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汲山川日月之精華,沐春秋雨露之風(fēng)霜,一葉一盞皆有語、一浮一沉皆是話。茶,飲中君子,采自天地間、源于風(fēng)雅來,杯盞之內(nèi)凝質(zhì)樸、沖泡之余吐芳華,一份妥貼、一縷幽香,終得了世間一份美好!
金秋十月、東山腳下,一場大唐煎茶之旅召喚著我,邂逅了這份來自于山魂水魄間的佳話。
細雨蒙蒙的秋甚是難得,連日的高溫和干旱讓空氣中處處彌漫著燥熱,一場久違的小雨洗凈了四處散落的塵埃,喚醒了秋日應(yīng)有的清涼。應(yīng)問梅村之邀,我們前往東山書院,去體會一場別樣的煎茶。
煎茶是源自唐代的一種飲茶方式,由茶圣陸羽所創(chuàng),因盛行于唐代,故稱之為大唐煎茶。為了應(yīng)古風(fēng)古韻之雅,同行的姐妹們特地穿上中式服裝,或旗袍、或漢服,秀美之處盡顯古時人的溫柔和風(fēng)華。
今日為我們行煎茶之禮的是國家一級茶藝師呂珊老師,年歲不大、入行頗深,一顰一笑間淡然優(yōu)雅,舉手投足處仙風(fēng)使然,一襲中式紅衫更添幾許衣香,讓我們恍惚間似夢回了大唐。
從入門的凈手禮開始,當涓涓清流在指尖滴落的瞬間,一顆懸浮的心立時安靜下來。入席、定向、入境、靜心、行茶,伴著一聲罄鑼聲響,“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我們在珊珊老師的指引下,一同步入這場視覺、味覺都收獲極美的行程。
此次煎茶用的是普洱,碾成末后加到煮開的沸水中,后又依次加入茶粉、艾粉,遞進的工序和不同的用料豐富著茶的口味,也帶給我們不同的品質(zhì)和感受。古人詩“一碗喉物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四碗發(fā)輕汗,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在古人的眼里,一杯清茶不僅可以助人潤喉、除燥、心生靈感,更能夠醒目醒神、平和心境,領(lǐng)略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的人生,正所謂“芳香清意府,碧綠凈心源”。我們雖不如古人活得通透、聰慧,但當一盞溫潤的茶水在掌中輕揉,當一縷芬芳劃過咽喉、沁人心脾,世間滄海桑田、冷暖悲歡,均也怡然釋懷,只有“今如初見”的溫暖盡在茶中。
茶里乾坤大、一葉寄春秋。一杯茶,從最開始的苦澀,到第二杯的溫潤,第三杯的甘甜,第四杯的醇厚,第五杯的幽香,第六杯、第七杯逐漸回歸的平淡,杯盞大小的一碗茶里,蘊藏的何嘗不是人一季的生命。茶有濃淡甘苦、人有冷暖悲歡,每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場修行,如掌中茶葉那般在杯中上下浮沉、甘苦相依。人生在世、草木一秋,終究不過在拿起、放下之間來回。沉?xí)r不執(zhí)于苦,坦然相對,不悲、不懼;浮時不執(zhí)于樂,清醒淡然,不喜、不驚?!靶兄了F處、坐看云起時”,走過崎嶇、才知平坦,經(jīng)歷寒冬、方見春來。懷平和之心,在四季的起伏中,尋一方凈土、守一份純粹、懷一份釋然。
山中何所有,但有清茶香。煎茶煎的是火候,品茶品的是心性。在眾生百態(tài)、物欲橫流的俗世,擇一處清幽、斟一盞芳茗,遠離生活的瑣碎、避開塵世的喧囂,香茗在手、知己在席,人生足矣!
——選自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