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生
1931年2月,張聞天從蘇聯(lián)學成回國
創(chuàng)立于建黨之初的巡視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一項重要的黨內制度。黨的歷史上產生過多位杰出的巡視員,但像張聞天、劉英這樣既為革命伴侶,又長時期從事黨的巡視工作,通過巡視為黨的事業(yè)作出卓越貢獻的,則極為少見。
張聞天(1900—1976),名應皋,字聞天,化名洛甫,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對黨內巡視制度有著深入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貢獻。劉英(1905—2002),原名鄭潔,1933年擔任少共中央局巡視員,長征路上擔任紅章縱隊巡視員。新中國成立后,張聞天、劉英曾三次巡視我駐外使館,開創(chuàng)了黨對外交領域工作巡視的先河。
1925年6月,張聞天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冬,組織派他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蘇期間,張聞天認真思考中國革命的未來道路,進一步堅定了共產主義信仰。
1931年2月,張聞天由蘇聯(lián)回到上海,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主編黨中央機關報《紅旗周報》和《斗爭》。9月,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張聞天被增補為中共中央委員,臨時中央政治局成員、常委。這一時期,他開始接觸、思考黨的巡視工作。1932年2月22日,張聞天根據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在《斗爭》第5期上發(fā)表《檢查工作與具體領導》,提出要在省委下面設支部巡視員,主張把工作深入到支部。4月25日,他在《紅旗周報》發(fā)表長篇社論《在爭取中國革命在一省與數省的首先勝利中中國共產黨內機會主義的動搖》,以山東省委巡視員與鐵總特派員李芳岐為例,深刻剖析了津浦路與膠濟路罷工中的機會主義,認為李芳岐的“先組織后斗爭”提法是右傾機會主義觀點,對此提出了嚴厲批評。
1933年,張聞天進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次年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此時的中央蘇區(qū),官僚主義正逐漸滋長蔓延。關于其表現形式,毛澤東在1933年8月召開的贛南17縣經濟建設工作會議上有所總結,其一“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責的怠工現象”,其二“是命令主義”。如何將這些“極壞的家伙拋到糞缸里去”(毛澤東語),1933年2月至9月,中央蘇區(qū)掀起了轉變領導方式的討論熱潮。建立巡視制度,實行新的領導方式,成為蘇區(qū)關注的熱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張聞天展開了對巡視制度的思考、探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和主張。
1933年2月至9月,張聞天撰寫了《關于新的領導方式》,分四期刊載于《斗爭》1933年第2期、第5期、第20期、第28期。文章大力提倡運用巡視這一“新的領導方式”,以“解決黨與群眾的關系和黨怎樣領導群眾的問題”,并對巡視工作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概括起來就是實行集體領導、加強指導作用、密切聯(lián)系群眾、講究方式方法四條基本原理。文章在中央蘇區(qū)產生了強烈反響,對于通過巡視改變領導方式、改進領導作風、改善領導藝術,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3年3月,中央蘇區(qū)決定在黨的領導機關建立巡視委員會。4月15日,蘇區(qū)中央局決定建立巡視制度,實行新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式。
