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勝/Luo Sheng
毛澤東是1999年《中國書法》雜志投票評選出的“二十世紀十大杰出書法家”之一。[1]236縱觀當代書法領域,毛澤東書法無疑也是最具時代色彩的,其中,最寶貴的當是其作品中蘊含的“人民精神”,而“人民”符號又是這一精神的最強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出現(xiàn)了一百七十七次。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jiān)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并提出新時代“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2]的要求。二十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強調(diào):“全黨同志要站穩(wěn)人民立場,踐行黨的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自覺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貫穿到各項工作之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讓現(xiàn)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3]堅持“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建設宗旨,也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踐行革命和建設國家的服務宗旨。關于“人民”這個觀念,在《孟子》里亦有提及。孟子說:“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保?]在這里,孟子認為諸侯國應該把“土地”和“人民”以及行政事務都當成寶貝一樣看待。孟子之說,顯然有把“人民”和“土地”都當成諸侯的私有資產(chǎn)之嫌。中國古代經(jīng)典里相關“人民”的概念很多,有“黎民”“邦民”“國民”和“眾人”“百姓”“人人”“萬民”“群眾”等,廣義的理解皆指“人民”。在佛教教義里還有“眾生”說,在道教經(jīng)典里還有“教民”等稱呼。其實,狹義地看,這些立足于一家一教視野下的“人民”或“教民”觀念,顯然與毛澤東思想里的“人民”觀念有很大差別。同時,毛澤東思想在發(fā)展和形成的各個時期對“人民”的提法也不同,從廣義上看,有“工農(nóng)”“知識分子”“國民”“群眾”“百姓”“工、農(nóng)、兵”“無產(chǎn)階級”等等與“人民”互有交集的稱呼。本文只從書法符號的形式理念去討論毛澤東書法中的“人民”精神。
關于毛澤東書法的分期,說法很多,大致有以下幾種解讀。
(一)劉錫山著《毛澤東的書法藝術》,把毛澤東書法從發(fā)展到成熟分為五個階段:[5]第一個階段(1900—1919),初學書法期;第二個階段(1920—1937),書法探索期;第三個階段(1938—1949),書風形成期;第四個階段(1950—1960),書風深化期;第五個階段(1961—1966),書法造極期。(二)王鶴濱著《行草書圣毛澤東》,把毛澤東書法分為兩個階段:[6]2第一階段為新中國誕生之前,毛澤東書法表現(xiàn)了一種奮發(fā)之情和斗爭精神(又把此階段分為兩期,即第一期、第二期);第二階段為新中國誕生之后,毛澤東書法呈現(xiàn)出淡雅之感,愉快、向上、穩(wěn)定、平和之情(又把此階段分為兩期,即第三期、第四期)。同時該書還提出了毛澤東書法“四座豐碑說”,[6]概論頁第一座豐碑是1925年的小字行楷《致蕭子升》,第二座豐碑是1960年的大字行楷《艱苦樸素》,第三座豐碑是1963年的草書《憶秦娥·婁山關》,第四座豐碑是1964年的《沁園春·長沙》。(三)毛澤東手跡鑒定專家齊得平把毛澤東書法演變分為三個階段:[7]794毛澤東青年時代可為第一階段,主要依據(jù)毛澤東1920年前的三十多件作文、書信的手跡,如《商鞅徙木立信論》、《講堂錄》中的《離騷經(jīng)》等,因此期間字跡較為工整,并由此認定為毛澤東書法的楷書階段;第二階段為1921—1949年期間,主要依據(jù)毛澤東起草的電文分析,認為這個階段毛書多為行書而非草書,并由此認定為毛澤東書法的行書階段;第三階段為1949年之后,除了起草電文外,還保存下來了千余封書信。這期間毛澤東寫給高級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學家等書信多為草書,有的非常草,寫給文化程度低的對象則字跡都清楚規(guī)整,由此認定為毛澤東書法的草書階段。(四)蔣昌詩、謝應成著《毛澤東書藝精萃博覽》,把毛澤東書法也分為兩個階段:[8]5初級階段,1900—1955年期間的書法,這個階段又被分為三個時期,1900—1919年為“正書入門、心追手摹”期,1920—1937年為“正行探索、目覽千帖”期,1938—1955年為“草書飄逸、博采眾長”期;高級階段,1956—1976年期間的書法,這個階段又被分為兩個時期,1956年至1962年為“專攻草書、天縱自然”期,1963年至1976年為“意氣貫通、書精定名”期。