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zhèn)中心幼兒園 李金波
我們通過以往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在幼兒期開展混齡教育能夠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使其在責任感、融入感、參與感等方面獲得有效提升。為了確保幼兒園戶外混齡游戲的有效性,幼兒園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場所就要發(fā)揮其教育作用。本文聚焦戶外混齡游戲對幼兒社會發(fā)展的促進作用,提出有針對性的支持策略,以幫助幼兒提升核心素養(yǎng)。
混齡游戲活動的核心是打破以往同一年齡段幼兒共同開展活動的方式,實現(xiàn)不同年齡段幼兒之間相互交往的模式,這種游戲形式能夠有效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幼兒階段的孩子,由于年齡不同在行為與認知上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因此,在開展戶外混齡游戲時,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之間必然會存在一些矛盾。而當矛盾發(fā)生以后,幼兒會通過交流與探討的方式來決定自己堅持還是放棄。這個過程就是幼兒社會意識初步發(fā)展的過程。
戶外混齡游戲形式多樣,最為常見的是幼兒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并完成與之匹配的活動,例如收銀員、醫(yī)生、公車司機等。而在扮演的過程中,幼兒需要了解不同社會角色應該承擔的責任和應有的行為規(guī)范。幼兒能夠在扮演的過程中通過自省的方式認識到自身行為的不足,并且作出正確的調整。這一過程能夠幫助幼兒提升公民意識,養(yǎng)成具有社會公德心、講文明、懂禮貌的良好習慣。
現(xiàn)在的幼兒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自我管理上的能力較差。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幼兒,更容易出現(xiàn)情緒失控、自私自利的情況,而在開展戶外混齡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會引導大齡幼兒幫助小齡幼兒順利完成游戲任務。此過程對于大齡幼兒而言,能夠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對于小齡幼兒來說則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呵護的體驗,從而實現(xiàn)不同年齡段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
上文中提到,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差異明顯。因此在開展戶外混齡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考慮不同年齡段幼兒基本能力的差異,也應該明確共同的游戲目標,這樣才能確保戶外混齡游戲的有效開展。在戶外混齡游戲的設計上要體現(xiàn)出層次性——即在游戲難易程度上有所區(qū)別,這樣能夠確保吸引每位幼兒積極參與其中,并保障每位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成功體驗。難易程度不一的游戲更能提升幼兒自身的各項能力,使其在參與過程中獲得社會性發(fā)展。
例如,教師組織幼兒開展“毛毛蟲大變身”這一混齡游戲,其游戲目標是訓練混齡幼兒的鉆爬能力,促進其身體協(xié)調性。教師在幼兒園原有的環(huán)境基礎上進行相關環(huán)境與材料的準備,并提前為幼兒提供鉆爬的道具。我們知道大齡幼兒無論是行動能力還是膽量都超過了小齡幼兒,所以在大齡幼兒鉆爬時,我們會將道具改得更窄、更長,而小齡幼兒的道具則更寬、路程更近。在游戲開始之后,教師會采用“一大一小”的參與順序,大齡幼兒起帶頭作用,小齡幼兒進行模仿學習,并且成功克服不敢嘗試的心理,最終成功爬到終點。這種難度分層的游戲形式,讓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都能夠在原有的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并激發(fā)其自身潛能,進而調整心態(tài)、勇敢嘗試,從而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幼兒受家庭環(huán)境、自身因素等影響,具有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對于同一運動要求,不同的幼兒會達成不一樣的效果——有些幼兒會感覺“吃力”,有些幼兒則會感覺“輕松”。為了確保所有幼兒都能夠獲得愉悅的運動體驗,在設計運動內容、動作及要求時,我們采用難度分層的方式,將運動難度劃分為易、中、難三個等級,確保所有幼兒都能夠積極參與到運動中來,并獲得良好的運動體驗。
在開展戶外混齡游戲的過程中,想要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應該將合作探究性游戲作為戶外混齡游戲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游戲能夠有效促進混齡幼兒之間的合作探究能力,從而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在活動小組中,通常由大齡幼兒擔當組長一職,該幼兒的組織溝通與協(xié)調能力就很重要。作為組長,幼兒也會主動進行小組內的責任分工與活動規(guī)劃。在開展合作探究性游戲的過程中,組長會對小齡幼兒進行指導與幫助,保障內部成員較高的參與度,而所有幼兒也會在合作探究性游戲中明確自身的重要性,增強歸屬感、參與感與集體榮譽感,同時展現(xiàn)出個性化特征,實現(xiàn)自我提升。