張聞天同毛澤東合著的《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怎樣工作》一書,于1934年在中央蘇區(qū)出版
張聞天認為,巡視是一種新的領導方式,黨和蘇維埃的領導機關下面,“必須有巡視委員會的組織”,目的是“上級與下級的機關發(fā)生切實的與活潑的關系”。新的領導方式是集體領導,“在每一省委每一縣委下面必須要有十個至幾十個巡視員,把他們組織起來,有計劃地分配他們以工作,經常地教育他們、培養(yǎng)他們,逐漸把他們培養(yǎng)為能夠獨立擔任領導工作的得力干部”。張聞天主張,“只要立場正確,斗爭堅定的做過相當工作的工人、雇農等分子,雖是在能力上比較薄弱,(但)都可以提上來做省的或縣的巡視員”。張聞天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巡視,主張明確“把握了解情況—群眾談話—分析材料—商討意見—推動工作”幾個重點環(huán)節(jié)。
隨后,張聞天陸續(xù)發(fā)表一系列文章,強調巡視應當堅持群眾路線,克服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12月5日,張聞天在《斗爭》第37期發(fā)表《蘇維埃工作的改善與工農檢察委員會》,明確提出工農檢察委員會巡視員任務,就是要用群眾動員方式開展,幫助行政機關具體解決攤派公債、擴大紅軍與查田運動中存在的嚴重問題。1934年3月31日,張聞天在《斗爭》第53期發(fā)表《于都事件的教訓》,除對多名蘇區(qū)干部貪污公款私做投機生意而造成于都事件予以嚴厲抨擊外,還就其中巡視員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問題提出批評,派去的巡視員“到那里只看到了一些表面的現象,他們?yōu)橛诙伎h委縣蘇的兩面派所蒙瞥(蔽),不能揭發(fā)現象下面的真實內容,以銳敏(敏銳)的階級警覺性去開展反對這一集團的斗爭”。張聞天告誡,巡視“必須真正地深入地檢查那里的工作,同下面?zhèn)€別的同志作談話,傾聽下面群眾的意見,親身參加一些重要的會議,考察領導的干部并且比較他們所說的與他們所做的”。4月6日,張聞天發(fā)表《區(qū)蘇維埃怎樣工作》,主張巡視員“不能坐在鄉(xiāng)蘇機關里,聽一聽鄉(xiāng)蘇主席的報告,抄一些數目字,就算完事”,下去巡視也不要急于召集會議,可以先找村干部及群眾個別談話,“傾聽每一個同志所發(fā)表的意見,仔細地將所得材料加以分析”,強調的也是巡視要走群眾路線,力戒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
在中央蘇區(qū)關于轉變領導方式討論的熱潮中,張聞天關于建立巡視制度的主張和闡述,從密切黨群關系、貫徹群眾路線及克服官僚主義的高度出發(fā),對黨的建設具有重要價值。在張聞天等人積極推動下,巡視工作逐漸成為黨和蘇維埃政府了解下面情況、加強集體領導的主要方式,有力地解決了一些地區(qū)“各自為政”“有令不行”的問題,有效保證了黨的統(tǒng)一領導和政令暢通。
張聞天和毛澤東相知較早。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1933年初張聞天從上海進入中央蘇區(qū)后。1931年張聞天回國參加中央工作后受“左”傾路線影響,曾參與對毛澤東的批評和壓制。張聞天進入中央蘇區(qū)工作后,不斷了解革命實際,思想上逐漸認清了“左”的危害,同博古、李德的矛盾分歧趨于激化。同時,隨著與毛澤東的交往逐漸深入,張聞天越發(fā)認識到毛澤東身上有著不同于博古、李德等人的思想理性和革命情懷。張聞天胸襟坦蕩、光明磊落,“真理在誰手里,就跟誰走”,從思想深處開始了向毛澤東學習、靠攏。