(五)良石、王會軍、武煥平著《毛澤東書法》,把毛澤東的書法分為三個階段:[9]第一個階段,大概在1921年以前,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以臨摹大家書法名帖打下基礎;第二個階段為中年獨創(chuàng)時期,為1921年到1949年之間,這個期間的書寫特征為字體從右傾變化為左傾;第三個階段為晚年登峰成體,在1950年至1976年之間,這個階段書法進入大草階段,特征為書寫任意馳騁,點畫成篇。(六)鄧力群著《毛澤東與書法》,認為毛澤東書法作品主要集中在題詞、信札、詩詞手跡和手寫古人詩詞,并把其書法分為兩個階段、四期:[10]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以新中國成立前后為標志劃分,前后階段又各分兩期,從而形成四個分期。第一期1915—1937年,為書法探索期,以《致蕭子升》《明恥篇》《夜學日志》等為代表;第二期1938—1949年為書法成熟期,以《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實事求是》等題詞為代表;第三期1950—1960年為書法深化期,以《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人民日報》題詞等為代表;第四期1961—1966年為書法鼎盛期,以《清平樂·六盤山》《七律·長征》《滿江紅·和郭沫若》手跡等為代表。(六)謝德萍著《大筆一揮天地驚:論毛澤東書法藝術》,則以毛澤東書體的變化把毛澤東書法分為四個階段:[11]38-39第一個階段為楷書階段,學書求平正、筆底見功力;第二個階段(30代初—40年代中)為行書階段,是毛澤東行書成熟;第三個階段(40年代末—50年代)為行草階段,行草書更加純熟,書體從行草書向草書大草過渡;第四個階段(60年代以后)為草書階段,用筆由勁直變?yōu)閯側(cè)?,點畫圓潤,字體結構,險絕歸平正,隨心入神化。(七)李樹庭著《毛澤東書法藝術》一書,把毛澤東書體的演進分為三個階段,每階段又分成若干個小段解讀:[12]第一個階段為基礎期,在1935年以前;第二個階段為書體追求期,在1936年至1949年期間,這期間書法側(cè)勢、縱長,字體有明顯風格變化;第三個階段為書體形成與繁富時期,為1950年以后。毛澤東書體成熟精進,書法創(chuàng)作無拘無束。
綜上所述,關于毛澤東書法分期說法,主要有三類不同側(cè)重。第一類側(cè)重書風和時間,如劉錫山、王鶴濱、李樹庭、良石、王會軍、武煥平等學者之觀點;第二類側(cè)重書體和時間,如蔣昌詩、謝應成、謝德萍等;第三類側(cè)重作品和時間,如鄧力群等。研究方法不同,解讀角度也不同,各有短長,各有側(cè)重。事實上,毛澤東本人對自己書法的分期也有獨到認識。他說:“我練字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1年以前,打下書法基礎;第二階段是建黨后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由于流動性和嚴酷的斗爭環(huán)境,留下的作品不多;第三個階段是1938年到1949年,我用文房四寶打敗了國民黨四大家族;第四個階段是進北京城后,全國人民興高采烈,我的書法也就歡快飛動了。”[13]146關于毛澤東書法分期說,各家皆有妙論。不過與毛澤東自己的書法分期認識最相近的是劉錫山和蔣昌詩、謝應成的說法。為了分析方便并參照毛澤東本人的分期說法,本文嘗試把這兩種說法綜合起來,把毛澤東書法分為學子時期、革命初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新中國時期四個階段,并從這四個分期來找尋其書法中的“人民”精神。
根據(jù)蔣昌詩《毛澤東書藝精萃博覽》一書的粗略統(tǒng)計,毛澤東書法作品共有三百六十五件,其中出現(xiàn)“人民”字樣的書法作品約有六十件之多,這還不包含有“群眾”“人人”“百姓”“工農(nóng)”“戰(zhàn)士”等廣義上具有“人民”特質(zhì)的詞匯。毛澤東書法中的“人民”符號變化豐富,以前研究者卻幾乎沒有關注到。同時,就行書中的“人民”符號的書法變化來看,遠超書圣王羲之《蘭亭序》中“之”字的變化,也已超越歷代書家和當代藝術家對于某個單詞書寫內(nèi)涵的傳達。
第一階段,1912—1920年之間。毛澤東書法作品并不多,現(xiàn)存的作品有十一件左右,而且各種書體都有。毛澤東之女李訥說:“老人家早年學書法是從歐陽詢的楷書開始的,后來轉(zhuǎn)學顏體、魏碑,行、草書喜歡學王羲之、王獻之、孫過庭、懷素的?!保?4]對現(xiàn)存的《商鞅徙木立信論》《致湘生》《講堂錄》《離騷經(jīng)》等十幾件書法作品的考察也證實了李訥的說法。其中,最能代表此階段毛澤東思想和書法精神的,恐怕要算《商鞅徙木立信論》了。此作也是現(xiàn)存毛澤東文獻里最早出現(xiàn)“人民”符號的,是其在1912年湖南全省高等中學讀書時寫的作文。文中的“人民”字樣,在毛澤東“人民”符號里還是首次出現(xiàn),這件書法作品也是毛澤東早期學習的書法代表作(圖1)。
