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翟貴明 寒月
文字賦予語言以形象,書法賦予文字以美。中國書法以漢字為書寫對象,用獨特的形式,有意無意地彰顯出書家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情感,創(chuàng)造出無與倫比的視覺藝術(shù)。歷代書家在追求實用與審美并存的過程中,不斷探索,使?jié)h字在簡單表意之外,又具有悅目怡情的功能,被賦予形而上的價值。聞林先生認為,那是“聽松無俗韻,鬧市享幽廬”的境界,是“不虞五斗米,直面秦漢風”的格局。
聞林先生的父親是知識分子,1950年畢業(yè)于山西平定師范,是很早的師范生。受家庭影響,聞林自幼喜愛看書寫字,上學期間深得老師的喜愛。1979年,剛剛18歲的他懷著對書法的特殊熱愛,報名參加陽泉市工人文化宮首屆書法班。老師從唐碑教起,后傳授懸腕執(zhí)筆的方法。在三個月的學習中,他猛下功夫,受到老師的夸贊和鼓勵。培訓班結(jié)束后,他回到家繼續(xù)苦練唐碑,臨摹柳公權(quán)書。
聞林 聽松閣主金石書畫之記3cm×1.5cm2011
聞林 北山書屋1.5cm×1.5cm2010
聞林 聽松信璽2cm×2cm2022
聞林 周敦頤《愛蓮說》35cm×45cm×1222018
之后的幾年,他日日臨池不輟,但對筆法、形質(zhì)仍無真知。1984年,受陽泉市書法家協(xié)會委派,他去北京拜訪書壇名家沈鵬、歐陽中石二位先生,商談題寫匾額諸事宜。二位先生得知來意,揮毫題字。沈鵬先生化碑為體,以意出之,神采盎然。中石先生楷書取自歐陽詢,行書法“二王”,筆力遒勁,筆法精到。年輕的聞林屏氣靜聲,凝神細看,深恐漏過一筆一毫。中石先生邊寫邊講解:“學書貴在用筆,觀古人下筆處,悟其使轉(zhuǎn)方可領(lǐng)會運筆之道。”又以王羲之的《圣教序》為例告訴聞林:“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所謂計白當黑就是這個道理?!毕壬膸拙湓捠孤劻置┤D開,長期以來積壓在心底的疑惑豁然化解。得大師真?zhèn)骱?,他由柳公?quán)轉(zhuǎn)學歐陽詢,一練就是七年。這七年,他心摹手追,進一步理解了書法的奧妙,掌握了歐楷筆法的細微變化。1991年,他小試牛刀,以歐楷入國展,躋身書壇新人之列。
1993年,聞林又一次赴京,進入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培訓中心高級書法班,師從張旭光先生研習行草書,并受教于沈鵬、歐陽中石、文懷沙、孫伯翔、林岫、劉文華等名家教授。求學期間,諸先生或傳用筆、用墨之道,或授詩文詞曲之方,或解書學理論之奧。這兩年,可謂木受繩墨,水流渠引,聞林書法技藝大增,學書之道,日漸清晰。
此后,他遍尋名帖佳碑,潛心研習,先唐而魏,由魏而晉而漢,轉(zhuǎn)宋元,入明清,于《玄秘塔碑》《九成宮醴泉銘》《張猛龍碑》《爨寶子碑》《蘭亭集序》《淳化秘閣法帖》,以及張旭、懷素的狂草,東漢的《張遷碑》《曹全碑》《孔宙碑》,還有宋之米芾、元之趙孟、明之董其昌,以及明末清初之王鐸、傅山等名家名帖,用功精臨,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書法之路。
聞林先生的正書雅勁,行書俊美,草書昂揚,篆刻古樸。
其楷書平中寓奇,工穩(wěn)中亦見跌宕之勢。點畫之間,多有異趣,時而古拙,時而勁健。筆畫方圓并用,極盡變化;橫畫、豎畫有曲有直;起筆、收筆變化多端,氣象萬千;字形有時橫扁敦厚,有時狹長秀麗,有時方正豐潤,體現(xiàn)出自然輕松、雅致流美、平和溫潤之象。尤其是遍臨名碑名帖之后,他積極求變求古,其作品血、肉、筋、骨俱全,洋溢著瑰麗的爛漫之美。
聞林的行書亦如楷書,“變”是最大特征。王羲之的內(nèi)斂含蓄書風、王獻之的外拓率性書風,以及米芾、董其昌、趙孟的典雅清新書風,都雜糅在其作品中。筆畫或點到為止,或夸張揮就,或絲縷留白,或筆斷意連。結(jié)體多追求欹側(cè)取正,力求通過險勢之間的均衡,達到整體態(tài)勢的平正。他強調(diào)自然的書寫狀態(tài),彰顯出達觀、適意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