1933年,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澤東在對長岡鄉(xiāng)和才溪鄉(xiāng)調查研究后,撰寫了《興國長岡鄉(xiāng)的蘇維埃工作》《上杭才溪鄉(xiāng)的蘇維埃工作》兩篇調查報告,陸續(xù)在張聞天主編的《斗爭》上連載。稍后,毛澤東在瑞金召開了鄉(xiāng)調查會,撰寫了《鄉(xiāng)蘇怎樣工作?》。在毛澤東影響下,張聞天開始關注調查研究,效仿毛澤東開調查會的方法,也召集了幾個區(qū)開調查會,商討區(qū)對鄉(xiāng)的領導問題,并于1934年4月6日寫出了《區(qū)蘇維埃怎樣工作》,提出巡視員應當利用調查研究開展鄉(xiāng)村巡視工作。隨后,蘇維埃人民委員會特將這兩篇調研報告合成《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怎樣工作》小冊子在中央蘇區(qū)出版。這兩份指導文件,是對蘇維埃工作經驗的總結,對于中央蘇區(qū)的政府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當時被贊譽為“蘇維埃工作經驗的結晶,寶貴的指針”。
1935年11月,張聞天與劉英在瓦窯堡喜結良緣。圖為1937年劉英(右一)與夏明(右二)、蔡暢(右三)、陳琮英(左一)在延安合影
1934年7月初,張聞天因“博洛分歧”離開瑞金赴閩贛邊區(qū)巡視。進入蘇區(qū)之后,張聞天與博古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對待資本主義經濟和處理福建事變的態(tài)度以及廣昌戰(zhàn)役等方面,出現矛盾和分歧,且逐步表面化,并進行了爭論。1943年,張聞天在其整風筆記中回顧記述道:“由于這些矛盾的發(fā)展,博古開始排擠我。五中全會后,我被派往中央政府工作,就是把我從中央排擠出去的具體步驟。后來又把我派到閩贛做巡視工作(項英從閩贛巡視才回來),實際上要把我從中央政府再排擠出去?!碑敃r,第五次反“圍剿”節(jié)節(jié)失利,根據地不斷縮小,刀團匪蜂起,地方蘇維埃政權的情況十分危急。在戰(zhàn)火紛飛的危險環(huán)境中,張聞天于7月至8月間,歷時一個半月,重點調查了隸屬于閩贛的建寧、安遠、寧化等地區(qū)的武裝斗爭、政權建設、土改、肅反等方面的工作情況。
這次巡視,對張聞天來說頗有收獲。一方面,他在巡視中效法毛澤東實事求是的精神和調查研究的方法,撰寫的巡視報告中所列舉的材料,都是從實地巡視調查研究中獲取的。另一方面,這也給張聞天進一步認識并脫離“左”傾錯誤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1934年7月26日,張聞天在閩贛戰(zhàn)地委員會擴大會上作政治報告。報告體現出張聞天在經歷巡視實踐后三個思想認識上的變化:第一個是在發(fā)展地方群眾武裝問題上觀點的變化。張聞天這篇報告所特別強調的關于發(fā)展地方武裝的觀點,即強調武裝群眾的重要性,從群眾武裝斗爭中建立和鞏固政權,恰好正是一年多以前他在批判所謂“羅明路線”時,所針對的羅明在一篇寫給閩粵贛省委報告中的觀點。第二個是在指導地方工作方針問題上對形而上學觀的摒棄。報告強調要根據閩贛地區(qū)的具體特點轉變過去的工作方式,指出地處中央蘇區(qū)邊區(qū)的閩贛省和中心地區(qū)的群眾工作方式有所不同。而張聞天批羅明的文章恰恰是無視這種區(qū)別,一味拿所謂“脫離政治路線”大帽子進行壓服。第三個變化是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基本方針問題上的理論認識接近成熟。例如在武裝斗爭問題上,報告不僅反復強調要把武裝群眾發(fā)展游擊戰(zhàn)爭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而且認為“只有群眾的武裝斗爭才能解決閩贛蘇區(qū)的基本問題”。再如關于土地問題,報告不僅強調這是閩贛邊區(qū)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而且認為這是中國革命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經過這次巡視實踐,張聞天對一些“左”傾思想進行了反思,其在巡視中提出的發(fā)動群眾武裝、開展土地革命、從武裝斗爭中建立政權等思想,與毛澤東的思想基本達成一致。