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
董進宇成為博士之后,成功地把弟弟輔導成博士,后來把自己的女兒也培養(yǎng)成博士。在輔導弟弟、培養(yǎng)女兒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家庭教育的重點則是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需要給他的內(nèi)心植入6個“軟件”
筆者:中國家長大多望子成龍,認為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將孩子培養(yǎng)成尖子生,送進名校,所以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格外上心。您是博士,并把弟弟輔導成博士、女兒培養(yǎng)成博士,那么您贊同望子成龍的家教觀點嗎?
董進宇:我不贊同。
我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學校的事,不是家長的事。家長要做的,不是抓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抓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孩子如果擁有健全的人格,學習成績好不好都是人才。相反,如果孩子沒有健全的人格,學習成績再好,早晚都會出問題。
目前,很多家長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完全是種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沒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
筆者:家長如何種好自家的田,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呢?
董進宇:想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需要給孩子的內(nèi)心植入6個“軟件”。
第一個是“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個人精神的脊梁。如果孩子沒有自尊心,就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不會研究人群的行為規(guī)則,不會尋求別人的尊重和認可,也就不會擁有上進心。
孩子沒有上進心,你怎么批評、教育他都沒有意義。因為他沒有在群體中出類拔萃的欲望。
自尊心是生命之火、成長之源。自尊心沒有建立,等于生命之火沒有點燃、成長之河源頭枯竭。
想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心,首先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孩子。當家長尊重孩子時,孩子才會尊重自己,進而尊重他人。其次要無條件地愛孩子。當家長無條件地愛孩子時,孩子才會感受到自我價值,才會產(chǎn)生“我要變得更好”的內(nèi)驅(qū)力。
第二個是“自信心”。
對家長來說,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即便不是一輩子的任務,也至少是孩子18歲前的任務。孩子離家前,家長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的建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一時有自信不等于一輩子有自信。
有些人以為“自信就是走路抬頭挺胸”,其實,沒這么簡單。自信是做事的心理運算程序,比如,面對數(shù)學考卷,自信的孩子大腦會積極思考,找出條件,盡量把題做對。不自信的孩子大腦會停留在試題表面,感受試題帶來的壓力:這題真難,我做不出老師肯定會批評我。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他沒有做題,而是在感受痛苦。該交卷了,看著上面的大片空白,他得出討論:我的數(shù)學就是不行!
第三個是“責任心”。
責任心是孩子和別人互動時產(chǎn)生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tài)。當他的行為與別人的痛苦、快樂產(chǎn)生因果關系,而他又對這種關系很看重時,就產(chǎn)生了責任心。
責任心分兩種:對內(nèi)和對外。對外的責任心,指的是對家庭、對社會,多指成年人。未成年人的責任心主要是對內(nèi)的。有些家長沒有培養(yǎng)出孩子的責任心,看到孩子不負責任的行為時,就替孩子承擔責任,結(jié)果導致孩子做事沒有主動意識,推一下動一下。
第四個是“進取精神”。
學習是腦力勞動,腦力勞動的特點是必須處于主動狀態(tài)才有成效。如果沒有積極主動的進取精神,孩子在學校無法取得好成績,將來走上社會,也很難獲得事業(yè)成功。
第五個是“學習興趣”。
興趣是做某件事情時感到快樂,不靠意志力強迫,自己就愿意做。興趣多是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情時,開始可能不快樂,但因為受到了家長的表揚、鼓勵,從而快樂起來。長此以往,形成條件反射,以后每次做這件事情時,他都覺得愉快,覺得能夠勝任,興趣就產(chǎn)生了。
很多家長認為學習好的孩子有毅力,其實學習好的孩子絕不是靠毅力來學的。他看書看到凌晨一兩點鐘,是因為有興趣。如果沒有興趣,僅憑毅力,他是不可能天天看書看到凌晨的。因此,要想孩子成績好,培養(yǎng)他的學習興趣是前提。
第六個是“好習慣”。
好習慣是成功的快車道。優(yōu)秀的孩子都有很多好習慣。習慣決定日常行為,日常行為決定以后的成就。
如今,電腦已經(jīng)普及,大部分家庭都有。家庭教育中,家長就像程序員,孩子就像剛出廠的電腦,如果家長能給孩子裝上這6個“軟件”,那么孩子這臺電腦的性能就不會差。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會用、善用7個工具
筆者:您總結(jié)的這6大精神“軟件”太重要了。請問,家長要用什么工具把它們裝入孩子這臺電腦里呢?