相比其他書體,草書更能體現(xiàn)書家的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內(nèi)涵,最能表達書寫者的內(nèi)在情感。聞林先生的草書植根于“二王”,擴展于張芝的《冠軍帖》、張旭的《草書四帖》和懷素的《自敘帖》,尤其鐘情于《大觀太清樓帖》。其作品靈動瀟灑,清新雅致,有難得的意境之美。其行草書骨格剛勁,如壁坼路,追求點畫與局部結(jié)構(gòu)的精細變化,感性與理性高度結(jié)合,達到渾然天成的境界??癫葑髌饭P勢激蕩,如錐畫沙,筆法堅實遒勁,墨法枯潤相合,字形大小錯落有致,字間距時而疏朗、時而密集,體勢疏放,筋骨縱肆,高華之氣灌注于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狂草書法的藝術(shù)魅力。
聞林 李白《將進酒》138cm×34.5cm×22020
聞林 周永福詩二首180m×49m2018
聞林 明人游藏山詩180m×49m2018
聞林先生書法的最大特點是篆籀筆法明顯,用筆之勢藏于鋒內(nèi),內(nèi)勁充盈,氣韻流溢。無論條幅、對聯(lián),還是扇面、冊頁、橫披、手卷以及大草榜書,都展現(xiàn)出不凡的功力。其書勁健中透著清雅,敦實中藏著變通,結(jié)字穩(wěn)健,章法自然,深得古人用筆之妙,表現(xiàn)出豐富的空間意識。
“書從印入,印從書出。”聞林先生也善篆刻。在他看來,書法和篆刻是姐妺藝術(shù),一幅完成的書法作品,必須有與之貼切的印章來彰顯藝術(shù)情懷和藝術(shù)感染力。他自學篆刻,從流派印入門,于文彭、鄧石如、吳昌碩、齊白石、趙之謙、吳讓之、沙孟海等名家作品,仔細研習,認真揣摩,后上追秦璽漢印。他將自己的感悟融入篆刻創(chuàng)作,有時仿漢印,有時從流派,有時呈古璽,有時兼具漢印與流派的風格?!冻帜窞楣怒t印,有邊欄,朱文,字少,平分印面,“持”字上半部左右兩邊有一點粘連,呈現(xiàn)出動態(tài),“默”字安靜肅穆,不做變化,整個印章在白底的襯托下,給人一種寂然安詳之感?!兑蝗涨лd》為流派印,白文,印邊光潔,“一”“千”在靠上三分之一處,“日”“載”占據(jù)余下三分之二的印面,“日”采用異體字,豐富印面,“千”和“載”用秦篆。整個布局大疏大密,深得“疏可走馬,密不容針”之精髓?!侗鄙綍荨芬彩橇髋捎。袧h印跡象,白文,細邊,四字均分空間,“山”在篆字的基礎(chǔ)上做了一些變化,有象形之意,邊欄的四個角向內(nèi)延伸,與文字銜接,使得文字與邊欄渾然一體。
論人才能,先文而后墨。文與墨,或者說文學與書法,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卻相生相伴,不可分離。歷史上好多文學家同時也是書法家,而具有一定文學素養(yǎng)的書法家往往對漢文字與漢文學有更為深刻的體驗和認知,有自己的審美結(jié)構(gòu),進而將這些體驗和認知化為獨特的書法藝術(shù)表達。聞林先生的書法獨樹一幟,與他的文學修養(yǎng)分不開。受父親的影響,他一直堅持讀書,幾十年如一日,哲學、文學、藝術(shù)理論等都會涉及。讀書使他學養(yǎng)深厚,格調(diào)高雅。
他讀過很多書,還寫了很多詩。寫詩跟當年在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培訓中心高級書法班進修有極大關(guān)系。培訓班的老師除了教授書法,還教詩詞曲賦,增加學員的文學修養(yǎng),以促進書法創(chuàng)作。聞林先生主要寫五言和七言詩。他的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對仗工整,讀起來抑揚頓挫,隨性自然,韻味十足。
清晨,他漫步于小區(qū),金色的陽光穿過枝葉,樹上好鳥相鳴,嚶嚶成韻,他詩興大發(fā),寫了一首又一首《聽松晨吟》:“半山七載好時光,雖小園林足徜徉。鳥語花香詩意美,叢林深處漫馨香?!薄蔼殎硗ら孔撵o蟬蟲鳴。林鳥飛檐過,野花傍水生。朝霞紅日遠,曲徑回廊平。心愜無歸意,白云天際橫?!薄盎ㄆ詧@丁植百科,嫣紅姹紫競誰多。春來錦簇人言美,秋盡凋零鳥語苛。江海孤舟驚暴雨,高天云浪畏風波。凡塵一笑離將去,倚石聽松漫自歌?!薄坝旰髽桥_梧葉稀,高山原野白云飛。漾泉桃水沙江岸,十里清流映翠微?!痹娭械摹鞍肷健笔撬幼〉男^(qū),“漾泉”是“陽泉”的別稱,“桃水”是橫穿陽泉東西的一條季節(jié)河。眼中所見,耳邊所聞,心里所想,都是他筆底的煙霞。同一題材,不同感受,常寫常新,直抒胸臆。
聞林 自作詩一首138cm×69cm2020
聞林 于端詩一首180m×49m2018