1934年9月,張聞天寫了一篇《一切為了保衛(wèi)蘇維?!返纳缯?,闡述了對于紅軍戰(zhàn)略轉移等問題的看法。他此時的觀點與“左”傾教條主義劃清界限,與錯誤路線者的認知有明顯不同,特別是對紅軍軍事斗爭問題的認識已與毛澤東非常接近。這也為張聞天在遵義會議中轉變到反對“左”傾軍事路線一邊,從“左”傾錯誤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完成從“博洛分歧”到“毛洛合作”的轉變,為支持恢復毛澤東的軍事指揮地位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張聞天與劉英相識于蘇聯(lián)留學期間。1932年冬,劉英由蘇聯(lián)回國,后到達中央蘇區(qū),1933年擔任瑞金少共中央局巡視員,開始接觸巡視工作。
劉英從事巡視工作后的第一個任務,是巡視福建團省委工作。福建團省委設在長汀,原來的團省委書記馮文彬調到少共國際師當政委,接替他的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工作一時拿不起來。劉英及時幫助他出主意想辦法,很快發(fā)展團員的工作就開展起來,完成了任務。1934年3月13日,劉英寫了題為《轉變我們在突擊運動中的領導方式》的文章,發(fā)表在《青年實話》第3卷第15號上。文章根據巡視體會,強調指出:“我們應該迅速糾正在突擊運動中的不正確方式……實行經常的檢查,派得力的巡視員活生生地去推動下面的工作。只有當我們把突擊運動與經常工作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我們才有資格說,我們的領導方式已經有了轉變?!?p>
張聞天領導合江土改過程中經常深入農戶調查。圖為張聞天和劉英在鶴崗一戶農民家中
1934年4月底,第五次反“圍剿”在錯誤路線指導下,形勢驟然緊張,補充兵員成為當務之急。5月10日左右,受李維漢委派,劉英擔任于都擴紅突擊隊隊長,巡視指導擴紅動員工作。針對時間緊、任務重的情勢,劉英決定在開展政治動員的同時,迅速掀起歡送紅軍、優(yōu)待紅軍家屬的熱潮,以此來推動擴紅。在縣里召開的突擊隊員與區(qū)委書記聯(lián)席會上,劉英作了巡視動員報告。會后,突擊隊員被分派到各區(qū),召開動員大會,分工落實任務。新陂、古田等區(qū)的干部帶領模范赤少隊,整營、整連、整排地參加紅軍,成為擴紅中的先進典型。劉英還對放棄擴紅突擊、回家蒔田的現象提出嚴肅批評。時任人民委員會主席的張聞天也十分關注劉英的擴紅工作,專門給劉英寫過一封長信,要求注意發(fā)動群眾、“肅反”不能亂來。原規(guī)定三個月擴紅2200名的任務,一個半月就完成了3300名。6月21日,《紅色中華》頭版頭條報道了劉英的擴紅事跡。鄧小平夸贊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后來,中革軍委武裝動員部還獎給一面光榮旗,上面寫著“于都擴紅超過二倍半”。
長征之前,巡視工作在紅軍中已廣泛開展,中革軍委制定頒布有《軍事工作巡視員條例》,彭雪楓曾任中革軍委巡視員,黃祖炎、邱一涵、辛世修曾擔任紅軍總政治部巡視員。紅軍長征后,盡管部隊長途行軍、敵情緊迫、戰(zhàn)斗頻繁,但巡視工作仍然沒有停止。當時,中革軍委機關編成一個縱隊,稱紅星縱隊;黨中央和政府機關、后勤部隊、衛(wèi)生部門、總工會、青年團等編成一個縱隊,稱紅章縱隊,司令員李維漢。李維漢讓劉英擔任紅章縱隊巡視員,“隨司令部一起走,管無線電臺,做政治工作”。后來李維漢為了“及時掌握整個縱隊的情況”,把劉英從電臺調回,讓她組成突擊隊,具體負責檢查整個縱隊的情況,并隨時向他匯報。劉英回憶道:中央隊每次宿營號房子,住下來以后檢查紀律,都是自己的事。有一天,劉英去巡視檢查紀律,看見李德正在房東家里吃雞、喝酒,喝得酒氣熏天。這是紀律所不容許的。于是,劉英走到面前批評他。李德作為共產國際派到中國來的軍事顧問,遵義會議批判“左”傾軍事路線,撤掉了其指揮權。李德不服氣,常常借故發(fā)作。這次面對劉英不留情面的批評,李德暴跳如雷,不但不接受批評,還嘰里咕嚕罵起人來。劉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批評李德不該隨便動群眾的東西,要他老實遵守紀律。李德不買賬,居然拔出槍來,朝天放了兩槍。劉英怒目對視李德,轉身報告了王稼祥。王稼祥非常生氣,非常嚴厲地將李德訓斥了一通。
