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陳群 俞春霞 楊晶晶
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有個精彩片段,林黛玉去找賈寶玉,卻在門口吃了丫鬟的閉門羹。黛玉從小寄人籬下,受到這樣的輕視和慢待,迫切需要宣泄無法把握未來幸福的幽怨和不愿迎合世俗的意愿。
直接宣泄出來?萬萬不可!這樣的話,超凡脫俗的黛玉就不美了;讀者也未必能理解她的敏感與自尊。且看作者曹雪芹的妙筆。
次日正是寓示百花凋謝的芒種節(jié),她默默來到和寶玉曾經(jīng)共同葬花的地方,吟出了如泣如訴的《葬花吟》:“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生動描繪出春殘花落,黛玉以花自比,花的凋零與她的飄零緊密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同樣寄意于花,表達黛玉獨清獨醒、不流于俗的意愿。
看到此處,讀者定然會為黛玉唏噓不已,還會感同身受、心有戚戚。你可知道?讓此情節(jié)熠熠生輝的妙招兒正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妙在何處?
將“志”依托于“物”,這個“物”不僅是眾人共見的“物”,而且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寄托了志趣、意愿、情感、哲理的獨特之“物”,依托被細致描繪的“物”,“志”被更巧妙、更充分、更富感染力、更具豐富內(nèi)涵地呈現(xiàn)出來。
比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就是通過描繪居室環(huán)境的清幽寧靜,日常生活的清雅安適,來寄托高潔傲岸的志趣和安貧樂道的意愿。
如何在寫作中輕松把握托物言志?
首先,我們要考慮怎么選擇寄托“志”的“物”。
我們一起走進托物言志的經(jīng)典散文《紫藤蘿瀑布》和《一棵小桃樹》,將收獲有效的寫作攻略。
宗璞為什么會選擇托紫藤蘿來言“志”?我們不妨把十多年前和眼前的紫藤蘿進行對比。
十多年前,藤蘿花朵“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察言觀色,試探什么”,稀落、伶仃的藤蘿怯懦又敏感。那時,作者遭逢厄運,這時的花很容易激發(fā)內(nèi)心的痛楚、遺憾:“這里再也看不見藤蘿花了?!?/p>
十多年后,宗璞被花吸引“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只見“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花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生機勃勃的紫藤蘿感染了宗璞,她“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心上“關(guān)于生死的疑惑,關(guān)于疾病的痛楚”都被花帶走了,片刻后,她“不覺加快了腳步”。
對比之下,你是否發(fā)現(xiàn),十多年前后的紫藤蘿,由衰到盛;十多年前后的宗璞,從飽受折磨、同病相憐到寧靜喜悅,重拾信心。
花和人的經(jīng)歷、狀態(tài)、情感非常相似,相似性架起連接紫藤蘿和宗璞內(nèi)心的橋梁,燦爛蓬勃的紫藤蘿越過橋梁,直達宗璞心靈深處,心潮澎湃之際,她頓悟: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是的,用來寄托“志”的花和自己有相似點,作者才能架起橋梁,互通情感,才能以花照人,以花喻人,以花愈人。
《一棵小桃樹》中,對言志所托之“物”,賈平凹也做了類似的選擇。
小桃樹長在院子角落,瘦瘦的、黃黃的、很是委屈、猥瑣,大家都笑話它。它被豬拱折過,被暴風(fēng)雨打擊過,開出的花“瓣片兒單薄得似紙做的”“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
賈平凹描述自己生長于農(nóng)村,走出大山來到城里才知道自己的渺小,想要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yè),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幼稚和天真,這時候,禍不單行,奶奶也去世了。
對比來看,小桃樹就是作者。高度相似的經(jīng)歷使作者把小桃樹當(dāng)作“夢的精靈”,與它惺惺相惜。所以,當(dāng)作者發(fā)覺自己是個“孱頭”“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時,看到小桃樹在風(fēng)雨中“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很快明白了愿望必要通過艱難困苦的頑強斗爭才能實現(xiàn)的道理,進而重新振作,堅定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宗璞在路邊偶遇紫藤蘿,她和花的經(jīng)歷有一定的相似度,小桃樹卻是賈平凹親手種下,兩者共同生長,經(jīng)歷相似度極高。
怎么選擇寄托“志”的“物”?
宗璞和賈平凹告訴我們的寫作攻略是:盡量尋找和自己有相似點的“物”來寄托“志”,相似點可以是相同的經(jīng)歷、遭遇、品質(zhì)、追求等。偶爾一見的“物”可以寄托“志”,與自己共同成長的“物”也能寄寓“志”,大膽地尋覓世間萬物和我們的相似點吧,言之有理即可。
找到了合適的“物”后,如何出色地言“志”?
請出大文豪白居易,他將和宗璞聯(lián)袂傳授新的寫作攻略!說來真巧,白居易也寫了一篇《紫藤》來言“志”:
藤花紫蒙茸,藤葉青扶疏。
誰謂好顏色,而為害有余。
下如蛇屈盤,上若繩縈紆。
可憐中間樹,束縛成枯株。
柔蔓不自勝,裊裊掛空虛。
豈知纏樹木,千夫力不如。
……
寄言邦與家,所慎在其初。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難圖。
愿以藤為戒,銘之于座隅。
(節(jié)選白居易《紫藤》)
宗璞要言的“志”是對生命的高度禮贊,于是,她選擇聚焦紫藤蘿的花來與“志”產(chǎn)生共鳴,這樣的安排非常出色!