圖1 毛澤東《商鞅徙木立信論》(中央檔案館《毛澤東書法選甲編1》,榮寶齋出版社,2013年,第5頁)
《商鞅徙木立信論》中首次以書法的形式詮釋“人民”符號,不但對探討毛澤東思想中的“人民”觀念有一定的價值,而且對其書法研究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文中“民”字出現(xiàn)了十七次,每次寫法也皆有變化。此時的毛澤東尚是少年,書寫總體還保留有歐體書法的結構特點,比如,“人”的字形稍長,結體上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等結構特點。在用筆上強調(diào)指力,筆力剛勁,力貫毫端,同時還吸收了“二王”的行書的筆意。毛澤東當時的國文老師對這篇文章評價很高,稱“歷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15]。
《商鞅徒木立信論》(圖2)單字變化豐富,“人”字的撇、捺,就具有典型的歐體用筆特征。直撇逆鋒起筆,然后轉(zhuǎn)鋒下頓。漸行提筆出鋒,筆尾之處略尖。直捺左上細鋒逆起筆,然后轉(zhuǎn)鋒下滑漸頓,.呈弧勢按筆伸展,.右下行出鋒。.此字用筆方整,.力貫毫端。文中十七個“民”字書法變化豐富,.主體書寫結構在毛澤東中后期行書和草書的風格中都保留了下來。
圖2 《商鞅徙木立信論》中的人民符號(見中央檔案館《毛澤東書法選甲編1》,榮寶齋出版社,2013年,第5頁)
這期間,毛澤東書法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可以用“守正致用”四字概括。在長沙求學期間,他一方面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一方面又受新學的影響,同時還受到了像《民力》這樣的報紙和孫中山的同盟會綱領的影響。曾經(jīng)強大的中華民族這階段飽受軍閥混戰(zhàn)之苦和外國勢力霸凌,當時的毛澤東可謂“痛心疾首”,在其《自傳》里曾主張“將孫中山由日本招回來任總統(tǒng),并以康有為任總理,梁啟超任外交部長”[16]的想法。不難看出,毛澤東早年認識到的“人民”精神尚存孔、孟“執(zhí)政為民”之觀念,也有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的“新民”思想、積極要求變革思想的影響。同時,也正如毛澤東書法研究學者謝德萍、蔣昌詩分析指出的那樣,毛澤東這個時期的書風呈現(xiàn)出“書求平正、筆底見功力”“正書入門、心追手摹”的藝術特征。
第二個階段,1921—1937年之間。這個時期毛澤東的書法作品,因其革命工作流動性大,斗爭環(huán)境艱苦,保留下來的作品非常少。據(jù)鄭廣瑾《毛澤東書藝》介紹,現(xiàn)存毛澤東的書法作品有二十多件手跡。其中以《為抗大九隊題詞》《毛澤東給徐特立六十壽辰祝壽信》《致許德珩等》三件作品為代表(圖3)。
圖3 毛澤東書法革命初期的“人民”符號(1—3:見鄭廣瑾《毛澤東書藝》,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1頁;蔣昌詩、謝應成《毛澤東書藝精萃博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21頁;鄭廣瑾《毛澤東書藝》,第15頁)
這個時期毛澤東書法中“人民”符號有四個的特征:首先,在字體形勢出現(xiàn)向左傾斜的筆勢;其次,喜歡追求連綿的筆意,線條粗細變化不是很大,可能是受懷素《自序帖》的影響;再次,受歐體結字的影響,結體險峻、整嚴,主筆夸張;最后,就筆法而言,方筆類草書可能受《蘭亭序》的用筆影響,圓筆類草書可能受懷素《自敘帖》的用筆影響。這些特征在上述幾幅作品中表現(xiàn)突出,比如在《為抗大九隊題詞》的中“人民”的“人”字,有《蘭亭序》“曲頭撇”的特征;《徐特立祝壽信》中“人民”符號里的“人”字,歐體間架結構明顯,主筆拉長,長撇直下,回捺收緊;又如在《致許德珩等》信中,“人民”二字已具有毛澤東成熟時期的書風,“人”字撇畫,曲頭(彎頭)用筆特征明顯,曲頭起筆后鈍角向左傾斜撇出,捺字露鋒向左出鋒,邊行筆邊下壓筆鋒,然后轉(zhuǎn)鋒頓筆,“民”字依人立,先用方筆寫出橫折橫,再露鋒入筆略向右斜作弧度向下寫直畫,轉(zhuǎn)筆回鋒向右提出,緊接著,豎提之勢向左上拉捻,轉(zhuǎn)筆鋒,露鋒入筆,從小漸大寫橫畫,再向上懸空捻轉(zhuǎn)筆鋒,向下寫斜鉤。
這個階段毛澤東的書法風格可能受書寫工具的影響。郭化若在受采訪時說,毛澤東“最愛看王羲之的字帖,他除了用毛筆寫字以外,還用鉛筆寫,有時用鉛筆斜著在宣紙上也寫。用毛筆時,有中鋒,也用側(cè)鋒”[11]256??傊@個時期毛澤東書法遺存并不多,其中具有“人民”符號的則更少。另外,這個階段毛澤東在革命觀念上更強調(diào)工農(nóng)和戰(zhàn)士,這也可能是書法中“人民”符號出現(xiàn)較少的原因。此時的毛澤東已經(jīng)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在戰(zhàn)火中追求真理,流動性極大,斗爭環(huán)境艱苦,這時期他在書寫工具上較為隨性,其書法多體現(xiàn)出“以行踐義”的藝術精神。