例如,在“美麗的風箏”活動中,年齡較大的幼兒負責選擇材料以及風箏的骨架和整體結構的粘貼;小齡幼兒則負責為風箏畫上美麗的圖案、涂上漂亮的色彩。此外,在大齡幼兒進行組裝的過程中,小齡幼兒做好輔助工作——這樣的合作探究性游戲首先確保了每位幼兒都能參與其中,并且能夠將每位幼兒的組織能力、動手能力、繪畫能力表現(xiàn)出來;其次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他們不被傳統(tǒng)束縛,制作完成屬于自己的風箏。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互幫互助,在獲得多種體驗的同時也學到了相關知識。
合作探究是啟蒙教育重點培養(yǎng)的內容之一,對于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幼兒自身的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是有限的,但是通過合作探究的游戲形式就能夠集思廣益,讓混齡幼兒在彼此的幫助下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并完成更高難度的動作。此外,合作探究性游戲,還有利于幼兒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幫助幼兒在啟蒙階段奠定創(chuàng)新思維,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戶外混齡游戲通常是幾個班級共同開展的,如果教師在游戲設計上不予重視,那么很容易變成普通的戶外活動。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在活動開展之前,注重混齡游戲的設計與開發(fā)——在明確活動目標的前提下,對游戲主要內容、環(huán)節(jié)安排、時間控制、道具場景準備及突發(fā)事情處理預案進行詳細安排,確保大齡幼兒能夠興致飽滿地參與其中,小齡幼兒也能較好地參與全程并提升各項能力。
例如,教師在設計戶外混齡游戲“營救冰墩墩”時,教學目標設為:提高幼兒跑跳技能及動手能力。游戲內容共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幼兒制作障礙物(注意障礙物主要由大齡幼兒制作,而小齡幼兒則進行配合與輔助工作);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的游戲階段分為前期介紹解游戲規(guī)則、活動開展與活動總結三個階段,以及混齡小組比賽。道具為教師提供的兩個冰墩墩玩偶,同時,在活動區(qū)域準備圍欄,提供音樂播放設備,以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應急方案主要是:游戲中幼兒出現(xiàn)摔傷等情況的具體處理細節(jié)。
當教師細化了戶外混齡游戲的設計后,在開展的過程中整個環(huán)節(jié)就會十分流暢,確保每位幼兒都能得到鍛煉。而這樣的游戲設計不僅提高了幼兒的跑跳能力,還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對其社會性發(fā)展十分有益。
游戲活動要想實現(xiàn)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需要在設計安排上進一步細化,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導幼兒有序且高質量地完成相應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小齡幼兒因自主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較差,難以自主完成相關的游戲活動,因此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而引導的細化,則體現(xiàn)在具體的游戲細節(jié)設計上,因此教師在活動細則的設計上應該進行有效深化,并且一步步引導幼兒完成相應的活動,以確保幼兒在活動中思考、總結和提升。
綜上所述,幼兒戶外混齡游戲的顯著特點在于將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聚集在一起共同開展活動。戶外混齡游戲對于幼兒園教育環(huán)境的依附性較強,因此戶外混齡游戲的設計者首先需要克服環(huán)境、硬件等方面的問題,通過科學的、創(chuàng)新性的等戶外混齡游戲活動的設計,吸引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積極參與其中,最終達成活動目標;其次,需要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戶外混齡游戲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最后,針對混齡游戲中幼兒年齡、能力存在差異化的這一點特點,采用分層的設計原則,進而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在混齡活動中有提升、有進步,從而全面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