且看花瀑:“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再看花穗:“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接著看花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
作者用極細的筆觸,條理清晰又不失靈巧地“描花”:借助比喻、擬人等修辭,氣勢非凡、生機勃勃、亮麗可愛、玲瓏剔透的花極富動感、情趣地躍然紙上,自然而然激發(fā)了作者對美好生命的向往和贊美,這就是“物”“志”之間的完美契合和共鳴!緊接著,一句由物到志的抒情油然而生:“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p>
同樣是托紫藤蘿來言“志”,白居易想傳達應(yīng)慎重初始從事,對細小的事情要及早辨別性質(zhì),如果讓不良的影響蔓延開來,后果就難以收拾這樣一個哲理。想要和這樣的“志”產(chǎn)生共鳴就不能聚焦紫藤蘿的花了,不妨換成藤蔓!
且看白居易的妙筆:
“下如蛇屈盤,上若繩縈紆”活靈活現(xiàn)地刻畫出如蛇、繩般屈盤、縈繞樹干樹冠的紫藤蘿的藤蔓。
藤蔓極具誘惑力和迷惑性,“柔蔓不自勝,裊裊掛空虛”簡單生動地描繪出藤蔓細長柔軟、隨風(fēng)浮動的輕盈狀態(tài),它好似弱不禁風(fēng)、體態(tài)飄逸的美少女,誰見誰憐,惹人喜愛。善良的人們很難識破它“為害有余”的本質(zhì),等到發(fā)現(xiàn)樹的中間被嬌滴滴的紫藤蘿“束縛成枯株”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它“纏樹木”的破壞力可是“千夫力不如”!但是,為時晚矣!
這樣的紫藤蔓引發(fā)了白居易對類似社會現(xiàn)象的聯(lián)想和共鳴,“寄言邦與家,所慎在其初。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難圖”的議論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何成功地托物言志?
白居易和宗璞傳授給我們的寫作攻略是:先聚焦和“志”較為契合的“物”的組成部分、特點等進行生動細膩的描述;再由“物”到“志”,運用類比、聯(lián)想等手法,以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來言“志”?!拔铩焙汀爸尽痹谧匀缓侠淼年P(guān)聯(lián)中產(chǎn)生照應(yīng)。
特別的滿天星
◎重慶外國語學(xué)校? 彭艾書涵
只在一剎那,一片繁星映入我的眼簾。
是怎樣華美而壯觀的花?只見成群結(jié)隊的星光相互擠作一團,拉手搭肩竊竊私語,有時也會猛地探頭,綻開笑顏。滿世界的白、紫、藍、粉簇擁在一起將我包圍,將眼和心填充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但這又是怎樣毫不起眼兒的花?碧綠纖細的枝條被草籽般干癟的花朵圍起,平添幾分單薄無力。纖薄的花瓣緊緊圍攏小小的花蕊,似想掩蓋自己尚不美好的面容。每一朵花,都像茫茫大海中的一顆水滴,留給它們的只有幾句感嘆與憐惜。然而纖長的枝條相互交錯著給予對方力量,星星花朵聚合成束成片,艷麗之姿,美到窒息!
此刻它解開了我長久以來的困惑。生而為人,我們是選擇自己,還是選擇大家?滿天星的選擇正如它的花語——甘愿做配角,毅然決然,堅定不移。
腦海閃過五四運動時期的愛國青年,救國立志的吶喊響徹四方,激動人心的演講振奮心靈。或許不知姓名,但我銘記、追尋、傳承他們的壯志。
就這樣,我明白了——五四青年,他們?nèi)紵约海窃拿?。滿天星如此,五四的青年如此,我也應(yīng)如此。此后漫漫長路,我將追光前行。
【團隊回音壁】
王? ?君:每次想起莊子所說的“萬物皆備于我”,我就很感慨。這句話的意思是萬事萬物都為我所齊備,指世上的一切完全為我所用。這是莊子的狂傲嗎?我覺得不是,反而,我覺得是浪漫謙卑的別樣表達方式。篤信“萬物”與“我”是深度融通的,是互相懂得的,是可以互文的,這就是人的覺悟。所以,托物言志的“托”,是人與物的一體相融。
俞春霞:融進“我”的“物”,類似于古詩詞里的“意象”,它與“我”的情感、理想融于一體。托物言志之妙,就在含蓄而意蘊深廣,言有盡而意無窮。托物言志的原則有兩個:一是物我要相似,二是先聚焦物,再由物到志。楊晶晶老師這一課可謂深入淺出。
陳? ?群:楊晶晶老師的寫作秘訣讓我想起自己的《玉蘭花開》一文的誕生過程:走在初春的新學(xué)校,陌生環(huán)境,巨大壓力,春寒料峭中抬頭,光禿禿的樹干上竟然開出潔白的花,瞬間眼中含淚,自己不就是一株寒風(fēng)中的玉蘭嗎?只有倔強挺立才能迎來綻放。找到了相似點,一篇物我交融的文字便順利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