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立, 黃志姍, 劉清平, 林昌松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405)
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大約為0.5%~1%[1]。在中醫(yī)古籍中,雖無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病名,但早就有其類似癥狀的描述,如《金匱要略》中所言:“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而現代中醫(yī)常用“尪痹”一詞描述該病[2],并常將一些經典方劑如桂枝芍藥知母湯、獨活寄生湯等應用于該病的治療[3]。
隨著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生物制劑的出現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達標治療帶來了很大改善,但仍有大約30%的患者對其應答不佳[4]。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tumor necrosis factor inhibitor,TNFi)作為最早應用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治療的生物制劑,國內對其療效的相關研究也較多。中醫(yī)證候作為疾病患者全身狀態(tài)的反映,中醫(yī)虛證與實證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在臨床使用TNFi 的療效是否存在差異,目前尚未明確。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回顧性方法,收集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風濕病科2017年1 月至2021 年10 月初次使用TNFi 治療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臨床資料,分析比較實證與虛證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使用TNFi 的治療效果,以評估中醫(yī)虛實證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TNFi 治療效果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 月1 日至2021 年10 月31 日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風濕病科就診并初次使用TNFi 治療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初步納入101 例患者。進一步對合并病、隨訪資料、規(guī)律用藥等進行排查,最終納入統(tǒng)計分析的患者80 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5例。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10年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和美國風濕病學會(ACR)聯合制定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和分類標準。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2018 年《類風濕關節(jié)炎病證結合診療指南》[3]中的分型標準,并將其中的風濕痹阻證、寒濕痹阻證、濕熱痹阻證、痰瘀痹阻證、瘀血阻絡證5個以外邪、實邪為主要特征的證型劃為實證證候,將氣血兩虛證、肝腎不足證、氣陰兩虛證3 個以虛證表現為主的證型劃為虛證證候。
1.2.2 納入標準 ①于2017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10 月31 日期間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風濕病科住院治療;②符合上述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診斷、分類標準;③年齡在16~80 歲之間,性別不限;④住院期間初次使用已上市的TNFi 治療,并有使用TNFi 治療后2 個月至1 年內的復診記錄;⑤依從性高,能配合相關臨床資料收集的患者。
1.2.3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嚴重的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 ②治療3 個月內出現心、腦、腎等臟器重大疾病,或3個月內出現嚴重感染等不良事件需要停藥的患者; ③合并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強直性脊柱炎(AS)等其他原發(fā)性免疫性疾?。ǔ饫^發(fā)干燥綜合征、間質性肺病)的患者; ④不規(guī)范使用TNFi 的患者; ⑤不愿意配合臨床資料收集,或臨床資料收集不全,無法進行療效判定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1.3.1 臨床資料收集 收集包括人口特征(性別、年齡等)、中醫(yī)特征(中醫(yī)四診、中醫(yī)證型)、疾病活動度相關指標[關節(jié)腫脹數、關節(jié)疼痛數、疼痛程度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C 反應蛋白(CRP)、血沉(ESR)等]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如TNFi的種類)。
1.3.2 療效評價 本研究的主要觀察指標為有效/無效的二分類結局指標,有效判定依據2019 年EULAR 關于使用生物制劑(bDMARDs)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管理建議[5],并根據臨床中的實際情況做如下相應的調整:①治療近3個月時間點臨床療效評價為有效(有效標準參考EULAR 關于DAS28-ESR反應評判標準[6]);②治療近6個月及以上(1年內)時間點評估達到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DAS28-ESR<2.6 或DAS28-ESR<3.2); 達到上述①或②標準的患者,判定為有效,否則為無效;當存在2 個時間點的結果時,以②為最終評判結果。觀察實證與虛證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使用TNFi 的療效差異。
1.3.3 相關性分析 應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對療效潛在的影響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
1.4 統(tǒng)計方法采用IBM 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中呈正態(tài)分布的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呈偏態(tài)分布的數據采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Μ(P25,P75)]描述,其中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者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呈偏態(tài)分布者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Pearson 卡方檢驗。對療效潛在的影響因素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中醫(yī)證型分布情況在納入統(tǒng)計分析的80例患者中,風濕痹阻證7 例、寒濕痹阻證15 例、濕熱痹阻證16 例、痰瘀痹阻證12 例、瘀血阻絡證1 例、氣血兩虛證5 例、氣陰兩虛證6 例、肝腎不足證18例;其中,實證組51例(占63.75%),虛證組29例(占36.25%)。
2.2 實證組與虛證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表1和表2結果顯示:實證組與虛證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年齡、病程、關節(jié)壓痛數、關節(jié)腫脹數、關節(jié)變形情況、血清學陽性情況及基線DAS28-ESR、CRP、ESR 水平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2 組患者的性別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男性患者均集中在實證組。
表1 實證組與虛證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基線資料(計量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information(measurement data)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between the excess syndrome group and deficiency syndrome group[±s或M(P25,P75)]
表1 實證組與虛證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基線資料(計量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information(measurement data)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between the excess syndrome group and deficiency syndrome group[±s或M(P25,P75)]
?
