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沁剛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中國家庭中引發(fā)親子沖突的原因千差萬別,但導(dǎo)火索往往是家長說話難聽。換言之,如果家長講究說話藝術(shù),避免惡語相加,許多親子沖突就可以避免。本期,我們邀請教育心理學(xué)教授夏青蓮女士,與家長朋友們聊聊這個話題。
不管怎么狡辯,打擊式教育的本質(zhì)仍是語言暴力,而語言暴力會直接損傷孩子未發(fā)育成熟的大腦
趙女士(6歲男孩的媽媽):生孩子以前,我是一個性格溫柔的人,說話之前先臉紅。但有了孩子就不同了,我總是忍不住吵他。比如,孩子畫畫分不清綠色和藍色,去就罵他“笨蛋”;他冬天出門不肯戴帽子,結(jié)果凍感冒了,我就罵他“活該”。我是孩子的親媽,怎么會傷害他呢?我只是想用夸張的方式讓他印象深刻、進步更快。前不久他畫了一張畫,標題是《我的媽媽》,他居然把我畫成一頭獅子,兇巴巴的樣子。我心頭一震:我是個合格的媽媽嗎?
蔡先生(12歲男孩的爸爸):您多慮了。俗話說“打是親,罵是愛”,孩子長大以后就會理解您,不會記仇的。再說,小孩子都需要教育,表揚多了容易驕傲,還是多打擊更靠譜。我兒子考試成績不好,我會挖苦他“考這點分還好意思回家”,他哭一會兒,也就沒事了。
林女士(10歲女孩的媽媽):我覺得,家長多給孩子一些打擊利大于弊,等孩子開始過集體生活,會受到更多、更嚴厲的打擊,家長的溫柔打擊都受不了,將來怎么接受社會的考驗?
主持人:這樣的打擊式教育,效果如何?
蔡先生:剛開始,孩子知恥而后勇,效果立竿見影,可是沒多久就麻痹了。我只好加大力度,罵得更狠,挖苦得更刻薄,但收效甚微,孩子好像放棄努力了。
主持人:家長的打擊式教育對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請夏教授為我們科普科普。
夏青蓮:家長的打擊式教育,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心理學(xué)研究顯示,不管怎么狡辯,打擊式教育的本質(zhì)仍是語言暴力,而語言暴力會直接損傷孩子未發(fā)育成熟的大腦。
趙女士:有這么嚴重嗎?
夏青蓮:美國哈佛大學(xué)醫(yī)學(xué)院馬丁·泰徹博士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胼胝體和海馬體這兩個大腦區(qū)域的體積會明顯縮小,長大后的智商比參照組孩子低12分。更要命的是,長期被父母貶損,孩子大腦中主要處理憤怒和恐懼情緒的杏仁核反復(fù)被刺激,甚至沒有刺激也時刻處于應(yīng)激狀態(tài),這種慣性有可能延續(xù)一生。這一切,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結(jié)構(gòu),長大了想要恢復(fù),難上加難。
主持人:父母的打擊式教育制造了很多悲劇。據(jù)報道,江蘇一個10歲女童,因為學(xué)習(xí)成績不好服藥自殺,374字的遺書里只傳遞了一個信息:既然我沒有用,那么我殺死自己好了。
夏青蓮:這是典型的自虐型人格雙向攻擊:用家長的錯誤懲罰自己,同時用死亡制造內(nèi)疚來懲罰家長,獲得對自己身體的掌控感。
主持人:請問夏教授,為什么有些家長會選擇打擊式教育?