1948年4月,張聞天視察興山市(今鶴崗市)工作時同東北電影制片廠文藝工作者合影。左起:張聞天、吳印咸、陳波兒、劉英、袁牧之
長征途中,由于巡視的緣故,劉英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和了解張聞天。面對張聞天的追求,當時劉英認為從“敬愛”到“戀愛”尚有一大段距離,便很生硬地回絕:“我早有打算,五年不結婚!”劉英后來解釋道:“長征中結婚懷孕,對于女同志來說,簡直是一種災難。賀子珍、廖似光(凱豐愛人)懷了孩子,在長征路上生了,只能撇在老鄉(xiāng)家里,后來沒有找到?!?935年11月初,紅軍到了瓦窯堡,革命有了“家”,劉英和張聞天也成了家。他們沒有舉行儀式,也沒有請客,只是熟悉的同志聞訊后到他們婚居的窯洞祝賀。12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同紅15軍團聯(lián)合在直羅鎮(zhèn)打了大勝仗回到瓦窯堡后,來到他們住的窯洞鬧了鬧,算是補上“鬧新房”這一課。毛澤東還寫了一首打油詩賀喜:“風流天子李三郎,不愛江山愛美人。當今洛甫做皇帝,愛江山又愛美人?!?h3>東北巡視團與五種經濟方式的提出
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張聞天意識到巡視是調查研究的好辦法。1936年7月,中央三邊工作巡視團成立,由賈拓夫率領深入三邊巡視,幫助指導各地開展工作。臨行前,張聞天、周恩來召集巡視團成員談話,對三邊沿途情況和落實工商業(yè)政策、少數民族政策中應注意事項作了重要指示。
1946年11月初,張聞天向去南滿工作途經合江巡視的陳云,反映相當一部分地區(qū)土改中存在的“半生不熟”問題,陳云十分重視。11月20日,根據張聞天、陳云反映的情況、提出的建議,東北局發(fā)出《關于“半生不熟”問題的指示》,要求把“半生不熟”的夾生飯煮成熟飯,作為當時深入開展群眾工作的中心任務加以徹底解決。
1948年5月上旬,張聞天赴哈爾濱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兼組織部部長,兼管城市工作。到任伊始,張聞天立即籌建由大批領導干部和專家組成的東北局巡視團。巡視團由高崗任團長,張聞天為副團長,陸續(xù)參加的成員有馬洪、李華生、李正亭、鄧力群、于杰、于建亭等,主要任務是前往東北解放區(qū)的大、中城市開展全面的調查研究工作。特別是對東三省解放地區(qū)的農村和重點城市的經濟組成及發(fā)展進行調查,對未來農村經濟以及東北經濟的發(fā)展和走向問題作重點的研究。張聞天經常率領三四名干部組成的巡視組,深入基層調查。
通過巡視調查研究,張聞天對東北經濟構成有了深刻認識,撰寫出《關于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結合列寧的經濟思想提出了符合東北實際的五種經濟成分理論,即:“東北經濟在徹底消滅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及取消帝國主義在東北的經濟特權以后,基本上是由五種經濟成分所構成,這就是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小商品經濟?!?/p>
張聞天著重闡述了以下幾點經濟思想:一是提出以國營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的經濟建設基本方針;二是依據農村小商品經濟的規(guī)律和特點,提出發(fā)展供銷合作和生產合作是發(fā)展農業(yè)、引導小生產者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途徑;三是從私人資本主義的二重性出發(fā),提出國家資本主義是私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方向。