表2 實證組與虛證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基線資料(計數資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baseline information(enumeration data)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between the excess syndrome group and deficiency syndrome group [例(%)]
2.3 實證組與虛證組患者的有效率比較表3 結果顯示:在納入的80 例患者中,使用融合蛋白類TNFi有62 例(占77.5%),使用單抗類TNFi有18 例(占22.5%)。經統(tǒng)計,虛證組的有效率為44.8%(13/29),低于實證組的54.9%(28/51),但2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實證組與虛證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TNFi類別分布情況及有效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NFi categories and effective rate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between the excess syndrome group and deficiency syndrome group [例(%)]
2.4 變量與療效的相關性分析參考達到緩解預測因素的文獻研究[7],對療效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本研究選取了中醫(yī)證候、TNFi類別、性別、基線DAS28水平4個因素,結果未發(fā)現以上因素與TNFi 的療效存在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關聯,結果見表4。
表4 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部分變量與療效的相關性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artial variable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TNFi)作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傳統(tǒng)治療方案不佳后的推薦用藥,其在指南中的地位也逐漸明確。國外一項研究[8]表明,起初使用生物制劑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TNFi 和非TNFi 的療效并未觀察到明顯差異;而在EULAR 指南中也建議,對一種TNFi 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可選用另一種TNFi[5]。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對TNFi的療效不滿意。目前,已有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有關TNFi 療效的潛在影響因素及可能機制,如Vastesaeger N 等[9]通過建立模型預測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使用TNFi 達標的概率,其中包括性別、健康問卷評分、血沉(ESR)等變量;Tao W 等[10]通過多組學和機器學習模型預測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使用阿達木單抗與依那西普的療效。但總的來說,尚無明確的預測模型或影響因素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而在接受中醫(yī)藥治療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中,李延婷等[11]的現狀調查顯示生物制劑的使用率僅為9%。中醫(yī)的證候、辨證分型等能否作為獨立影響因素與TNFi 的療效存在相關性,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在本研究中,虛證組的總體有效率低于實證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尚不能說明中醫(yī)虛證與實證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使用TNFi 的療效存在差異。而在多因素回歸分析中,性別與TNFi 的療效存在相關可能,男性患者的有效率有高于女性患者的趨勢,與國外先前的研究結果相類似[7],但在本研究中尚未觀察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考慮可能與本研究的樣本量偏小、樣本人群來源單一等因素的影響而使得研究結果存在偏倚有關。
目前,中醫(yī)學者普遍認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病機多為本虛標實[12]。朱海波等[13]的研究表明,該病初期以邪實為主,而痹病日久,耗氣傷陰、肝腎受損,使得虛證表現逐漸明顯,腫瘤壞死因子(TNF)、白細胞介素6(IL-6)等炎癥相關反應物的水平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在疾病的診療過程中,證候亦可能會隨著病情的變化而變化,故探究中醫(yī)虛實證候作為療效的影響因素或有一定時間上的限制,而本研究尚未對此進行分析;同時,也未對患者在合并用藥及合并癥方面的情況作進一步探討,因此,確切的結論有待開展更加嚴謹的、對上述相關因素進行限定的前瞻性研究來加以證實。
此外,在中醫(yī)辨證方面,不同學者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辨證亦有不同,如張佳琪[14]基于總結焦樹德教授的經驗認為,該病患者總以腎虛為本,兼標寒、標熱、濕熱等證;婁玉鈐等[15]提出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風濕病可基于“虛邪瘀”理論進行辨證。本研究依據虛實證作為大的辨證分類,或不能充分反映中醫(yī)辨證中的其他要素。而在分類比較方面,或可從寒證與熱證的分類來比較,又或可依據虛、毒、瘀三者進行分類比較,還可考慮從中醫(yī)證素方面進行更細致的分析。此外,對于接受TNFi 治療療效不佳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其中醫(yī)臨床特點也值得分析與總結,以便為臨床診療提供更加有價值的參考。
本研究在初步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病例的收集,觀察并比較虛證與實證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使用TNFi 的有效率差異,雖然結果中未觀察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差異,但兩組有效率的不同及潛在影響因素或可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而隨著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在中醫(yī)診療環(huán)境下生物制劑或小分子靶向藥的使用現狀也值得關注,療效不佳或難治性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群體的中醫(yī)理論及臨床應用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