第三階段,1938—1949年之間,是毛澤東書風形成時期。這一時期,也是他書法書寫形式的成熟時期。在此階段,毛澤東書寫的一些“人民”符號還成為幾個時代的印記——如1945年在追悼張思德會上題詞“為人民服務”,1949年9月29日為《新華日報》創(chuàng)刊號題詞“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等。毛澤東這個時期的書寫作品比較多,光有“人民”符號的作品僅僅出現(xiàn)在書法類書籍中的就有二十幅左右,甚至更多。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1944年《悼念鄒韜奮題詞》《書報簡訊題詞》,1945年《冼星海病逝題詞》《為軍隊的題詞》《追悼張思德題詞》等,1946年有《“四八”烈士題詞》《為陳昌奉題詞》《痛悼陶行知題詞》《朱德六十大壽題詞》等,1949年有《為華北軍政大學題詞》《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三年戰(zhàn)績》《中蘇友好》等,書信類則有1944年《致鄧寶珊和丁玲、歐陽山信》《致楊紹萱、齊燕銘信》《致柳亞子的信》《致黃炎培的信》等(圖4)。
圖4 第三階段毛澤東書法中的“人民”符號(見蔣昌詩、謝應成《毛澤東書藝精萃博覽》,第67、249、73、70、251、76、77、78、87、89、89、260、338、335、189頁;鄭廣瑾《毛澤東書藝》,第25頁;季世昌《毛澤東詩詞書法藝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564、568頁)
這期間毛澤東書法里“人民”書寫的筆法也更為豐富。首先,是字體形勢整體向右傾斜,夸大主筆,結體更加險峻。“人”字結構紀念碑造型逐漸形成,曲頭(彎頭)撇氣勢日益明顯,如7號、11號、12號字。其次,毛澤東的章草書法,由第二階段的連綿不斷的書寫特征過渡到行草字字獨立的特征(字內(nèi)筆畫有相連,但字與字之間不相連帶而又取其連帶的氣勢)。再次,這期間由于“人”字的撇、捺用筆變化豐富,“人民”符號的結構組合也豐富起來.(如6號、13號、15號、16號字等)?!叭嗣瘛弊纸M合有開合、疏密、長短、大小、粗細等多重組合變化。在上下結構中,“人”字捺畫短者或與“民”字齊首,也有少部分超出“民”字頭,用牽絲向下引出“民”(如9號字)。捺畫,則似斗笠和傘蓋。最后,“人民”符號用筆圓、方相間,強調(diào)氣勢時多用方筆(如9號字)。筆畫上削繁就簡,部分“豎提”與“橫、斜鉤”中的“橫畫”被省略(如16號、17號字等)。字與字之間的牽絲呼之欲出,形逐勢生,折筆多圓過,而少方折。線條雄勁,渾厚古樸,隨緣隨意中求規(guī)整端莊、均衡之美。
第四階段,1949年之后的新中國時期。這是毛澤東書風高度成熟期,也是其“人民”符號豐富多彩的高潮期。郭沫若說,毛澤東的書法“豪邁瀟灑,深邃流暢,奔放自如,自成一體。風格獨創(chuàng),使你百看不厭,給你一種美的享受”[17]。有一次毛澤東和書法家舒同談論書法,事后,舒同感嘆,毛澤東同志的每句話,都為他的書法道路指明了方向。[13]147毛澤東這個階段的書風不拘一格,作品眾多,書法中的“人民”符號也更加豐富,且至今都是最為響亮的人民音符。比如20世紀50年代題詞“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zhì)”“一切為了人民健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為人民服務”等“人民”符號書法代表作(圖5)。
圖5 新中國——毛澤東書法中的“人民”符號(1—6:見蔣昌詩、謝應成《毛澤東書藝精萃博覽》,第274、276、122、123、276、100頁;7—12:同上,第280、281、288、616、290、291頁;13—18:同上,第299、300、307、82、608、610頁;19—21:同上,611、614、617頁; 22—24:見季世昌《毛澤東詩詞書法藝術》,第508、156—157頁;25—26:見蔣昌詩、謝應成《毛澤東書藝精萃博覽》,第381、428頁)
在新中國時期,毛澤東書法中的“人民”符號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字體傾斜取勢,整體向右傾斜,結體比第三階段更加靈活,輕重并施,減省筆畫,豪放而不羈,仿形取神,展現(xiàn)出偉人胸懷天下的情懷。其次,書寫字體在結體上不拘一格而自有法度。草書用筆豪放,執(zhí)筆圓活;行楷書從容不迫,大度包容。就“人民”符號而言,紀念碑式的結體組合更加宏偉,氣勢撼人?!叭恕弊忠哉獣ǖ脛轂橹行?,“民”字又以“人”字得勢為中心,在結構中夸大主筆?!叭恕钡募o念碑特征加強(見圖5:12號、13號、19號字),曲頭(彎頭)撇的特征日益顯著(見圖5:2號、4號、6號、7號、8號、10號字)。有的符號,昂首挺胸,顯示出人民英雄的特征(見圖5:12號、13號、19號字),也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特征(見圖5:3號、14號字)。如《人民日報》發(fā)表于1966年11月19日和1952年5月29日(為荊江分洪工程等題詞)的“為人民服務”,用行草書書寫,字字獨立,但字與字之間的牽絲也較以前逐漸增多,如1955年6月9日,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題詞書法中的“人民”符號,也是如此。在這個階段,多數(shù)書幅中,其他部分字字獨立,唯“人民”二字以牽絲相連,如1950年為中央民族訪問團題詞;1965年10月27日為《西藏日報》的題詞中,“人民”雖字字獨立,其象征的卻是各族人民牽絲相連,這展現(xiàn)了一種獨特現(xiàn)象,似乎有強調(diào)新中國人民的獨立精神和各民族之間手拉手團結建設新中國的寓意。