這是我黨最早全面論述新民主主義經濟結構的文獻。1948年9月15日,《提綱》經東北局討論通過上報中央后,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高度重視,被轉發(fā)全黨,“作為各解放區(qū)經濟建設的方針”。毛澤東肯定了這個《提綱》,說問題提得很好,內容正確,并提出了具體修改意見。在此后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在論述經濟建設方針時采用了張聞天《提綱》中的觀點。
張聞天十分重視巡視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曾在東北局巡視團工作的鄧力群對此深有感觸。他回憶說,在東北局巡視團時,“聞天同志把他起草的《關于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的草案交我閱讀,使我受到啟發(fā),大開眼界。在此以前認識到工作中要堅持全局觀點,實際上只是農村土改的全局,沒有看到整個東北土改后經濟發(fā)展的全局;雖然也按照土地改革的總方針檢查了土改工作中的錯誤,可是還沒有想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要進入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盡管知道土改后要在農村發(fā)展互助合作生產運動,可是沒有想到同時要有步驟地開展供銷合作活動。聞天同志這篇文稿,使我的思想進入到一種新的天地,面前展開了向社會主義前進的遠大前程”。
1954年,張聞天和劉英到蘇聯(lián)列寧格勒看望中國留學生時同駐蘇使館工作人員何方(左二)、宋以敏(右二)、鄢儀貞(右一)合影
1950年以后,張聞天轉到外交戰(zhàn)線工作。1951年4月出任中國駐蘇聯(lián)大使,1954年底回國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長。其間,張聞天、劉英伉儷三次對我駐外使館進行巡視。據胡喬木回憶,張聞天在駐蘇使館工作時勤于調查研究,曾向國內電報介紹蘇聯(lián)動態(tài),中央比較重視。周恩來認為張聞天在外交部工作做得認真仔細,到我國各駐外使館進行巡回視察,這種工作似乎在他以前或以后的外交部領導人員中都沒有做過。
張聞天、劉英對我駐外使團的巡視經過大致如下:
第一次是1951年7月25日至9月15日,巡視我駐六個東歐國家的使館或使團工作。受外交部和周恩來總理委托,張聞天以外交部分黨委駐歐特派代表身份,偕夫人劉英巡視中國駐波蘭、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使館或使團。每到一處,張聞天廣泛聽取意見,并就使館的工作方針發(fā)表看法,盡可能地給這些剛建立的使館或使團以切實的指導和幫助。當時擔任駐匈牙利大使的黃鎮(zhèn)回憶說,我們本來不清楚使館工作應該怎么做,聞天同志來巡視,幫助我們明確了應該往什么方向努力。巡視中,張聞天還結合對新中國經濟建設問題的思考,參觀了所在國包括大的鋼鐵中心在內的一些現代化工廠。9月18日,張聞天寫成巡視駐東歐六國使館工作的報告。報告建議各館成立研究室或研究組,調動干部鉆研業(yè)務的積極性。報告指出:在有些使館人員中存在夸大駐在國缺點,輕視駐在國成就等“一些帶有若干盲目的狹隘民族主義的與非國際主義色彩”的思想,必須加以克服。報告還就使館內實行民主領導、發(fā)展黨內民主以及使館組織機構和各使館間經驗交流等問題提出了建議。11月3日,外交部及分黨委表示“完全同意”這一報告,將其“作為對蘇聯(lián)及東歐各使館今后工作的補充指示”轉發(fā)各駐外使館,要求根據外交部1951年的工作任務與這一報告檢討和總結一年來的工作。12月13日,毛澤東在閱讀報告和外交部及分黨委為轉發(fā)這個報告而寫的指示電后批示:“很好,照發(fā)?!?/p>
