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雪如, 張盛強,2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八臨床醫(yī)學院,廣東佛山 528000;2.佛山市中醫(yī)院推拿科,廣東佛山 528000)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且有日益年輕化、低齡化的趨勢[1-3]。 頸型頸椎病(neck-type cerivical spondylopathy,NTCS)是頸椎病的早期階段,約占頸椎病的40%[4]。NTCS 的臨床特征主要是頸肩部癥狀,具體表現(xiàn)為頸、肩、枕部不適、酸脹或疼痛等異常感覺,常伴有頸肩壓痛點和頸項僵硬、活動不利[5]?,F(xiàn)代醫(yī)學認為,NTCS 是頸椎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但尚未造成血管神經(jīng)壓迫的階段,為最有利的治療時機[6]。本病以保守治療為主,手法推拿能有效松解肌肉痙攣,緩解疼痛[7]。當前,有關應用旋提手法技術治療NTCS 的研究較少,且鮮有研究將頸椎曲度作為手法治療NTCS 的觀察指標?;诖耍狙芯恳訬TCS 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治療前后的頸椎曲度測量值變化作為觀察指標之一,比較旋提手法與傳統(tǒng)牽引治療NTCS 的療效,現(xiàn)將研究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2 月在佛山市中醫(yī)院推拿科門診接受治療的NTCS患者,共36 例。采用中心隨機方法將36 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8 例。本研究獲得佛山市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且所有納入研究的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參照《全國第三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8]中的相關內(nèi)容制定NTCS 的診斷標準:①頸肩背部出現(xiàn)酸脹、疼痛等異常感受,伴有局部壓痛和頸椎活動受限;②X線片提示頸椎生理弧度改變、椎間關節(jié)不穩(wěn)、鉤椎關節(jié)骨質(zhì)增生等表現(xiàn);③除外頸部其他疾患,如頸部急性損傷、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等。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NTCS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 歲,性別不限;③病程≤5 年;④若既往接受過其他方法治療該病者,需經(jīng)過>5 d 的洗脫期;⑤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了相關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①其他類型的頸椎病患者;②其他非頸椎間盤退變所致的頸肩部疼痛不適患者;③疑似或確診頸椎及椎管內(nèi)腫瘤、腦部腫瘤的患者;④診斷未明確的脊柱損傷伴有脊髓損傷癥狀的患者;⑤發(fā)育性椎管狹窄的患者;⑥合并有重要臟器系統(tǒng)疾病或精神類疾病的患者;⑦頸肩部皮膚嚴重受損或有皮膚病的患者;⑧妊娠期婦女;⑨不愿意接受本試驗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采用頸椎牽引治療。操作方法:①患者靠坐位,采用枕頜帶牽引,頭頸稍向前傾斜約10°~15°,以患者感覺舒適并能緩解癥狀為原則;②牽引起始重量為3 kg,以0.5 kg 為單位逐步加重,但最大牽引力不應大于6 kg。每天1 次,每次牽引20 min,連續(xù)治療2周。
1.5.2 治療組 采用頸椎旋提手法(“十五”攻關課題規(guī)范手法)[9]治療。操作方法:①受試者取端坐位,身體自然放松,操作者交替使用按、揉、滾法等常用推拿手法松解頸肩、上背部肌群,約6~10 min;②引導受試者配合將頭顱水平旋轉(zhuǎn)到最大范圍,并使頸椎呈現(xiàn)出最大屈曲范圍,此處會有一種固定感;③操作者用肘內(nèi)側(cè)托住受試者下頜部,緩緩向上牽引3~5 s,動作要輕柔;④讓受試者放松頸肩部肌肉,同時操作者肘部利用短力迅速向上提拉,此時多可聞及頸椎關節(jié)的彈響聲;⑤采用按揉、捏拿等推拿手法放松頸肩肌群。隔天1次,每次10~15 min,連續(xù)治療2周。
1.6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
1.6.1 頸部疼痛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法評估患者的頸部疼痛程度,即采用一把標有0~10數(shù)字的尺子,由患者給出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分值。其中,0分表示無疼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不影響工作、生活;4~6 分表示中度疼痛,影響工作但不影響生活;7~9 分表示重度疼痛,影響工作和生活;10 分表示劇烈疼痛,無法忍受。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頸部疼痛VAS評分的變化情況。
1.6.2 癥狀體征總評分 包括頸部疼痛評分、頸部壓痛評分和頸椎活動度評分。(1)頸部疼痛評分見“1.6.1”項。(2)頸部壓痛評分:采用4 級評分法。其中,0 分表示無壓痛;1 分表示輕度壓痛,壓之述痛,但無痛苦表情;2 分表示中度壓痛,壓之述痛并伴有痛苦表情(皺眉);3 分表示重度壓痛,壓之述痛并伴有關節(jié)退縮(躲閃)。(3)頸椎活動度評分:采用頭盔法[10]測定,根據(jù)頸椎活動受限程度分4級評分。其中,0分表示頸椎活動正常,側(cè)屈或前屈或后伸>40°,或側(cè)旋>75°;3 分表示輕度頸椎活動受限,側(cè)屈或前屈或后伸30°~40°,或側(cè)旋60°~75°;6 分表示中度頸椎活動受限,側(cè)屈或前屈或后伸20°~29°,或側(cè)旋45°~59°;9 分表示重度頸椎活動受限,側(cè)屈或前屈或后伸<20°,或側(cè)旋<45°。觀察2 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總評分的變化情況。
1.6.3 頸椎曲度測量 采用Borden 氏測量法[11]測量頸椎曲度。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曲度測量值的變化情況。
1.6.4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2]以及Northwick Park 頸痛量表(NPQ)評分減分率判定療效,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shù)(NPQ 評分減分率):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控制: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0%;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shù)<90%;有效:主要癥狀體征均有好轉(zhuǎn),30%≤療效指數(shù)<70%;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療效指數(shù)<30%。總有效率=(臨床控制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1.7 統(tǒng)計方法應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分布采用Shapiro- Wilk 正態(tài)性檢驗,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 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用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數(shù)間距[M(IQR)]描述,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WilcoxonZ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或構(gòu)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脫落情況及基線資料比較研究過程中,治療組脫落1 例(該患者因工作地點變動無法繼續(xù)到本院接受治療),其余17例完成全部療程的治療;對照組無脫落病例,18 例患者均完成全部療程的治療。表1 結(jié)果顯示:2 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組頸型頸椎?。∟TCS)患者基線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 of the patients with neck-type cervical spondylopathy(NTCS)[M(IQR)或±s]
表1 2組頸型頸椎?。∟TCS)患者基線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 of the patients with neck-type cervical spondylopathy(NTCS)[M(IQR)或±s]