總之,毛澤東在新中國建立之后,由于心境愉快,書法中的“人民”符號變化更為豐富,更為自由、豪放。他這時期的作品不可以法度測量,但筆墨結體皆以“得勢為要”,以更為不羈的線條詮釋出“以神寫形”之書寫真諦(圖6)。其中,可能有的“人”字符號與其他文字的組合中的撇捺變化非圖6中列舉的例子所能概括,如果把其他字去掉,觀者都不知道“人”字還可以那樣寫。又比如圖6中的6號“美人”的“人”字,更像徐渭大寫意畫中的葡萄藤,而非書法的“人”字。所以從這些符號中還可以看出,毛澤東書法中“人民”符號的變化還應有無盡可能,是用形式分析難以窮盡的。
圖6 “人民”符號補充說明(“人”符號變化:見季世昌《毛澤東詩詞書法藝術》,第161、249、379、219、573、653、301、762、107頁)
藝術風格的形成是藝術家趨向成熟的標志,藝術符號則是藝術風格的表現(xiàn)形式,它們都是藝術家自我情感世界的凸顯。法國思想家布封說“風格即人”[18]。馬克思在《評普魯土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一文亦說:“我只有構成我的精神個體性的形式,‘風格就是人’”。[19]毛澤東也曾把書法面貌比喻成人,毛澤東曾對身邊學書法的工作人員說,記字的結構、造型、行筆、章法,如同你要熟悉一個人。[1]222美國符號學家蘇珊·朗格認為:任何成功的藝術品都像一個生命體符號,這種符號是人生命特有的情感、情緒、感受、意識的一種表現(xiàn)。[20]通過以上藝術觀念的闡述,亦可以這樣認為,毛澤東書法中的“人民”符號也是其生命里特有情感、情緒、感受、意識的表現(xiàn)。從這個層面看,這些“人民”符號所傳遞出的精神也和其文藝思想相統(tǒng)一。同時,“人民”符號觀念也集中體現(xiàn)了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四個方面:第一,人民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主體;第二,文藝工作對象是工農(nóng)兵,服務對象是人民;第三,人民生活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源泉,文藝創(chuàng)作的評價以人民為標準。
毛澤東認為人民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主體。1945年4月24日,他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保?1]1094毛澤東始終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并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這種觀念在毛澤東個人生活中認識深刻。有一次,長春市市委書記朱光奉命前往廣州赴任,去向毛澤東同志辭行,毛澤東同志為他寫了一段贈言:“到南方去,同原在南方工作的同志團結在一起,將南方工作做好,這是我的希望。”(圖7)朱光此時也來了書興,作詩一首并題款:“朱光于1949年建國前夕古都中南海書法家之府?!泵珴蓶|看完,將“書法家之府”改為“書癖家之家”。毛澤東很認真地說:“咱們可不能忘本啊!多少年,咱們以天地為家,馬背為家,與山川江河同臥,何處是家?何處有家?時至今日,我們?nèi)嗣?,我們黨勝利了,有了一個安定的家。人生一世,保全一家,繁榮興盛,足矣、足矣!不學闖王李自成和朱元璋,你我都得注意呢!勝利來之不易,家來之不易,多少烈士的鮮血灑遍大地。我們這些幸存者,怎能妄稱?”[1]121毛澤東的這種闡述正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為民情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年代,老一輩革命家以馬背為家,馬革裹尸、不怕犧牲;在和平年代不能忘本,以人民安居樂業(yè)為家,展現(xiàn)了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共產(chǎn)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生活風范。
圖7 毛澤東同志為朱光題贈言(杜忠明《毛澤東書法八十年》,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120頁)
