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雅 張冰晶
一副“大眼睛”眼鏡,一件工裝肚兜,短視頻博主“模型師老原兒”把略顯晦澀的科學知識,用一個個生動的科普模型講得清晰直觀。
“決定要做科普這件事的時候,我覺得大家應該會喜歡,但沒想到會這么火。”“模型師老原兒”本名寧原,走進他的工作室,就像是進入了一個“科普模型王國”,從事短視頻科普三年來所制作的上千件純手工模型都存放在這里。通過200余條短視頻,他已經收獲了全網一千余萬粉絲的喜愛,并期待繼續(xù)用有趣的科普內容陪伴孩子們成長。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打開孩子的好奇心,為他們認識世界開啟新的視角。
如果一個孩子走進寧原的工作室,他或許很難抑制住雀躍的心情。這個數(shù)百平方米的空間,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異世界”。一米多長的螃蟹趴在工作臺上,通體雪白的雪鸮頂著一雙無辜的大眼睛站在柜頂,人體的口腔、皮膚經過夸張地放大后呈現(xiàn)在眼前……視線所及之處,擺滿了五顏六色又設計精巧的模型。
模型師是一個極為小眾的職業(yè),談起與這個身份結緣的過程,還要從寧原小時候說起:他家里的老一輩人都喜歡做手工,家中有小刀、電鉆、手鉆等工具。他的童年許多時間是在姥姥姥爺身邊度過的,姥爺曾是一位工程師,特別喜歡琢磨技術。這一點也深深影響了寧原,他從小就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工具,養(yǎng)成了愛動手的好習慣。
“姥姥行動不便,姥爺曾經為姥姥改裝了一輛偏三輪摩托車。你很難想象,現(xiàn)在摩托車沒有的很多功能,那輛車都有。拉一下拉桿,遮雨的簾子唰地就升起來了,按一個按鈕,挎斗就降低了?!被貞浧鹉莻€場景,寧原依然難掩激動。“那時候我還是個小男孩,看到這樣的作品,腦子里就一個想法——太酷了!”在長輩的影響下,寧原有了一顆好奇心,開始拿工具和材料做自己喜歡的東西。
2005年,寧原到北京學習畫畫,并參加藝術類高考,成功考上中國傳媒大學廣告藝術設計專業(yè)。2009年,他大學還沒畢業(yè)便到一家傳統(tǒng)電視臺科教頻道實習,畢業(yè)后順利入職。此后的十多年,他基本上都在這家電視臺的科教頻道。在這里,寧原有了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舞臺。他最初從事科普視覺的呈現(xiàn)工作,制作科普模型、撰寫科普節(jié)目中的講解內容,后來開始出鏡講解。他在欄目里待了十多年,還認識了妻子小昭,他們把一線創(chuàng)作崗位都干了一遍。
在30歲的人生節(jié)點上,寧原選擇要“做更有意思的事情”,于是在2019年辭去了工作,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辭職此前的十余年間,寧原都在參與制作科普節(jié)目,當時為節(jié)目制作模型就是他的工作之一?!拔掖髮W的專業(yè)是藝術設計的視覺傳達方向,在科普領域,當時很少有人注重視覺化的呈現(xiàn)。從我自己來說,也很喜歡把學到的各種知識融合在一起,模型是一個很好的載體?!?/p>
剛開始發(fā)展得不錯,當年9月,他還把工作室搬到了一間一百二十多平方米的新家,但不久后碰上了新冠肺炎疫情。他說:“我當時存了一堆材料,沒有事做,覺得浪費時間不好,就嘗試涉足短視頻,用手頭剩下的材料,結合十多年電視節(jié)目的制作經驗創(chuàng)作短視頻?!?/p>
回憶起最初做短視頻的經歷,寧原記憶深刻?!爱敃r的生活非常忙碌,我和老婆都是連軸轉。老婆還沒有離職,我白天做模型,等她下班后幫我拍視頻。兩人從早上8點,一直干到凌晨三四點,一連兩個月都是這樣的節(jié)奏?!睂幵f,“戴眼鏡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因為拍攝都是凌晨,狀態(tài)實在太差了,是為了遮住我疲憊的狀態(tài)?!?/p>
他直面市場,把點點滴滴的經驗都融合在了模型制作中,隨后又全身心投入科普短視頻創(chuàng)作。不久后,妻子也選擇與他一同創(chuàng)業(yè)。
傳統(tǒng)科普節(jié)目制作也會用到道具,但更多是作為靜態(tài)的擺設或舞臺裝飾,而在“模型師老原兒”的視頻中,模型成了鏡頭中的主角。
目前,寧原創(chuàng)作了240余期科普視頻節(jié)目,主題涵蓋生活的各個方面 。
蚊子為什么愛叮你?是因為血型、性別、味道,還是顏色?科普模型視頻《蚊子到底愛叮誰?》在某短視頻平臺獲贊超200萬,全網播放量達數(shù)億,這是寧原目前最火的一條視頻。
蚊子到底愛叮什么樣的人?其實是母蚊子為了生寶寶必須吸血以獲取營養(yǎng),它們往往選擇最優(yōu)質的血源。“什么樣的血源對于蚊子來說是優(yōu)質的呢?其實就是血液新鮮,有營養(yǎng),以及容易獲取。這個邏輯有點像我們點外賣,血液新鮮相當于食材新鮮,容易獲取相當于我們取餐方便。”那蚊子是如何做到還沒有叮到你,就知道你的血液“好吃”呢?寧原進一步解釋,“蚊子的眼睛視力特別差,但在蚊子的頭上和腿上分布著大量的感受器,這些感受器可以感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熱量,通過感受器進一步鎖定人群中二氧化碳和熱量釋放最旺盛、新陳代謝最快的那個人,所以新陳代謝旺盛的人招蚊子的概率更高?!边@些有趣的科普,讓網友們紛紛評論:奇奇怪怪的知識又增加了!
