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小燕, 盧婉敏, 范艷霞, 謝文濤, 譚月霞
(佛山市中醫(yī)院,廣東佛山 528000)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個體暴露于過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Ⅰ型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1],臨床表現為噴嚏、鼻癢、鼻塞、流涕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我國AR 的患病率從2005 年的11.1%上升至17.6%[2],全球患病率為10% ~20%[3],不僅造成勞動效率下降,而且給國家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研究發(fā)現,近年來由塵螨、花粉、寵物等引起的AR 比例呈上升的趨勢[4]。AR 若不及時治療,可以誘發(fā)肺功能障礙、哮喘、鼻竇炎等風險。現代醫(yī)學治療AR 包括環(huán)境控制、藥物、免疫治療和健康教育,其中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是病情反復、長期服藥、療效不明顯等導致患者依從性差,影響了治療的效果[5]。AR 屬于中醫(yī)學“鼻鼽”的范疇,其內在基礎是腎陽虧虛,中醫(yī)藥治療AR 具有療效顯著、多途徑、簡便等優(yōu)點[6],但是具體作用機制尚未明確。雷火灸以經絡學說為指導,采用懸灸作用于穴位,調動機體陽氣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雷火灸治療腎陽虛型AR 發(fā)作期,取得顯著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廣東省佛山市中醫(yī)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28例明確診斷為腎陽虛型變應性鼻炎發(fā)作期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4例。本研究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22 年,修訂版)》[1]中有關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擬定。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7]中有關變應性鼻炎腎陽虛型的診斷標準擬定。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 ~65 歲之間;③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
①患有藥物性鼻炎、感染性鼻炎、急性鼻炎、自主神經性鼻炎等其他類型鼻炎引起的鼻部癥狀的患者;②合并有嚴重鼻竇炎、支氣管哮喘的患者;③合并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鼻腔結構異常的患者;④既往有鼻腔手術史的患者;⑤近14 d內使用過抗組胺藥或糖皮質激素的患者;⑥合并有其他系統(tǒng)疾病,目前正在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患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⑧精神障礙或智力低下的患者;⑨合并有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心腦血管疾病、血液、免疫、內分泌、惡性腫瘤終末期等嚴重疾病的患者;⑩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的患者。
1.5 剔除標準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誤入者;②研究資料不齊全而影響療效判定者;③未按研究方案要求治療者;④使用了艾灸、拔罐等其他影響療效判定的治療者;⑤治療過程中出現其他疾病需要治療者;⑥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或并發(fā)癥,不適宜繼續(xù)參加試驗者;⑦任何原因引起的失訪。
1.6 治療方法
1.6.1 對照組
給予健康宣教及常規(guī)方案治療。包括布地奈德鼻噴霧劑(健喬信元醫(y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間喬廠,批號:H2019120586)噴鼻,雙鼻孔各噴1 次,每日2 次;鹽酸西替利嗪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批號:P2020010352)口服,每次10 mg,每日1 次。囑患者注意保暖,并避免接觸過敏原。療程為3周。
1.6.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雷火灸治療。(1)施灸材料:雷火灸由重慶趙氏雷火灸傳統(tǒng)醫(yī)藥研究所生產(編號:YZB/渝0095-2013;規(guī)格:25 g/支),主要由艾草、防風、蒼耳子、木香、沉香、黃芪、烏梅、甘草等多種中藥制作而成。(2)施灸穴位:根據《中國雷火灸療法》[8],穴位選取上星、印堂、素髎、迎香、大椎、晴明、合谷、命門、腎俞。(3)具體操作方法:①點燃1支雷火灸,固定在灸具上,距離皮膚2 ~3 cm,在上星穴和素髎穴兩穴上作懸灸,上下灸10 次為1 壯,每壯之間用手按一下,以減輕局部過高的熱度,以利于下一次灸療,共灸60 壯。1 s 上下來回為1 次,不宜過快或過慢;②懸灸整個前額部,做S 型運動,共計60 次;③懸灸印堂穴和左右兩側迎香穴,做八字斜形懸灸,鼻兩側各灸60 次;④上星、印堂、素髎、迎香、晴明雀啄灸各灸30 次,每10 次按壓1 下;⑤患者坐位頭部后仰做深呼吸,一手按壓上嘴唇,一手雀啄灸鼻孔,雙側鼻孔各灸30 次;⑥雀啄灸雙側合谷穴各30 次,每10 次按1 下;⑦雀啄灸大椎、命門、腎俞各30 次,每10 次按1 下。各穴位在灸療的過程中以皮膚潮紅、熱度傳達到深部組織為度,適當調整距離,避免過近造成皮膚燙傷或過遠達不到治療效果。囑患者注意保暖,頭部不要吹風、受涼,4 h 后方可碰水。艾灸過程中及時清理藥灰,避免掉落灼傷皮膚。每次25 min,每周2 次,治療1 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7 觀察指標
1.7.1 鼻部癥狀評估
2 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鼻部癥狀總評分(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進行評定。TNSS量表主要評定鼻癢、噴嚏、流涕、鼻塞4個方面的癥狀情況,并計算總分,每個癥狀按照4 級評分法,從無癥狀到癥狀非常重,分別計為0、1、2、3分[9]。
1.7.2 體征評分
2 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鼻內鏡檢查后給予鼻部體征評分[10]。若鏡下見下鼻甲無腫脹,中鼻甲和鼻中隔清晰可見計為0 分;下鼻甲輕度腫脹,中鼻甲、鼻中隔尚可見計為1分;下鼻甲與鼻中隔緊靠,但之間尚有小間隙計為2 分;下鼻甲與鼻底、鼻中隔嚴重粘連,看不見中鼻甲或存在息肉樣變計為3分。
1.7.3 生活質量評估
2 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鼻結膜炎生活質量調查問卷(RQLQ)進行評估。RQLQ 量表從活動、睡眠、鼻部癥狀、眼部癥狀等7 個維度共28 個條目進行評定,每個條目采用7 級評分法,分別計為0 ~6 分,各項評分之和即為RQLQ 評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低[11]。
1.7.4 中醫(yī)證候積分
分別于治療前后評估2 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采用4 級評分法:鼻癢、噴嚏、流涕、鼻塞、嗅覺減退等主癥,根據輕重程度分別計為0、2、4、6 分;鼻黏膜腫脹、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次癥,根據輕重程度分別計為0、1、2、3 分。各項證候評分之和即為中醫(yī)證候積分[10]。觀察2 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的變化情況。