夏青蓮:家長之所以選擇打擊式教育,是傳統(tǒng)教育觀念在作祟。家長認為孩子是不能夸的,一夸,孩子就驕傲自滿,就失控,所以要用惡言惡語鎮(zhèn)住孩子;有些家長正相反,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太嬌氣了,缺乏挫折教育,于是橫挑鼻子豎挑眼,故意不給孩子好臉色。
侯先生(7歲男孩的爸爸):我從小到大沒有被家長善待過,哪里會善待自己的孩子?在我的童年記憶里,爸爸是一位暴君,不會笑,不會好好說話,從來沒有表揚過我,一張嘴就罵人,一抬手就打人。我參加工作以后,和他說話還緊張得要死,生怕哪句話惹毛他。我不喜歡爸爸,但我覺得這就是家庭教育。盡管我不會打罵兒子,但也不會給他好臉色。
陳女士(11歲女孩的媽媽):每次看到女兒哪方面不如別的孩子,我心里就憤慨不已,恨老公不管孩子,恨自己瞎了眼嫁給這樣的男人,恨孩子不爭氣。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了。唉,真對不起孩子!
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表揚,而是父母的情緒認同,希望自己的真情實感被父母看到
袁女士(11歲男孩的媽媽):請問夏教授,如果孩子犯了錯,不能罵他,難道還要表揚他嗎?比如他不好好上網(wǎng)課,被老師批評,我該怎樣跟他溝通?
夏青蓮:親子溝通,從好好說話開始。其實,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表揚,而是父母的情緒認同,希望自己的真情實感被父母看到。
主持人:請夏教授給我們做個示范吧,就以孩子不好好上網(wǎng)課,被老師批評為例,讓大家見識一下好好說話的妙處。我來客串犯錯的孩子。
夏青蓮:好的。和老師通過電話后,媽媽要安靜3分鐘,回想一下近期的家庭氣氛和孩子的表現(xiàn),為接下來的溝通做準備。
回到家,媽媽可以這樣問兒子:“寶貝兒,今天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說你上網(wǎng)課時擅自走開、做小動作。發(fā)生什么事了嗎?你好像有點不開心?!痹谛睦韺W(xué)上,這樣的開場白叫“情緒辨識”,目的是引導(dǎo)孩子打開心扉,給孩子說話的機會,營造溫馨的開場氣氛。
主持人(扮演兒子):最近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太多了,學(xué)習(xí)壓力很大,我很煩。
夏青蓮:孩子這樣說是好現(xiàn)象,說明他打算放棄防御,跟媽媽說實話。這時,媽媽應(yīng)該接著引導(dǎo)孩子表達:“那你現(xiàn)在心里是什么感受?”
主持人(扮演兒子):有點難過,老師不理解我,只知道懲罰我。本來我已經(jīng)承認了錯誤,還補做了所有的作業(yè),可是她還向媽媽告狀……
夏青蓮:孩子表達出的情緒越多越好,有助于媽媽梳理事情的脈絡(luò),找出頭緒。傾聽的時候,媽媽要時不時地鼓勵一下兒子:“還有嗎?”
等孩子傾訴完了,媽媽可以這樣確認孩子的想法:“寶貝兒,其實你不是不想上網(wǎng)課,只是覺得老師給的壓力太大了。是嗎?”
主持人(扮演兒子):是的。
夏青蓮:此時,媽媽要忍住說教,繼續(xù)問:“那你現(xiàn)在最想做什么?”
主持人(扮演兒子):我想先打一會兒游戲,放松一下。
夏青蓮:都這時候了孩子還這么貪玩兒,估計許多家長心里都憋著一股氣。但是且慢,好好說話是這樣的:“媽媽可以答應(yīng)你玩半小時游戲,但是你得答應(yīng)媽媽,以后遇到問題要及時告訴我,不要擺爛。你覺得還有什么需要媽媽做的嗎?”
主持人(扮演兒子):希望媽媽給老師回個電話,說說我的好話,要是能減少一點作業(yè)就更好了。
夏青蓮:此時,媽媽應(yīng)該答應(yīng)孩子的請求,給老師回電話,這樣既是對老師的尊重,也能如實反映孩子在家的情況,讓老師及時了解孩子的積極表現(xiàn)。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