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沁芳
表揚是一種心理暗示,作為一種積極強化的教育方法,已被廣泛接納和采用,“你真棒”“很好”“給你點贊”等表揚在現(xiàn)實場景中數(shù)見不鮮,“你真聰明”更是大多家長掛在嘴邊的夸獎。
羅森塔爾實驗證明,每個孩子都需要“積極期望”。想要培養(yǎng)自信、陽光、心理健康的孩子,表揚必不可少。它可以滿足孩子被尊重、被賞識的心理需要,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使其勇敢地展現(xiàn)自己。相反,當一個孩子長期生活在被否定、被打壓的環(huán)境中,可能會自卑、抑郁,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進而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家長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為什么越表揚孩子聰明,孩子越害怕挑戰(zhàn)性任務,面對失敗時越容易放棄呢?聰明到底能不能用來夸孩子呢?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羅爾·德韋克教授做了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能力表揚對兒童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發(fā)展會產生一系列消極影響。對于普通孩子,家長如果總強調孩子聰明,孩子會為了表現(xiàn)“聰明”而避免去做一些事情,不會冒可能犯錯的風險。比如不會讓自己特別努力,因為聰明的人做事情是輕而易舉的,如果特別努力做到了,那就會顯得不那么聰明。除此之外,有些“優(yōu)等生”為了保持“聰明”,在學習出現(xiàn)問題后,無法接受考試失利的打擊,選擇消極逃避,而不愿努力付出,表現(xiàn)出消極的自我認知、消極的情感,引發(fā)習得性無助反應,這背后也有一種不能讓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不聰明的心理動機。而被夸努力的孩子,面對困難卻能積極挑戰(zhàn)。
由此可見,夸孩子聰明,容易降低孩子本身的內驅力,形成不良的歸因習慣,造成習得性無助、自我妨礙、只能贏不能輸?shù)戎T多心理健康問題。
構建孩子健康心理,我們應當思考:在什么樣的情境下給予表揚?給予什么樣的表揚?這種表揚是不是有價值?怎樣避免表揚的消極心理影響而產生良性互動?
●表揚的生命力源于真誠
父母的贊美要真誠自然,不附帶任何條件,發(fā)自內心地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肯定,這是有效表揚的前提。孩子會從中感覺到父母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獲得積極愉悅的心理體驗。相反,家長盯著電視劇,掃一眼孩子的作業(yè)本,嘴里說著“很好”“有進步”,這樣的表揚流于表面,敷衍了事,是對孩子的“冷暴力”,非但不能起到激勵的效果,還會引發(fā)一系列心理問題,讓孩子變得過度敏感、性急、多動、愛抱怨等。
●表揚要言之有物
表揚要言之有據(jù),不能無中生有或者添枝加葉,要在真實發(fā)生的情況下進行。有高中老師反映,如果夸獎他們的學生“你真聰明”,孩子會感覺莫名其妙,因為高中生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自我認知,他能判斷出這條表揚是否真實,因此會對籠統(tǒng)的、不切實際的表揚進行“自我免疫”。同樣,有些懶散貪玩、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父母如果夸他成績進步、學習認真,通常也不能起到強化激勵的效果。但是假如他有唱歌方面天賦,在學校、班級中有不錯表現(xiàn),因此而表揚他,就能起到極好的心理暗示效果。
●表揚要具體細致
表揚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達不到這個效果,表揚就失去了意義。
表揚方式應具體細致,肯定孩子每一個正確行為。比如,可以把“你跳得真好”換成“我發(fā)現(xiàn)你跳操的時候,四肢的柔韌性真的挺不錯的”。此外,在表揚之后還可以有一個強化反思的小尾巴,比如提一個小問題“你是怎么做到的”。這樣孩子不僅能得到精準的反饋,還能感受到父母的真誠與鼓勵,引導孩子主動反思,自主總結經驗,強化努力過程中的好習慣。
通過具體細致的表揚,以及后續(xù)的引導強化,讓孩子了解到自己掌握了什么能力,懂得了什么事情,是一個怎樣的人,逐漸形成對自己的準確認知,在此過程中積累鼓勵和表揚的正能量,孩子才會越來越有信心。
●對事不對人,避免心理負擔
表揚也會給孩子帶來心理負擔。女生小穎,表現(xiàn)乖巧,書寫工整美觀,課堂筆記認真仔細,常常是老師口中的表揚對象,但是成績卻不理想。后來有同學反映她在一次獨立作業(yè)時帶小抄作弊,平時作業(yè)也多是依賴別人才敢上交。可見表揚也會在無形之中給孩子帶來壓力。作為家長應細心觀察,對事不對人,不要讓表揚給孩子帶來心理負擔和壓力,最終傷害了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句話:“人永遠朝著被鼓勵的方向前進!”相比貶低、否定、打擊,無條件的鼓勵更能賦予孩子努力前行的自信,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作為家長,應不吝嗇表揚,且表揚有度,夸獎有理,讓表揚給孩子自信,讓表揚給孩子快樂,讓孩子在快樂中幸福健康地成長。
編輯/孫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