1.7.5 實驗室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2 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由本院檢驗科對相關實驗室指標進行檢測。觀察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 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4(IL-4)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變化情況。
1.8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2]根據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進行判定。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 100%。顯效:癥狀明顯改善,70% ≤療效指數≤100%;有效:癥狀減輕,30% ≤療效指數<70%;無效: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療效指數<30%??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1.9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 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觀察組64例患者中,男35例,女29例;年齡18 ~62 歲,平均(34.12±8.27)歲;病程3 ~15 年,平均(8.13 ± 2.69)年;本次發(fā)病時間0.5 ~2 d,平均(1.24 ± 0.19)d。對照組64 例患者中,男38 例,女26 例;年齡18 ~56 歲,平均(36.25 ± 6.12)歲;病程2 ~12 年,平均(7.36±2.41)年;本次發(fā)病時間0.5 ~2 d,平均(1.12 ± 0.16)d。2 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2 組患者的基線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TNSS評分比較
表1結果顯示:治療前,2 組患者鼻塞、噴嚏、流涕、鼻癢評分及TNSS 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鼻塞、噴嚏、流涕、鼻癢評分及TNSS 總分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在改善鼻塞、噴嚏、流涕、鼻癢評分及TNSS 總分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腎陽虛型變應性鼻炎發(fā)作期患者治療前后TNSS評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NSS between two groups of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of kidney-yang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1 2組腎陽虛型變應性鼻炎發(fā)作期患者治療前后TNSS評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NSS between two groups of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of kidney-yang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注:①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體征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RQLQ評分比較
表2結果顯示:治療前,2 組患者體征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RQLQ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體征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RQLQ 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在改善體征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RQLQ 評分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腎陽虛型變應性鼻炎發(fā)作期患者治療前后體征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RQLQ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ign score,TCM syndrome score and RQLQ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of kidney-yang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2 2組腎陽虛型變應性鼻炎發(fā)作期患者治療前后體征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RQLQ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ign score,TCM syndrome score and RQLQ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of kidney-yang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注:①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CD3+、CD4+、CD8+、CD4+/CD8+比較
表3結果顯示:治療前,2 組患者CD3+、CD4+、CD8+、CD4+/CD8+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在改善CD3+、CD4+、CD8+、CD4+/CD8+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腎陽虛型變應性鼻炎發(fā)作期患者治療前后CD3+、CD4+、CD8+、CD4+/CD8+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CD3+,CD4+,CD8+and CD4+/CD8+between two groups of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of kidney-yang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3 2組腎陽虛型變應性鼻炎發(fā)作期患者治療前后CD3+、CD4+、CD8+、CD4+/CD8+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CD3+,CD4+,CD8+and CD4+/CD8+between two groups of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of kidney-yang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注:①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5 2組患者治療前后IL-2、IL-4、IgE水平比較
