附近墾荒兩畝多地,種上玉米、紅薯、番茄、白菜和蘿卜,還飼養(yǎng)了五六頭豬、10多只兔、40多只雞鴨和10多只山羊,另外開辟了一大塊茶園。這些茶樹至今枝葉繁茂,被恩施人民譽為“將軍茶”。
葉正大、葉正明、阿劍回憶:“暑假終于到了,回去和爸爸一起生活,心里感到無限的安慰。這時爸爸被關在城外的一個小山腳下,鄰居是一些純樸的農(nóng)民和一些小公務員,家里有一個‘勤務兵(其實都是些以勤務兵的牌子作幌子的特務),養(yǎng)了一二十只白兔(后來增加到五十多只)和十來只雞鴨,屋前十來丈,有一條不深的小河,后頭有一座荒山。為了貼補生活費用,爸爸和我們?nèi)齻€孩子,曾開了一二畝荒地來種菜。”
柯南山回憶:“葉將軍第二次來恩施,自己養(yǎng)了一批豬、羊、雞、鴨,還需要一批良種。一天,周蒼柏總經(jīng)理電話通知我,要我去向葉挺將軍面告,已派人到外地選購良種,一候運到,即可送去。我當即按電話指示的路線去見葉挺將軍。葉挺將軍住在西門外一幢土墻民房中,當我來到房前禾場時,他正在門口。我說明來意后,他十分親切地接待了我,并帶我參觀豬圈、雞籠等。他說:‘中國農(nóng)村十分落后,不改良家畜品種,農(nóng)村副業(yè)就無法發(fā)展。我現(xiàn)在反正做不了別的事,想在這方面實習一下,也許能積累一點小小的經(jīng)驗。在談話中,葉挺將軍又把農(nóng)民的食鹽問題提出來,要我們關心一下。”
據(jù)國民黨特務鄭達昌(當時給葉挺當勤務兵,易名鄭吉安,負責室內(nèi)監(jiān)視)交待:“軍長每日總有一半的時間勞動,種菜、扯草、上肥料,四五十歲的人,精神比青年人都好,儼然一位樸實的農(nóng)民。小姐、少爺也下田,或放羊、喂免、趕鴨子?!薄败婇L高興時還對我說:‘共產(chǎn)黨做事,大家一樣,有好大能力做好大的事業(yè),有多少力氣擔多少擔子。一切是公開的。不像國民黨講派別,分系統(tǒng),又要有背景,有關系才能做事。還講了許多關于國民黨的腐敗,政治黑暗的事實,講國共兩黨之間的區(qū)別等等。同時還給我們分配勞動任務,經(jīng)常說:‘人都要勞動,不勞動不得食。”
葉挺常去附近小茶館串門,和農(nóng)戶聊天,了解民眾疾苦,從生活、生產(chǎn)技術(shù)上關懷貧苦農(nóng)民,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鄰居賀香貴說:“我的小孩和丈夫生病了,都是葉挺將軍給錢請大夫治好的,他還給我們一些本錢,教我們生豆芽的技術(shù),讓我們做豆芽生意來解決生活困難。”
茶館主人陳學清回憶:“葉挺將軍有一次給黃國順借錢買了200多只鴨子放養(yǎng),黃國順賣鴨蛋后,每次還錢給葉挺,葉軍長總是說:‘錢你留著用,等收入多了,你再還給我。一年多過去了,葉挺將軍未要分文,連鴨蛋也不肯收一個?!?/p>
農(nóng)民劉金貴說:“葉挺將軍還把鋤頭、鐮刀送給我們,鼓勵我們搞好生產(chǎn)?!?/p>
殺豬時,葉挺對鄰居和附近農(nóng)民說,你們沒錢買肉,從我這里提二三斤去吃好了。
1945年8月,葉挺即將離開恩施,為答謝鄰居,不僅請他們吃飯,還把家畜、菜地等分送給他們。此外,葉挺把親手蓋的一間豬圈屋打掃得干干凈凈,送給侯傳元夫婦,他們感動得老淚橫流。
1946年3月4日,葉挺從重慶白公館獲釋。出獄時,他帶上從桂林起就使用的小油燈和自己飼養(yǎng)的幾只小白兔,由邵力子親自陪送到中山三路263號中共代表團駐地,重新投入到為人民爭民主的戰(zhàn)斗中。
作者單位:宣城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