寧原坦言,制作科普模型的材料多是身邊常見的東西,比如做拖鞋的EVA泡沫材料,還有粘拖鞋的502膠等。寧原表示,雖然制作科普模型的物料成本比較低,但如果算上房租、人工等成本,拍攝一集科普短視頻要花費數(shù)萬元。
寧原的工作室面積有一千多平方米,制作和研發(fā)的區(qū)域大概占了將近一半,剩下的區(qū)域都用來存放各種各樣的模型了。寧原說:“我們的模型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我們把這些模型都留下來了。每個模型都有編號,主模型大概有三四百個,輔模型有上千個?!?/p>
在做巨蟒科普視頻的時候,寧原經過多方查找資料,一條數(shù)米長的巨蟒模型盤踞在鏡頭前,頭部骨骼的結構被還原,嘴部角度可輕松張開至130度。操作著精心設計的機關和結構,寧原清晰地講出蟒蛇捕獵的步驟。“我覺得這是模型從‘死到‘活的轉變。它是一位很好的‘翻譯,能把很多看不見、說不出、摸不到的知識直觀呈現(xiàn)出來?!?/p>
一個模型從構思到成型,常常要花上兩三天,寧原將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怎樣讓模型的呈現(xiàn)既精準又有趣上。塑料板、拖鞋底、廢紙箱都能成為模型制作的原材料,用凸透鏡做成的眼睛則更加有神,經過反復的試驗,巧妙的傳動結構設計讓模型能順暢地動起來……有觀眾留言詢問他為何了解這么多的制作方法,寧原回復道:“點點繁星,匯成銀河。”
三年來,寧原和工作室的小團隊前后已經制作完成了千余件科普模型。這些大大小小的模型是視頻的“主角”,出鏡過后,便被一一收藏在工作室里,有時還會“換裝”。在一條講解雪鸮捕獵過程的視頻中,不少觀眾都發(fā)現(xiàn),這只雪鸮曾經作為貓頭鷹出過鏡,經歷“回爐再造”后順利變身。
“身邊的知識,我用模型做給你看”,這是“模型師老原兒”視頻中的“口頭禪”。從放大千倍的頭發(fā)到長度達半米的小龍蝦,從感冒為何會鼻塞到蛀牙到底為什么這么疼,在寧原制作的科普短視頻中,一個個來自身邊的科學問題通過模型被清晰地展示出來,把觀眾快速帶進科學的世界。
不過,哪怕是一條長度不過三兩分鐘的視頻,制作起來卻頗費腦筋。七八百字的文案要改上七八個版本,精確到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拍攝也需要花費三四個小時,再加上前期模型的設計制作,以及后期的剪輯、特效,工作量巨大。在電視臺,這套流程可能需要十幾個工種花上半個月。“想不犧牲品質,只能犧牲自己,現(xiàn)在大家看我們粉絲多了,但剛開始的時候,我和妻子兩個人過的是每天工作將近20個小時、全年無休的日子,這才把賬號一點點做起來?!?/p>
“模型師老原兒”賬號的第一條視頻發(fā)布于2020年4月,當時正值新冠疫情暴發(fā),他便圍繞負壓救護車制作了科普模型。
觀眾的反饋也是寧原制作視頻的動力來源。七夕節(jié)時,寧原發(fā)布了一期螢火蟲求偶的視頻,在視頻中,他埋了一個小“彩蛋”——螢火蟲求偶時傳遞愛意的光,模擬成一串摩斯密碼的配音,傳達的信息是“我愛你”。沒想到,這個細節(jié)很快就被一位觀眾發(fā)現(xiàn),他在視頻下面評論稱自己曾是通訊兵?!拔覀兠恳粋€用心的小設計,觀眾都能很快看到,彈幕卡著點就飄過來了。這是最直接的反饋和鼓勵,讓我覺得這些付出是完全值得的。”寧原感慨道。
寧原對自己作品的期待,便是能讓觀眾在共鳴中感受知識帶來的快樂。科普的話題來自生活,解讀看似熟悉卻有盲區(qū)的問題,他的目標就是做出的視頻讓小朋友看得懂、大人覺得有意思?,F(xiàn)在遇到有趣的科學問題,粉絲也會留言求助,許多選題都在“排隊等待制作”。
用不起眼的原材料做出令人著迷的模型,寧原把枯燥的書本知識“翻譯”成有趣的科普視頻,讓網友看后直呼“原來是這樣”,也激發(fā)了很多小觀眾對科學的喜愛。在小觀眾的眼中,寧原仿佛是一位“魔法師”,甚至有些孩子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他視頻的文案。
有一次,寧原照常一早就來到工作室,沒想到在門口,他看到了一束用氣球扎成的花——這是一位小朋友送來的小禮物。“這朵花花是給你的,什么時候你才來呀?”家長把小朋友的話寫成留言,將紙條貼在了工作室的門外。
這樣的互動,在短視頻平臺上更是常見。家長們紛紛為他點贊,“要是我的童年有這個視頻就好了”“孩子們能刷的最好抖音視頻之一”;孩子們也不吝表達喜愛之情,“我把你的詞抄來,寫到作文本里了”。不過也有家長因此添了“煩惱”,“孩子看了老師的視頻非要買個模型”,并配上了他為孩子購買的昆蟲模型圖片。
怎樣能更好地為孩子們做科普?寧原有著一肚子的想法,用有趣的方式與孩子們一起成長,是他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