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里指出,文藝工作的對象是“工、農(nóng)、兵”,并認為文藝工作應深入人民生活,熟悉他們的語言來提高創(chuàng)作,從而更好地為“工、農(nóng)、兵”服務。在反對黨八股期間,還有一個毛澤東與“城墻書法家”的故事,最能說明毛澤東為什么強調(diào)文藝工作的對象是“工、農(nóng)、兵”的觀念。1942年2月28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上演說:早幾年,在延安城墻上,曾看見過這樣一個標語:“工人農(nóng)民聯(lián)合起來爭取抗日勝利。”這個標語的意思并不壞,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筆不是寫的一直,而是轉(zhuǎn)了兩個彎子,寫成了“”字。人字呢?在右邊一筆加了三撇,寫成了“”字。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學士的學生是無疑的了,可是他卻要寫在抗日時期延安這地方的墻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毛澤東批評的這個同志就是后來的書法家鐘靈。由于毛澤東的批評,群眾就給鐘靈取了個“城墻書法家”的綽號。新中國成立后,鐘靈在中南海見到了毛澤東,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鐘靈,就是主席曾在延安批評的那個將‘工人’寫成‘.’的‘城墻書法家’?!眱扇艘娒嬗终勑ζ鹆舜耸?,毛澤東說:“我批評的不是那兩個字,而是批評宣傳工作不看對象,把那種字寫在延安城墻上?!保?]742毛澤東也曾在《講話》中指:文藝工作的對象是“工、農(nóng)、兵”。如果這個時期把“工人”二字寫成那樣的怪字,很難有“工、農(nóng)、兵”能看懂,這樣很不利于革命宣傳。
文藝工作的對象是“工、農(nóng)、兵”這個概念,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表達有所拓展。1957年3月8日,他在《同文藝界代表的談話》中說:“有人說為工農(nóng)兵服務的方向也不要了。我看為工農(nóng)兵服務是不錯的。你不為工農(nóng)兵還為誰?資產(chǎn)階級也要改造成工人階級。知識分子也要是工人階級,你說不要為他們服務,中國就沒有其他人了。”[22]現(xiàn)在很多文藝工作者沒有關注到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成立后所倡導的文藝工作的對象是“工、農(nóng)、兵”這個概念的新詮釋,而妄自菲薄。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文藝是為什么人的”,他說列寧還在1905年就已著重指出過,我們的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23]6?!吨v話》里還特別解釋,文藝服務的對象有四種人,工人,農(nóng)民,武裝起來了的工人農(nóng)民即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隊伍,還有城市小資產(chǎn)階級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他們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不過,毛澤東在這里是辯證地來看這個問題的,其中在1939年4月給抗大的題詞中指出:“知識分子之成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實行結合工農(nóng)民眾。他們的分界僅僅在這一點?!保?]30這里可以看出,為人民服務的對象不包括反對人民的所有人,而是和工農(nóng)民眾一條戰(zhàn)線上的人。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但是我黨的宗旨,也是毛澤東思想的宗旨。1939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孔子的哲學思想〉一文給張聞天的信》中說:孔子的仁勇觀念“是仁于統(tǒng)治者一階級,而不仁于大眾的;勇于壓迫人民,勇于守衛(wèi)封建制度,而不勇于為人民服務的”[24]。從這里可以看出,毛澤東倡導的人民思想是不同于封建禮教、孔、孟所闡述的“人民”和“國民”觀念,而是共產(chǎn)黨主張的“執(zhí)政愛民”的“人民”思想。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發(fā)表“為人民服務”的題詞(圖8),并強調(diào)說,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nèi)绻腥秉c,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這里毛澤東的“人民”思想又包括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對儒家“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優(yōu)秀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
