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
關鍵詞:“三單”教學;文本解讀;思維品質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教師往往只關注到對于閱讀文本的教學,從應試角度沿用單一的閱讀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按照教學大綱中所設定的固定框架對閱讀文本進行解讀。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地對閱讀文本建立起正確的閱讀認知。但是,閱讀過程是一個思辨的過程,不同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閱讀思辯過程是不一樣的,對于文本的理解也更是各有特點。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閱讀發(fā)展需求是否得到了有效地激活,在設定“診學單”的過程中,要全面深入地關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的需求,結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變化形式,合理地對“診學單”的問題設計進行引導,確保學生的思考過程是符合其發(fā)展需求的。
在應用“診學單”的時候,教師重點關注如何進行自主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自發(fā)地參與到問題思考中?!霸\學”活動的有效性,決定了學生的思維基礎,學生需要通過“診學單”中的問題對文本建立起基本的閱讀思考方向。學生對于閱讀文本有著基礎知識與背景內容的了解需求,若是簡單地開展閱讀,必然會造成學生僅僅是了解到文本表層的內容,卻未能夠對文本內在的寫作背景、中心思想、全面的人物形象建立起相應的認知。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的《魯賓遜漂流記》節(jié)選的閱讀學習中,學生對于文本的閱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困難,特別是《魯賓遜漂流記》作為長篇小說的節(jié)選,對其的閱讀需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課外閱讀基礎與理解基礎上。若是學生對于其具體背景缺乏理解,便會難以深入地沉浸在閱讀之中。因此,教師應用“診學單”首先便需要為學生提供小說節(jié)選的基本背景解讀,使得學生了解到魯濱遜漂落荒島的基本時代背景,強化學生了解到魯濱遜流落荒島后所面臨的困難,幫助學生對魯濱遜的人物形象建立起基本的認知。在提前的閱讀課前學習中,使得學生能夠對閱讀文本形成基本的了解。
“三單”教學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的自主思考,教師在應用“三單”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重點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對“導學單”的應用進行深入的設置,安排學生組成相應的學習小組,合理地設置對應的問題,使得學生能夠合理地分析“導學單”中的問題并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對閱讀文本的內容進行思考,最終形成自身的閱讀認知。
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思維的局限性,教師可利用“導學單”,安排學生進行全面的思維引導,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得閱讀教學能夠形成更加全面的思維品質引導。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的《魯賓遜漂流記》節(jié)選的閱讀學習中,“導學單”的問題設計,可以結合具體的人物形象、重點故事情節(jié)的關鍵節(jié)點、人物關系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問題設計,通過對小組活動進行安排,同時教師在開展小學合作討論之前,需要給予基礎問題的分析,給予學生基本的思考方向,繼而安排學生的討論,使得討論能夠在正確方向下進行擴展。
“三單”教學所發(fā)揮的閱讀思維品質提升作用,需要通過有效的“拓學單”,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夠進一步地擴展。作為教師,需要關注為學生安排有效的思維擴展。由于“導學單”的討論活動中,學生只能夠形成基本的閱讀認知,思維模式被限定在了課程教學中的閱讀內容之中。為了進一步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深度,教師應當要利用“拓學單”把學生的思維從生活實際引向文本解讀,再延展到問題解決和生活實際,讓學生“思學”“研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反思,積累學習經(jīng)驗,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生活體驗,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思辯能力。對此,教師需要在原有的閱讀活動內容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加深層次的閱讀理解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深入的閱讀與思考,最終形成更進一步的閱讀理解。
在以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過程中,“三單”教學的應用具有一定程度的教學前瞻性,特別在開展深層次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積極地應用“三單”教學,能夠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活動,為學生的自學、問學、樂學提供正確的方向,確保語文閱讀活動能夠真正地發(fā)揮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周亞飛.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教學中“一課三單”的策略研究[J].文教資料,2014(35):165-166.
[2]朱瑛.一課“三單”·學為中心·生長學習力[J].小學教學設計(13):4.
[3]范雪嬌.淺談合作學習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1(09):190-190.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南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