董進宇:家長手中有好些工具,都能派上用場。
一是“無條件地愛”。
孩子被家長無條件愛著的時候,就會自信心大增,同時自我價值萌芽。而家長無條件地愛孩子,也是培養(yǎng)孩子安全感和勇氣的最好方法。
二是“鼓勵”。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鼓勵是家長每天要做的事??缮钪?,有些家長的做法恰恰相反,不是給孩子打氣,而是給孩子泄氣,“你就是不行,誰誰誰比你強多了”。所以家長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牢記“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是被鼓勵出來的”這句話。
三是“表揚”。
當孩子的某個行為做對了,家長要及時表揚。這能讓孩子的好行為固定下來,下次繼續(xù)做。鼓勵是家長每天要做的事,表揚則是家長要經(jīng)常做的事。對孩子來說,被表揚意味著他做對了、被認可了,自信心會增強,自我價值感會提升。
四是“確認”。
一個行為是對是錯,有時孩子并不清楚。這時,就需要家長不帶情緒、客觀地告訴孩子。如果家長不說,孩子是不會自動知道是非對錯的。因此,家長有責任幫助孩子分清善惡美丑,讓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五是“理解”。
有家長找我咨詢,孩子成績下降怎么辦。我問什么原因?qū)е碌?,他說不知道。我很無語。孩子成績下降可能有20個原因,你想討藥方,卻不去了解病情,這病能治好嗎?有人說,有個簡單的藥方,就是“打”。我只當他開玩笑。家長必須建立這樣一個觀念:孩子一出生,雖然能力上有待培養(yǎng),但人格上和你是平等的。遺憾的是,生活中很多家長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地對待孩子,能力上卻苛求孩子什么都會。
其實,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有理由的。孩子這么做,也有他自己的理由。只是這些理由,在成人看來是不對或者不成立的。
如果家長不清楚孩子的內(nèi)心想法,想教育好他是不可能的。這時,家長就要用“理解”這個工具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搞清楚孩子的真正需求。
六是“陪伴”。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兒子的信》一書中,有句簡單又深刻的話:“人需要人?!奔?,一個人必須在有人的環(huán)境中才能成為完整意義的人。就是說,一個人需要別人的確認、理解、鼓勵,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孩子年幼,有時內(nèi)心有需求,自己不清楚也不會表達,這就需要陪伴在一旁的家長去了解,然后滿足其需求。
七是“批評”。
這個工具要慎用。使用這個工具的前提是:家長和孩子之間有理解有支持有關愛,親子關系穩(wěn)定。如果親子關系不好,即使家長的批評是正確的,孩子也不會接受。批評是一件很專業(yè)的事,想把批評做對,要經(jīng)過訓練,因此家長最保險的辦法是盡量不批評。
以上工具,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會用、善用。
如果只想讓孩子上名校,這種家長的格局不是大了,而是小了
筆者:有些家長說自己很忙,掌握7個教育工具怕有難度,不如就盯學習成績這一點,將來把孩子送進名校萬事大吉。這難道也錯了嗎?
董進宇:想讓孩子上名校沒錯,但是不能只想讓孩子上名校。如果只想讓孩子上名校,這種家長的格局不是大了,而是小了!
20世紀80年代初,人民日報做過一個調(diào)查,問一個農(nóng)民能想到的最好生活是什么樣的?農(nóng)民想了半天:每天都吃糖三角!
家長想讓孩子上名校和這個農(nóng)民想每天吃糖三角一樣,格局小了。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上名校,而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正直、善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這不僅是家長對孩子的責任,也是對社會的責任。
假如你的孩子碩士、博士畢業(yè)了,可自私自利、冷漠無情,甚至損人利己、目無法紀,你又該做何感想呢?這是你想要的結(jié)果嗎?
筆者:明白了。您的意思是說,家庭教育是不是成功,不僅要看孩子的分數(shù)高低、成績好壞,更要看孩子是不是正直、善良,是不是有健全的人格,是不是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董進宇:對。但生活中超過一半的家長教育孩子時都沒有正確思路,總是批評、指責、講大道理,這種做法毫無效果。正確做法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看什么能激勵他,能使他自主學習、探索。就是說,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我想學”的感覺,激發(fā)他的內(nèi)驅(qū)力,讓他自己想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是你強迫他成為更好的人。
孩子一旦有了內(nèi)驅(qū)力,教育就成了最簡單的事。不用家長督促,孩子就會主動思考,主動學習,不斷成長。
而這要求家長平等地對待孩子,并給孩子示范正確行為是什么樣的、幸??鞓返娜松鞘裁礃拥?,然后引導孩子做出正確選擇。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