表4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IL-2、IL-4、IgE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IL-2、IL-4、IgE 水平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在改善IL-2、IL-4、IgE水平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2組腎陽虛型變應性鼻炎發(fā)作期患者治療前后IL-2、IL-4、IgE水平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IL-2,IL-4 and IgE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of kidney-yang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4 2組腎陽虛型變應性鼻炎發(fā)作期患者治療前后IL-2、IL-4、IgE水平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IL-2,IL-4 and IgE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of kidney-yang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注:①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6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表5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62%(58/64),對照組為76.56%(49/64)。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5 2組腎陽虛型變應性鼻炎發(fā)作期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of kidney-yang deficiency type [例(%)]
變應性鼻炎(AR)是過敏原特異性IgE 介導的鼻黏膜慢性非感染性炎癥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主要是鼻黏膜水腫、腺體增生和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反復發(fā)作、遷移不愈等特點,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巨大的困擾。隨著工業(yè)化程度增加、空氣污染加重和生活方式改變,AR 的發(fā)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上治療AR 主要以抗組胺藥和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為主,雖然短期內可以快速緩解癥狀,但是停藥后容易復發(fā)。因此,尋找一種高效的管理方案對AR具有一定的意義。
AR 屬于中醫(yī)學“鼻鼽”的范疇,本病的病位雖在肺,但與脾腎相關,其核心病機責之肺、脾、腎三臟虛損,主要在于腎陽虧虛。腎為氣之根,諸陽之本,腎虛則攝納無權,呼吸功能不暢,可致鼻竅不通利。腎主蒸騰水液,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腎陽虧虛,脾肺失于溫煦,不能溫化水濕,停聚鼻竅,加之正氣虧虛于內,不能衛(wèi)外,風寒濕邪侵襲,導致噴嚏頻作、流涕、鼻塞、鼻癢等[13-14]。因此,治療應以溫陽補腎,兼疏風解表為主。雷火灸以艾草、防風、蒼耳子、木香、沉香、黃芪、烏梅、甘草等多種中藥制作而成。其中,艾草溫陽補腎、溫經散寒,黃芪健脾補肺,防風、蒼耳子疏風解表、通鼻竅,木香、沉香理氣、通鼻竅,烏梅益氣養(yǎng)陰,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溫陽補腎、健脾補肺、疏風解表、通鼻竅等功效。雷火灸起源于明代的雷火神針灸,具有可燃性、藥理學和穿透性等特點,結合艾草溫通經脈的作用,借助熱力和藥力可以更好地達到穴位深層,發(fā)揮溫陽散寒的作用[15]。本研究以經絡學說為指導,選擇上星、印堂、素髎、迎香、大椎、晴明、合谷、命門、腎俞等穴位,其中:迎香穴精氣與鼻竅相通,具有疏通鼻部經氣、通利鼻竅之功效;大椎穴是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督脈為陽脈之海,取之可通陽解表、疏通諸陽經之經氣、固護營衛(wèi);印堂穴屬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諸陽交匯于頭面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取之可鼓舞陽氣、疏通經氣;命門穴、腎腧穴取之可溫陽補腎;晴明、上星、素髎具有疏風解表、通利鼻竅之功效;合谷穴擅于調節(jié)頭面部五官氣血,具有疏風解表、通竅之功效。因此,雷火灸上述穴位可以促進經絡氣血運行,平衡陰陽,溫陽補腎、疏風解表、通利鼻竅,使得“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 組患者的鼻塞、噴嚏、流涕、鼻癢評分及TNSS 總分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體征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RQLQ 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T 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T 細胞亞群IL-2、IL-4、IgE 水平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63%(58/64),對照組為76.56%(49/64)。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R 是由IgE介導的炎癥反應,研究顯示:T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在AR 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中同樣起到重要的作用。CD3+代表總淋巴細胞,CD4+、CD8+是其中的2個亞群,其中,CD4+對免疫功能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CD4+T 細胞受到刺激后合成Th1、Th2,T 細胞CD8+對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二者處于制約平衡的狀態(tài)[16]。Th1/Th2 平衡失調和Th2免疫應答占優(yōu)勢是AR 發(fā)生與發(fā)展的核心病理機制[17]。Th2 通過分泌IL-4 促進嗜酸性粒細胞活化,導致其對變應原和IgE 的抑制作用降低,IgE 水平升高,介導變態(tài)反應[18]。而Th1通過釋放IL-2抑制IL-4的合成,干擾Th向Th2過度分化[19]。研究[20]發(fā)現,AR 患者T 細胞免疫紊亂,Th1/Th2 失衡,向Th2偏移。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guī)治療方法相比較,常規(guī)治療聯合雷火灸可以進一步降低T 細胞CD8+、IgE、IL-4 水平,提高T 細胞CD4+、CD4+/CD8+、IL-2水平,提示雷火灸治療AR 可以調節(jié)免疫功能,糾正Th1/Th2失衡。
綜上所述,雷火灸治療腎陽虛型AR 發(fā)作期可以明顯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調節(jié)免疫功能,并減輕變態(tài)反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