第二次是1957年4月4日至7月9日,巡視我駐東南亞四國使館工作。劉英以外交部部長助理兼人事司司長身份偕同前往。4月4日抵達仰光,巡視駐緬甸使館工作。4月9日至5月初,巡視駐印度使領館工作。5月,巡視駐巴基斯坦使館工作。5月至6月下旬,巡視駐印尼使館工作。6月下旬至7月9日,繼續(xù)巡視駐緬使館工作。7月15日,張聞天向周恩來匯報巡視駐東南亞四國使館情況。7月27日,張聞天審定給外交部黨組并報黨中央關于巡視駐東南亞四國使館的報告。報告指出:這次視察對幾個使館的工作情況、干部情況有了較多了解,對各駐在國增加了感性認識,同時檢查了外交部最近一個時期的指示和規(guī)定,聽取了各館對外交部的意見。其次,同各館黨委一起研究和解決了使館工作和干部中的一些問題,在肯定成績的條件下也指出了工作中的缺點,并提出了今后改進的方向。報告談了印巴等四國當前形勢和發(fā)展趨勢,指出這些國家近幾年經濟上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作用逐步加強;雖然封建勢力還非常強大,但在國家民主化方面都有一些進步;外交上雖有明顯的兩面性,但是反對戰(zhàn)爭、反對殖民主義等積極方面還是主要的。因此對這些國家要繼續(xù)積極開展工作,但不宜要求過高過急,要善于等待,某些國家對我們尚存在一些疑慮和顧忌,不要勉為其難和強加于人。我們一切工作都應圍繞爭取長期友好相處這一總的目的。對使館內部工作,報告提出一些共同存在的問題,要求在了解情況、執(zhí)行政策、努力學習、提高政治業(yè)務水平、發(fā)揚民主、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和加強團結、改進領導,以及注意精簡節(jié)約等方面加強努力,并提出一些相應建議。
第三次是1958年6月20日至8月7日,巡視我駐波蘭、民主德國、瑞典、蘇聯(lián)使館工作。6月20日,張聞天率部長助理劉英、辦公廳副主任何方、人事司副司長許文益等,啟程經莫斯科赴布拉格召開我駐歐洲國家和阿聯(lián)使節(jié)會議。在華沙期間,巡視駐波使館工作,聽取了駐波大使王炳南、參贊姚廣的匯報,指出應進一步加強使館調研工作,要正確看待波蘭,不能只看缺點,更不能拿我們的尺度衡量人家。王炳南提出,希望外交部領導如無暇也可派人經常巡視使館。7月20日,張聞天離開布拉格赴柏林巡視駐民主德國使館,同王國權大使和使館同志研究討論民主德國形勢以及聯(lián)邦德國的情況,提出駐民主德國使館任務,提醒除了解和研究駐在國外,還要注意對聯(lián)邦德國的研究,如民主德國趕超聯(lián)邦德國的問題。7月25日,張聞天離開柏林飛往斯德哥爾摩巡視駐瑞典使館工作,除韓念龍大使外,還分別同其他使館人員談話,了解情況,聽取匯報。7月28日,張聞天在斯德哥爾摩向駐瑞典使館全體干部講話。其中說:我們有民族自卑感,現在要樹立民族自尊心,以身為中國人為榮。我們反對大國主義,對小國,如瑞典、阿爾巴尼亞要尊重,但我們也反對自卑感和奴隸思想。7月31日,離開斯德哥爾摩抵莫斯科,巡視駐蘇使館工作,著重解決使館內部問題。8月7日結束巡視,回到北京。
張聞天巡視駐外使館工作期間,通過調查研究,敏銳地觀察到一些問題,其方式方法至今仍值得借鑒。1957年,張聞天巡視我駐印度尼西亞使館。當時印尼共產黨發(fā)展成第一大黨,華僑經濟實力雄厚,大城市中漢字招牌比比皆是,在飛機上都能看到山上的巨型漢字。對此,張聞天十分冷靜,從轟轟烈烈的形勢下看到了隱憂。他在使館黨委會上說:“印尼目前民族民主力量還不占壓倒優(yōu)勢,人民民主革命不是印尼今天的任務,共產黨離參政還早,領導政府更遠。印尼共產黨的問題,他們國內革命力量的發(fā)展問題,是他們自己的事,我們不要介入,不要在那里搞群眾運動。我們的對外文化宣傳不要過分,文化協(xié)定印尼不愿意就不要搞,政治性強的電影人家不要,也不要勉強。我們不能強加于人。計劃不能偏高,如偏高了,將來不好收拾。”
正如張聞天所預言,1965年,發(fā)生九三○事件,印尼共產黨幾乎全軍覆沒,蘇加諾總統(tǒng)失勢,華人華僑遭受池魚之災,印尼同中國關系惡化,外交關系中斷20多年。
張聞天和劉英攜手幾十載,為革命事業(y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奉獻了畢生。他們對巡視工作的探索實踐,是黨史上濃墨重彩的歷史篇章,對今天黨的巡視工作具有豐厚、多樣的啟迪價值。
[本文系202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歷程與經驗研究”(22BDJ03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