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玲
孩子在幼兒園什么都會自己做,為何一回到家便事事依賴父母?
周六,我去小妹家玩。僅大半天工夫,我就發(fā)現(xiàn)小妹和她4歲的女兒桃桃鬧了好幾次矛盾,原因是桃桃事事依賴媽媽,時時纏著媽媽。比如,桃桃上廁所,非拉著媽媽陪她去,還讓媽媽幫她脫、提褲子。小妹一邊幫忙一邊抱怨:“你自己不是會提褲子嗎?在幼兒園都自己做,一回到家就不會了?”
桃桃一會兒讓媽媽陪她搭積木,一會兒讓媽媽給她講故事,一會兒讓媽媽給她剝橘子……小妹就嘮叨:“我看你們老師發(fā)的視頻,你在班里自己挺會玩啊,吃加餐的時候都是自己剝橘子、剝香蕉,怎么在家都讓我?guī)湍???/p>
吃飯的時候,桃桃根本不專心,小妹便動手喂。沒喂幾口,桃桃被窗外的小鳥吸引,離開餐桌跑過去看,小妹便跟在后面繼續(xù)喂。好不容易喂完桃桃,小妹自己的飯也涼了,又忍不住跟我抱怨:“你說這孩子怎么回事啊?在幼兒園什么都會自己做,一回到家全都不會了?!?/p>
我發(fā)現(xiàn),盡管小妹一直在抱怨,但手上一直沒停過幫桃桃。這個情景讓我覺得好熟悉,不由得想起了我兒子小時候的情形。我兒子上幼園之前,也是什么事都讓我代勞,后來上了幼兒園,學東西很快,自己會系鞋帶、扣扣子、穿脫衣服、上廁所擦屁股,甚至會鋪床,但一回到家也是什么都不會做了,像個大少爺一樣事事讓我?guī)兔Α?/p>
對此我曾有過深入反思,發(fā)現(xiàn)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環(huán)境因素,二是人為因素。
先說環(huán)境因素。幼兒園是集體環(huán)境,有各種規(guī)則,每個孩子都必須按規(guī)則行事,努力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才能跟上整體節(jié)奏。孩子沒有可以依賴的人,只能逼自己學、逼自己做,否則就會掉隊。而在家里往往比較寬松,沒那么多規(guī)矩和要求,孩子自然就隨意得多。
再說人為因素。每個家庭,家長出于本能都會幫助孩子。孩子也都知道,在家里有爸爸媽媽幫忙,自己可以不做,所以能懶就懶。
有時是我們大人自己先放棄了讓孩子去做事。比如,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飯,父母出于擔心和心疼,干脆動手喂孩子吃;準備出門時孩子不肯換衣服、換鞋,或者父母嫌孩子動作太慢,干脆自己動手幫孩子,這樣來得快。這種放棄和代替,也導致孩子喜歡依賴父母,而父母則一邊抱怨一邊不停地幫孩子,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如何讓孩子在家像在幼兒園一樣獨立呢?
想讓孩子在家也像在幼兒園一樣事事自理,父母要做到如下四點:
一是避免寵溺孩子,克制包辦代替的沖動,努力做到“不求不幫,求了有選擇性地幫;見了不管,裝作視而不見”。就是說,孩子不提出請求,就不要幫;當孩子提出請求時,也不要事事都答應,而是有選擇地幫。比如有的事情孩子很容易做到,就鼓勵孩子去做。孩子做著有困難的,就指導孩子做,適當予以輔助。孩子自己完成起來實在有難度的,才幫孩子去做,但也不能簡單地一幫了之,幫的同時要教孩子怎么做,并逐漸放手,一步步引導孩子自己動手。建議父母在關(guān)注孩子的同時,學會“視而不見”——如果事情不是太緊急,而且不會給孩子帶來危險,不妨讓孩子自己摸索著去做,不要緊盯著孩子,更不要責怪孩子動作慢、笨手笨腳,而是假裝沒看見,給孩子足夠的探索、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二是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孩子在幼兒園自己做的很多事情,老師都不會提出過高要求,因為幼兒園是統(tǒng)一管理,老師只會要求孩子做某件事,而不是提出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孩子那么多,動手能力有差異,不可能都做得一樣好,老師更不會一個一個地檢查,看孩子是否做得完美。但在家就不一樣了,父母大都是一對一地照顧孩子,甚至是二對一、三對一,對孩子的事看得很仔細,發(fā)現(xiàn)孩子做得不好或沒達到預期標準,就會嘮叨、批評孩子。孩子為了不被嘮叨、批評,索性就不做了。
所以父母也要像幼兒園老師那樣,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凡事只要他去做,哪怕做得不好、不合大人的意,也多表揚、多肯定,鼓勵孩子繼續(xù)做。父母要有淡然的心態(tài):只要孩子不斷地自己動手做,自然就會熟能生巧,越做越好。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漸入佳境的過程。
三是試著把幼兒園的一些規(guī)則搬到家里。比如,幼兒園到了規(guī)定的時間就吃飯,在家也可以這樣做,到點兒了,不管大人小孩都要放下手里的事坐到餐桌邊專心吃飯。有的父母自己沒規(guī)矩,到了飯點兒只顧看手機或做別的,或者邊看手機邊吃飯,孩子有樣學樣,怎么可能按時吃飯、專心吃飯呢?
父母可以結(jié)合自己家的實際情況,參照幼兒園的一些規(guī)則,制訂家庭行為準則并認真執(zhí)行。這樣,有了條條框框的限制,孩子就會在父母帶動下積極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了。
四是盡量給孩子提供獨立做事的機會,讓孩子知道自己能做的事其實很多,意識到自己是很能干的。比如開飯的時候讓孩子擺碗筷;打掃衛(wèi)生的時候讓孩子負責某一項任務;鼓勵孩子睡前自己洗腳、擦腳、倒洗腳水、把洗腳盆放回原位等;告訴孩子每天負責為家里的寵物添食;教孩子自己整理書桌和玩具架……從類似的小事做起,讓孩子每天都有動手鍛煉的機會,就很容易培養(yǎng)出孩子勤勞、自理的品質(zhì)。
孩子在幼兒園什么都會自己做,回到家里卻處處依賴父母,根源在于家庭氛圍和家人的包辦代替。只要父母逐步完善家庭教育機制,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擺正和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就能讓孩子在家也像在幼兒園一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