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蘭
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作。
無論是《周易》《詩經(jīng)》,還是《論語》《史記》;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四大名著,都有它們各自產生的背景。有位作家感嘆:時代的變遷和原典背景的消失,使人們越來越遠離經(jīng)典。
在閱讀越來越呈現(xiàn)碎片化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要重視對經(jīng)典作品的閱讀和思考?請任選一部經(jīng)典作品,結合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寫一篇議論文,談談你的感受。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特征明顯;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本題為材料作文,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作文的中心。首先,同學們要全面把握材料意旨,根據(jù)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時代的變遷和原典背景的消失,使人們越來越遠離經(jīng)典”確定立意。如:1.閱讀經(jīng)典文化作品,可以提振國人的文化自信心,抵抗外來文化入侵;2.閱讀經(jīng)典文化作品,可以守住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3.閱讀經(jīng)典文化作品,就是與智者對話,與高手切磋,增添國人的智慧;4.閱讀經(jīng)典文化作品,可以提升民族素養(yǎng);5.閱讀經(jīng)典文化作品,有助于建構我們的民族性格,做一個大寫的中國人,等等。無論選擇哪一種立意,都要做到立論嚴謹。其次,要注意寫作任務中提示我們寫作背景為“在閱讀越來越呈現(xiàn)碎片化的今天”,選材范圍是“任選一部經(jīng)典”,并且要“結合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談感受。
可參考的寫作思路有:1.引,即恰當?shù)匾貌牧?,開頭引述材料,論證時回扣材料,要對材料進行分析,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語即可,不能全部照搬。2.議,即對材料中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議論,包括對人物關系的分析、對結果的預測、對原因的追問等,目的是為提出觀點做鋪墊。3.提,即提出論點(或觀點),文字簡練,觀點鮮明,一兩句話即可。4.聯(lián),這是作文的關鍵,可由材料推開去,聯(lián)系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或現(xiàn)實生活、今人今事;可正面舉例,也可反面證明;可擺事實,也可講道理??傊獜亩嘟嵌?、多側面把中心論點闡述得深刻有力。
原文在線
品經(jīng)典,看永恒
在心里種花,人生才不會荒蕪。
——題記
拾一本書,品一行字,我們看到的是古人的智慧,讀到的是強大的精神力量。今天,我要走進的是司馬遷《史記》的世界。(開篇可以圍繞“經(jīng)典”這一中心適當加以論述,如使用排比句來增強立論效果。另外要注意用詞的準確性。)
品經(jīng)典,精神得到升華。在歷史長河中,多少英雄人物沉浮,多少好漢揮斥方遒。翻開《史記》,讀到的是英雄如何爭戰(zhàn)天下,大臣怎樣勸諫君王,仁人志士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華?!妒酚洝纷屛抑懒耸裁词怯⑿酆脻h,什么是不改青云之志;何為愛國,何為奉獻。我漫游在《史記》的世界,精神得到了升華,靈魂得到了充實。(本段在開頭可用一句話作為分論點句,運用排比句要注意層次的遞進,詞語的使用要恰當。)
品經(jīng)典,語言得到錘煉。《史記》一書記載了華夏3000多年的歷史,其語言具有極強的文學性。司馬遷收集了大量的史料,經(jīng)過精心的加工整理,語言淳樸簡潔、疏宕從容、變化多端、通俗流暢,極具感染力和概括性,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品讀《史記》,我們的語言表達會在不知不覺間又成熟了幾分。(本段開頭便亮出觀點,但結尾少了呼應。)
品經(jīng)典,品性得到培養(yǎng)??此抉R遷為完成《史記》所做的犧牲,我明白了什么是貢獻;看司馬遷對歷史的描述,我明白了什么是尊重歷史;看英雄將領為國征戰(zhàn),我學會了英勇無畏;看《史記》中文官大臣為政治文明敢于直言,我學會了要獨立思考。品經(jīng)典,我讀到的不僅是一紙一書,更是美好的品質。
(三個分論點應調整順序,以形成遞進的結構,使邏輯更加嚴謹。)