圖8 張思德追悼會題詞“為人民服務”(鄭廣瑾《毛澤東書藝》,第25頁)
毛澤東在黨的七大報告中指出,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1945年通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總綱”明確規(guī)定:“中國共產(chǎn)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保?5]長期以來,毛澤東作為黨、政、軍領袖,不但自己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且還要求黨、政、軍的各行各業(yè)都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準則,并推進到工作中去。毛澤東在1944年9月18日戰(zhàn)斗英雄代表大會上發(fā)表了《堅持為人民服務》的講話。講話指出:“我們的軍隊是真正人民的軍隊。我們的每一個指戰(zhàn)員以至每一個炊事員、飼養(yǎng)員,都是為人民服務的?!保?6]1964年,毛澤東又為人民大會堂工作人員題詞:“勤學苦練,為人民服務?!保?]6101965年,為慶祝中國人民廣播事業(yè)創(chuàng)建20周年題詞:“努力辦好廣播,為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務?!保?]611在國際上,最有影響的要算毛澤東在1966年11月19日為《人民日報》的題詞“為人民服務”(圖8),橫幅行楷書寫成,字字獨立,用筆遒勁,筆勢右斜,中軸端正。毛澤東書寫的“為人民服務”,不僅僅傳達出對書法形式的認知,在內(nèi)容上更著力體現(xiàn)了一個政黨的核心價值觀?!盀槿嗣穹铡睓M幅通過《人民日報》傳播影響很廣。有意思的是,臺灣臺北桃園機場也懸掛有一件為企業(yè)制作的CIS理念標識,以毛體字“為人民服務”為范本制作。這幅標識特別強調(diào)“人”字,并用藝術體鑲嵌到毛體書法“為人民服務”的字體中(圖9、圖10)。
圖9 1966年人民日報題詞 “為人民服務”(蔣昌詩、謝應成《毛澤東書藝精萃博覽》,第617頁)
圖10 臺灣桃園機場懸掛的“為人民服務”(杜忠明《毛澤東書法八十年》,第149頁)
所以從這些表述上可以看出,毛澤東書法中的“人民”符號的思想,始終堅持“服務對象是人民”的思想,正是基于這一理念所呈現(xiàn)出來的“人民”書法符號的表現(xiàn)形式,而受到世界各國和臺灣企業(yè)的文化推崇和人民的認可。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藝術家要到人民生活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一切文學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創(chuàng)作出比實際生活更高更典型的藝術作品,不可做那種空頭文學家或空頭藝術家。[23]10毛澤東《采桑子·重陽》詞作于1929年,現(xiàn)存墨跡兩件。該年9月,紅軍擊敗敵人圍剿攻占了上杭,時逢重陽節(jié),毛澤東觸景生情作了該詞,因而句中描繪有“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7]42等情景。1932年,第四次反“圍剿”前,舒同隨軍打掃戰(zhàn)場與毛澤東不期而遇,毛澤東見地上有許多子彈殼,拾起一枚說:“戰(zhàn)地黃花,這就是戰(zhàn)地黃花??!”舒同感嘆許多人都把“黃花”理解為菊花或其他花卉,沒想到這就是戰(zhàn)地黃花?!恫缮W印ぶ仃枴愤@首詞很好地強調(diào)了毛澤東的主張——文藝工作者要去人民生活中挖掘礦藏,文藝要歌頌人民敢于斗爭的創(chuàng)作精神。
同時,毛澤東認為,藝術家要從人民生活中去體驗生活,熱情地歌頌人民的光明事業(yè),揭露資產(chǎn)階級的“黑暗”。被傳為詩史佳話的《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就是這方面的創(chuàng)作典范。1950年10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的慶祝聯(lián)歡晚會上,柳亞子先生即興創(chuàng)作了一首詞《浣溪沙》。當晚,毛澤東主席和詞作答。第二天,毛澤東把兩首詞寫到宣紙上,一并送給了柳亞子?!朵较场ず土鴣喿酉壬吩~曰: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7]153