?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2結(jié)果顯示:治療2 周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100.0%(17/17),對照組為72.2%(13/18);組間比較,治療組的總有效率(Fisher 確切概率法)和總體療效(秩和檢驗)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頸型頸椎病(NTCS)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 of NTCS patients [例(%)]
2.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頸部疼痛VAS評分比較表3 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2 組患者的頸部疼痛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2組患者的頸部疼痛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組的降低作用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頸型頸椎?。∟TCS)患者治療前后頸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neck pain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 of NTC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3 2組頸型頸椎?。∟TCS)患者治療前后頸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neck pain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 of NTC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注: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總評分比較表4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2 組患者的癥狀體征總評分(包括頸部疼痛評分、頸部壓痛評分和頸椎活動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2 組患者的癥狀體征總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組的降低作用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2組頸型頸椎?。∟TCS)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總評分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of the symptoms and signs between the two group of NTC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或M(IQR),分]
表4 2組頸型頸椎?。∟TCS)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總評分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of the symptoms and signs between the two group of NTC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或M(IQR),分]
注: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5 2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曲度比較表5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2 組患者的頸椎曲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2 組患者的頸椎曲度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的改善作用略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5 2組頸型頸椎?。∟TCS)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曲度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cervical curvat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 of NTC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或M(IQR),mm]
表5 2組頸型頸椎?。∟TCS)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曲度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cervical curvat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 of NTC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或M(IQR),mm]
注: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中醫(yī)學中,頸型頸椎?。∟TCS)多歸屬于“痹證”的范疇,是由于長時間伏案勞作、久坐等慢性筋肉勞損,或寒客經(jīng)絡,或跌撲閃挫,導致頸肩局部筋脈攣急,氣血運行不暢,而發(fā)為本病。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NTCS 的發(fā)生與頸部肌肉病變密切相關。頸椎動力性平衡的穩(wěn)定需要依賴頸部肌群維持在正常的生理狀態(tài)。如果頸肌長期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將會導致小關節(jié)傾斜或旋轉(zhuǎn),從而影響頸部相關韌帶、小關節(jié)等脊柱支撐結(jié)構(gòu)的應力,加速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的進程,進而導致頸椎靜力性失衡[13]。頸椎生理曲度的存在,對維持頸椎生物力學平衡、緩沖應力損傷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由頸部相關肌肉、韌帶、小關節(jié)及椎間盤等結(jié)構(gòu)共同維系。研究表明,頸椎生理曲度改變與頸椎病疼痛程度存在著一定的負相關[14]。頸椎動力性失衡,會造成頸部肌肉痙攣疼痛,一方面機體會合成大量的乙酰膽堿,導致支配肌纖維收縮的運動終板功能紊亂,肌肉持續(xù)收縮、局部組織缺血、肌原纖維縮短;另一方面,一旦頸部肌肉受到損傷,受損肌肉會成為組織中的應力集中區(qū)域,進而更容易遭受額外的疲勞損傷[15]。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過程,因此對于NTCS 患者,及時進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干預及時,此過程是可逆的。
中國望京醫(yī)院朱立國教授等結(jié)合自身數(shù)十年的臨床經(jīng)驗,對旋轉(zhuǎn)手法進行創(chuàng)新改良后提出了旋提手法。旋提手法前期采用放松手法,一方面可以緩解頸部緊張痙攣的韌帶、肌肉,解除滑膜嵌頓,從而起到鎮(zhèn)痛作用,另一方面與旋轉(zhuǎn)、牽引、提拉操作相結(jié)合,可以松解粘連,改善局部血運,有利于頸椎活動度的恢復;待患者充分放松后,通過旋轉(zhuǎn)、牽引、提拉,可有效糾正頸椎小關節(jié)的紊亂,恢復頸椎生理曲度,改善頸椎力線,重建頸椎的動靜力結(jié)構(gòu)平衡[16-18]。
本研究以NTCS 患者為研究對象,以臨床常用、療效肯定的牽引法作為對照組,觀察旋提手法治療NTCS 的臨床療效。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2 周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100.0%(17/17),對照組為72.2%(13/18);組間比較,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和總體療效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治療組對癥狀體征總評分(包括頸部疼痛評分、頸部壓痛評分和頸椎活動度評分)及頸椎曲度的改善作用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旋提手法技術對頸型頸椎病的頸痛癥狀及頸椎曲度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牽引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觀察時間較短,且為單中心研究,研究結(jié)果可能存在偏倚,因此,確切的結(jié)論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