如魯迅先生所言:“世界間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睂W習亦如此,只有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方為正道。經(jīng)典便是永恒,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不會消散。
花開過,我們承認也好,忽略也罷,只要花開就不會敗。經(jīng)典也是如此,只要我們品讀過,見識過,不管千年,它依舊會在歷史的長河中閃亮深厚的文化底蘊。(此段語句不通,表意不明。)
“少年時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睍r間沉淀下來的才是經(jīng)典,才是永恒。
◆升格建議
本文可以在主體部分的每一段開頭處明確本段分論點,結尾時圍繞“品經(jīng)典”這一主題加強論述。三個分論點需要調整順序,以形成遞進結構,使說理更加嚴密。同時,排比句要注意語序,在遣詞造句上要注意用詞精準、表意明確,更加嚴謹?shù)卣撟C觀點。
化蝶之作
品經(jīng)典,看永恒
李佳馨
在心里種花,人生才不會荒蕪。
——題記
屈子行吟汨羅江頭,文公嘔心零丁洋畔;杜工部位卑仍念憂國,陸放翁將死不忘其忠。歲月如江,浪花淘盡英雄。先賢目光穿越歷史洪波,至今仍熠熠生輝。捧經(jīng)典著作,細品其文字,我們領略到的是前人的智慧,感受到的是強大的精神力量。經(jīng)典即是永恒,經(jīng)典傳統(tǒng)文化永遠不朽。今天,我要走進的是司馬遷的《史記》。
品經(jīng)典,語言得到錘煉。逐字逐句品讀《史記》,品詩文化的精彩,見盛世下的衰敗,嘆少年帝王的無能……語言詩情畫意,讓我能在“無為”的年紀品讀千秋歷史文化,感受少年英雄氣概。《史記》的語言具有極強的文學性。司馬遷收集了大量的史料,經(jīng)過了精心的加工整理,語言淳樸簡潔、疏宕從容、變化多端、通俗流暢,極具感染力和概括性。品讀《史記》,我們的語言不知不覺間又成熟了幾分。
品經(jīng)典,品性得到培養(yǎng)??此抉R遷為完成《史記》所做的犧牲,我明白了什么是貢獻;看司馬遷對歷史的客觀描述,我明白了什么是尊重歷史;看英雄將領為國征戰(zhàn),我學會了英勇無畏;看文官大臣為政治文明敢于直言,我學會了要獨立思考。品經(jīng)典,我讀到的不僅是一紙一書,更是美好的品質。
品經(jīng)典,精神得到升華。在歷史長河中,多少英雄人物建功立業(yè),多少領袖豪杰揮斥方遒,多少傳奇故事絕唱千古。翻開《史記》,我看見的是大禹治水的艱辛,是商湯替天行道的雄姿,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荒誕,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毅力,是屈原壯志未酬的無奈,是衛(wèi)青、霍去病北擊匈奴、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這些歷史印跡、朝代更替、民族興衰讓我們明白了“成由節(jié)儉敗由奢”的警示,使我們懂得了“守業(yè)更比創(chuàng)業(yè)難”的真諦。
品讀經(jīng)典是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一種歷史責任,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堂人生的必修課。我們閱讀經(jīng)典,就仿佛在和一位智者面對面談話,深深地被他淵博的知識所震撼和吸引,并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知識,豐富了頭腦,知曉了道理。
讀史使人明智,閱讀經(jīng)典,就是要站在歷史的高度,領悟其蘊含的深刻道理,吸取經(jīng)驗教訓,更好地把握現(xiàn)在,創(chuàng)造將來。我認為這便是閱讀經(jīng)典的意義。
“少年時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敝挥薪?jīng)歷了時間的沉淀和風雨的洗禮,才是經(jīng)典,才是永恒。
【浙江嘉興市秀水高級中學高一(17)班】
◆升格總結
升格文對作文的開頭進行了修改,運用了排比句式,緊緊圍繞中心論點“品經(jīng)典,看永恒”來展開理論;三個分論點調整順序后,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論證更加嚴謹;在每個分論點的論據(jù)后面增加了一些個人觀點和看法,每一段都運用“總—分—總”的結構,并且使用了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來使立論更加嚴謹,內容充實有深度。全文圍繞“經(jīng)典”論證中心論點,通過三個分論點“品經(jīng)典,語言得到錘煉”“品經(jīng)典,品性得到培養(yǎng)”“品經(jīng)典,精神得到升華”,結尾引用詩句,品味出了經(jīng)典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