毛澤東感慨道,長夜難明的神州大地,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百年中國,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的反動政府在神州大地上群魔亂舞、肆意妄為,置中國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使人民四分五裂,各民族之間也產(chǎn)生了隔閡,五億中國兒女皆不能團圓。雄雞一唱,慢慢黑夜退去東方已經(jīng)大明。神州大地四面八方奏樂聯(lián)歡,其中就有來自于新疆人民的于闐樂。詩人興會唱和,盛況空前。傳世之作有其手書《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一幅,另有一幅合寫柳氏原作及其和詞,[7]156-157前者用行楷書寫,字字獨立,后者字意連綿,巧用標點斷句,氣節(jié)分明,表現(xiàn)了當時毛澤東歌頌人民、慶祝新中國國慶的美好境界。
毛澤東認為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作應以服務人民為中心,文藝要與人民群眾“同心同德”。反對倒退、促成進步的東西便都是好的,與之相反的行為便是壞的。人民藝術的內(nèi)容要和形式統(tǒng)一。對于好的文藝傳統(tǒng)要繼承,其目的仍然是為人民服務。對于過去的文藝形式要改造,加進新內(nèi)容,變成為人民服務的東西。他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中指出:“共產(chǎn)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保?1]1096毛澤東作為人民領袖,其審美精神始終保持“文藝評價以人民為標準”的準則。1955年6月9日,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題詞中的“人民”二字按紀念碑造型書寫,把“人民”和“永垂”二字寫得崇高而偉大(圖11)。1944年11月15日,他在“為悼念鄒韜奮逝世題詞”中將“熱愛人民”“鞠躬盡瘁”都作夸大強調(diào),筆力遒勁,而把“死而后已”寫得細小,氣度淡定而從容,突出了鄒韜奮作為黨員熱愛人民的真切之情(圖12)。
圖11 人民英雄紀念碑題詞(蔣昌詩、謝應成《毛澤東書藝精萃博覽》,第291頁)
圖12 悼念鄒韜奮逝世題詞(蔣昌詩、謝應成《毛澤東書藝精萃博覽》,第67頁)
1950年12月31日,毛澤東為已犧牲十五年的瞿秋白同志題詞。毛澤東站在服務人民的立場上,評價瞿秋白同志為人民工作,不怕犧牲精神,并列了兩大要領:第一,瞿秋白生前有人反對他,但他為人民工作的勇氣并沒有挫下來;第二,瞿秋白在革命困難的年月,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也是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家在戰(zhàn)爭年代和國家建設時期所堅守的精神。毛澤東曾用《講話》里的原話“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23]12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題詞,來勉勵該校的學生。[8]123此作線條遒勁有力,且“人民”二字出現(xiàn)兩次,在結構和用筆上也各有變化,書寫速度較快,便捷美觀,氣韻生動。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毛澤東書法運用“人民”符號,抒發(fā)革命精神;其書法作品堅持了他所倡導的“人民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文藝評價以人民為標準”這一文藝理念,并通過書法藝術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這些表現(xiàn)也成為毛澤東書法的精神內(nèi)核。
通過全文的解析可以看出,毛澤東書法中的“人民”符號是其思想的顯現(xiàn),同時傳達了他“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審美觀念。如何正確理解并全面詮釋毛澤東書法風格中的“人民”符號與“人民”精神,也是毛澤東書法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毛澤東書法中的“人民”符號,是其思想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他書法中的“人民”精神,也貫穿于我黨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始終。在新時代,如何全面正確地理解和發(fā)揚毛澤東的思想,包括對其書法藝術精神進行研究和探討,也是新時代藝術理論界應當重視的一項光榮的思想使命。毛澤東書法中的“人民”符號,不但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和幾個時代揮之不去的印記,還是新時代應該繼承和發(fā)展的書寫精神??傊?,毛澤東書法中的“人民”符號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民精神,不但是毛澤東思想研究的重要課題,還應是當代紅色文化傳播研究的一個重點課題,遠非一篇粗淺的論文可以弘揚。值此之際,想借此文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