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專家王輝"/>
※文/祁逸梅
在那個陽光灼灼的春日午后,我們終于在學校小麥試驗田里見到了79歲高齡的著名小麥育種專家王輝教授。此時正是小麥雜交關鍵時期,王老師放下手中的記錄本,隨意地蹲在田埂上。他摘下草帽,抹了一把汗水,飽經風霜的臉上是一雙清明睿智的眼睛。他深情凝望著腳下青青的麥田,開始了他的講述。
1 9 4 3 年,王輝出生于陜西省咸陽市楊陵區(qū)李臺鄉(xiāng)一戶農民家庭。青年時期的他正逢三年自然災害,“吃不飽”成了王輝少時最深刻的印象?!叭胰税疽诲佊苠X玉米糊糊粥,總是一搶而光,個個吃得肚皮鼓鼓的,可又好像從沒吃飽過?!睆哪菚r起,一顆“學農業(yè)科技,讓鄉(xiāng)親們不再餓肚子”的信念種子悄然埋在了他的心里。高中畢業(yè)填報大學志愿時,王輝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西北農學院農學系,并如愿被錄取。而他金燦燦的小麥人生,自此拉開了帷幕。
1973年,王輝從眉縣良種場調回母校,主要協(xié)助趙洪璋院士做小麥育種工作。
“ 那 個 年 代 沒 地、 沒錢、沒設備,靠的就是一腔熱血。”王輝靠著從標本區(qū)擠出來的兩畝地,踏上了艱難而曲折的育種之路。炎炎酷暑,凜冽寒冬,數(shù)十年如一日,他把麥田當作了“家”。在小麥雜交、收獲和晾曬時節(jié),由于搶時間,王輝中午基本不回家,午飯由家人送到地里,有時出門時就自備干糧,隨身帶上。幾次在麥地里,王輝因為長時間蹲著暈倒在地。醫(yī)生反復告誡不要長時間蹲著工作,但他卻說,“小麥育種必須深入田間地頭,一天不看見自己的麥子,我這心里就不踏實?!敝钡浆F(xiàn)在,學校小麥育種推廣辦公室里還擺放著一輛堪稱文物的架子車,上面深深淺淺的磨痕,無聲地訴說著這位碩果累累的育種專家曾經的艱辛。
長年累月的大田勞作下來,王輝皮膚黝黑,經常褲腳帶泥,大學教授的“儒雅范”“書卷氣”幾乎與他絕緣,反而更像一個地地道道的關中老農。大女兒王宇娟回憶道:“每年大年初一,剛吃過早飯,父親就會丟下我們去觀察麥田。我們經常與他爭論,父親總是含笑說:‘小麥也是我的娃?。 ?/p>
上世紀9 0 年代初期,種業(yè)市場信息爆炸式增長。為了讓小麥良種真正為農民兄弟服務,他親自背起種子擠汽車趕火車,找種子站和公司介紹自己的麥種。有時在縣里轉整整一個上午,卻只等來“不合作、不接受”輕飄飄的六個字。命運的當頭一棒,并沒能使這個關西大漢輕易屈服,反而促使他向更高的育種目標奮進。
結合三十多年的育種經驗,王輝敏銳地認識到:必須打造有競爭力的中國種業(yè)“航母”,才能保障中國種業(yè)的自主權。2005年,王輝帶領團隊歷時十五年辛勤培育出的“西農979”小麥良種通過國審。這個集優(yōu)質、早熟、抗病、高產等性狀于一體的新品種,平均畝產536公斤,最高達680公斤,被農業(yè)部推薦為國家優(yōu)質小麥主推品種?!拔鬓r979”的優(yōu)勢表現(xiàn),讓搶種“西農979”的流行風從陜西關中刮到了黃淮?!拔鬓r979,誰種誰富有”,也成了當?shù)剞r民的口頭禪。
四十八年來,他不辭辛苦,潛心科研,帶領團隊先后培育出小麥新品種15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2.5億畝,增收小麥75億公斤,新增產值150億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優(yōu)化食用糧品質結構做出了巨大貢獻。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陜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全國農業(yè)科研先進個人、中國敬業(yè)奉獻好人、時代先鋒、三秦楷模、陜西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一項項榮譽和成就加身,卻依舊沒有讓王輝老師停下腳步。他深深明白:國家的命脈,必須始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中國人的飯碗,必須始終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時刻以國家糧食安全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正是這個大國育種夢的支撐,如今八旬的他,還全身心地撲在小麥育種工作上?!白鳛橐幻N工作者,沒有時間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我的育種目標還沒有實現(xiàn),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選育出“小葉、多蘗、大穗”理想株型的小麥新品種,讓黃淮麥區(qū)小麥畝產超1000公斤。國家非常重視種業(yè),作為一個老黨員,應當看到國家的這些需求,所以還要不斷的奮斗?!蓖踺x老師如是說。
小麥育種一輩子,他將自己也活成了一粒種子。從青絲到白頭,從默默無聞走到萬眾矚目,他用一生堅守麥田,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人不平凡的初心和使命。
王輝觀察小麥良種結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