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啟英
我最早閱讀許倬云老師的一本書是《大國霸業(yè)的興廢》,曾經(jīng)被深深地折服,這次捧讀《萬古江河》,更是被強烈地震撼。
作者從江河流域的復(fù)雜地貌寫起,詳細講述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因地理地貌、交通方式等原因,中華文化在初期是孤獨性的自我發(fā)展,后續(xù)接觸到外來文化,與其碰撞、交流的過程更多的是統(tǒng)治機構(gòu)、政治制度的變化。中華文化是與周邊文化互相吸收和滋養(yǎng)、突破和重組,在沖突和融合中發(fā)展并前行的。
中華文化之所以表現(xiàn)出強大的內(nèi)聚力和生命力,是由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和兼容并蓄性所決定的。儒家文化的“和為貴”“和而不同”等理念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既是對不同文化群體的包容,也是對不同思想主張的接納,是承認差異、包容多樣,是和諧共生的文化,而不是沖突為主的文化。比如我們所倡導(dǎo)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是文化的最直接體現(xiàn)。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文化自信本質(zhì)上是對人和文明的自信。這一點,我們應(yīng)該高度自信,也必須高度自信。
提起四大文明古國時,我們會說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而不說古中國。因為只有中華文明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并且唯一沒有中斷,其他的幾個文明古國慢慢都中斷了。歷史上,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還有奧斯曼帝國、大英帝國等,個個都是強悍無比,但是這些強大帝國在衰落后基本上都是灰飛煙滅,很難再崛起了。而與西方不同的是,古代東方幾千年出現(xiàn)的幾乎所有強大帝國,如秦、漢、唐、元、明、清等,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
那么維系我們的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就是文化,尤其是文化的包容性。小到個人,中到團隊,大至國家,唯有包容才能成其強大,成其久遠。
興之所至,涂鴉一首:
黃河長江東入海,中國世界互融通。萬古江河永不息,偉大民族復(fù)興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