他與自然對話,與人對話,與自己對話,與書法對話,得心應(yīng)手,游刃有余。他遇見友人,請其家中小坐,便有數(shù)首《聽松寄友人》:“涼風晨曦起,初日照疏林。陋室能隨意,微塵不染心。投緣情互至,識趣志相臨。舊事生新感,珍藏記憶深?!薄八砷w依山環(huán)碧苔,雙扉南北自由開。書房恰是清涼境,舊友新朋可常來。”為朋友治印,他寫:“自視閑身非等閑,孤齋鐵筆仿前賢。西泠四老謙君子,海上一翁傲大仙。急就將軍封李廣,朱文古璽佩苻堅。躬耕藝事桃源里,魏晉漢秦天外天?!保ā度梢⑶餅橛讶酥斡∮懈小罚└锌松灰?,他嘆:“半百余生不勝寒,微軀尚好己知難。曾經(jīng)滄海同誰憶,共此夕陽霞滿天。”有時他也安慰自己諸事隨緣皆自然:“外物盈身幾度愁,凡塵淪落一生憂。唯心化解千般慮,世事沉浮莫妄求?!庇袝r他又很孤傲:“半山街角隱孤亭,立世無言有影形。不屑隨風雜樹擺,直昂五柱對雷霆?!?/p>
聞林先生還喜歡圍棋,在北京金融學院就讀時就經(jīng)常跟同學下圍棋,現(xiàn)在年過半百,仍然時不時翻翻棋譜:“河山一派霧茫茫,窗外叢林出短墻。無事圍棋書古譜,黑白云子散長廊?!睂ο缕澹凶约旱睦斫猓骸吧茋?,曉棋理。不爭局部之勝負,只享通盤之和諧。不參賽事,偶打古譜。亭臺樓榭,獨自手談。此間妙趣,詩可以記?!?/p>
詩書涵養(yǎng)胸襟,文氣涵養(yǎng)性情,文學修養(yǎng)與書法修養(yǎng)相得益彰,升華了聞林先生的藝術(shù)境界,產(chǎn)生出不一樣的書法筆畫美、結(jié)體美、章法美和意境美。
聞林先生是視書法為生命的人,對書法的熱愛和癡迷到不可一日荒廢的程度。他每天臨帖、創(chuàng)作、讀書、作詩,過著隱士般的生活,不為外界俗事所干擾。其中,父母和妻子給了他最大的鼓勵和包容?;榍埃改附o他提供全部的經(jīng)濟支持和精神支持;婚后,妻子包攬了所有的家務(wù),成為最堅強的后盾。
對于書法的學習,聞林先生最欣賞李可染先生那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在他看來,“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就是傳承,就是用最飽滿的熱情和最多的精力、時間去研習古代的經(jīng)典;“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就是創(chuàng)新,就是融百家之長而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他認為學書法既要“打進去”,又要“打出來”,有傳承有創(chuàng)新,才能有獨到的見解和個性,形成自己的特色。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磨煉,盡管他已經(jīng)筆法精熟,氣脈貫連,在書法中表現(xiàn)出高超的藝術(shù)水準,但他仍不滿足。他說:“學習書法就和我們的人生一樣,始終在路上,始終在向前走。”他認為自己遠遠沒有達到朝思暮想的那個點,現(xiàn)在取得的一些成就,只是老師、同道的一點鼓勵。而他朝思暮想的那個“點”,就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人生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希望通過努力,獲得“驀然回首”時“一剎那間”的美好。他現(xiàn)在唯一欣慰的是,當回頭看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也有可圈可點的地方。書法作品中洋溢出的生氣,那種年輕的、蓬勃的生機,讓他有一絲絲“驀然回首”的驚喜。
寫書法者蕓蕓,成為書法家者寥寥。能在書法中取得如此成就,是聞林先生多姿多彩生命的折射,也是他不斷追求的結(jié)果。他是典型的將“帖血碑心深入骨髓”的書寫者,書法幾乎成為他生活的全部。如今的聞林先生雖已到耳順之年,卻仍舊日日臨帖、讀書、作詩。陽泉當?shù)貓蠹埻瞥鏊臅ㄗ髌穼0?,他介紹自己的學書經(jīng)歷和取得的成就,謙遜地說:“書藝之道,成亦難矣……所學雖勤,所得甚微。”繼而他對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少而學藝,老有所成,唯臨池不輟,思辨不滯,讀書不止方可。”他深知,不讀書、不思考,書法創(chuàng)作就會缺少內(nèi)涵,缺少韻味,缺少創(chuàng)造力。聞林先生是一位被書香浸潤的、有自覺意識和獨立意識的書法家,他的不斷探索和思辨會使他對書法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