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愛國主義,是人們千百年來培養(yǎng)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鄉(xiāng)的一種深摯的情感。這種情感一直流淌在人們的血脈里,體現(xiàn)在人們的行動上,更是被眾多的文人墨客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翻開古今典籍,一篇篇洋溢著愛國情思的詩文總會隨著優(yōu)美馨香的文字躍入我們的眼簾,激蕩著我們的心靈。愛國主義情感是一架橋梁,讓人們沿著它走進中華民族的歷史深處,走遍華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地,走到每一位愛國者的心里……
月是故鄉(xiāng)明
季羨林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xiāng)。人人的故鄉(xiāng)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xiāng)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么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shù)。
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道山為何物。我曾經(jīng)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fēng)。以后到了濟南,見到了山,才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xiāng)望月,從來不同山相聯(lián)系。像蘇東坡說的“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鄉(xiāng)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大葦坑占了小村面積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然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兒煙波浩渺之勢。一到了夏天,黃昏以后,我在坑邊的場院里躺在地上,數(shù)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興,但也顧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我有時候在坑邊玩兒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我到坑邊葦子叢里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xiāng)待了六年,以后就背井離鄉(xiāng),漂泊天涯。我曾到過世界上近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fēng)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yīng)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就立刻想到我故鄉(xiāng)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xiāng)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月是故鄉(xiāng)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xiāng)里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賞讀
文章將對故鄉(xiāng)的愛戀和思念寄托于童年時期曾給自己帶來無限溫馨與美感的月色之中,將思鄉(xiāng)乃至愛國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愛祖國和愛家鄉(xiāng),并不只是一種宏大而抽象的情感,同時也是具體而細切的。它往往寄寓于一些具體而微的人物、事件和物體上,讓讀者覺得可感、可近、可親。作者借童年時期故鄉(xiāng)喜人的月色為背景,以童年趣事為陪襯,以天上月和水中月相映襯,使故鄉(xiāng)的月色在作者筆下變得可喜而動人。尤其是文章結(jié)尾部分,又以他國見到的諸多“異常喜歡”的“美妙絕倫”的月色與故鄉(xiāng)月色作對比,突出了在作者心中故鄉(xiāng)月色的無以倫比的難忘的美。
千年的選擇
墨 白
時間的螻蟻默不作聲,沿著年輪的軌跡不停地攀爬,串起每一個凄楚而惆悵的日子,焦灼地渴盼著時光能夠倒流,讓我穿越時光的隧道與先賢們相見。此時頓然感悟:是誰說“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是誰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夜闌人靜,我知道只要緣著歷史的繩索,穿越時空,讓生命在歲月輪回中流轉(zhuǎn)千年,就能夠?qū)さ侥切┪幕蠹?,就能識得他們心中亙古不變的選擇——愛國情懷。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不知曾經(jīng)的汨羅江畔是否霧靄彌漫,就像他心頭籠罩的愁緒無法舒展。他佇立江岸哭泣為誰?狂歌為誰?披發(fā)流放又為誰?他把熾熱的愛國心融入詩篇。他選擇了用忠心扶起將倒的王旗,他選擇了用千張白紙,寫滿為國為民的志愿。他報國無門,于是他偕同對楚國的滿腔忠貞、《離騷》的絕唱、上下求索的腳印卷入那滾滾而逝的汨羅江水中去。直到今天,他激情揮灑的文字依然擲地有聲,他拳拳的愛國之情依然叩擊著人們的心靈。他就是屈原。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p>
不知那易水的澎湃濤聲是否還依稀可辨,正如他臨行前的壯言。他英姿颯爽的背影佇立江畔已是定格在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永恒的畫面。他選擇了要用秦王的鮮血來完成天下蒼生的夙愿,他選擇了“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但在如虎狼般的強秦面前,他壯志未酬。可他有圖窮匕見時的英勇,有倚柱而罵時的凜然。直到今天,他的愛國情懷仍然永駐世人心間。他就是荊軻。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不知那營帳之中是否還有他醉中挑燈看劍、夢中馳騁殺敵的身影。他愿披一身豪情沖向那被金人蹂躪的前線,前進中不料身后轟響的不是助威吶喊,而是小人的誣陷。他忍受著屈辱與不滿,選擇為國沉默的閑居,但他依然有滿腹“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壯志。他的選擇造就了一位偉大的愛國詞人,是他的選擇將黑色的文字譜寫成了一首首愛國的壯麗詩篇。直到今天,他的愛國豪情還讓人為之贊嘆。他就是辛棄疾。
篝火繁星,映射出他們光芒的人生。
歲月無痕,彈指一揮間。
在這穿越時空而永恒不變的選擇中,我已心有所悟。
夜闌人靜,蒼穹深處,亦有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讓人繼承。
這份選擇亙古不變——這就是愛國情懷!
賞讀
文章語言凝煉而優(yōu)美,文筆富有詩的意蘊,運用散文詩的形式,以熱愛祖國、奉獻祖國的情感為線索,用一句句古詩為串聯(lián)人物事跡的紅線,借精練傳神的文字對幾位歷史人物作精當?shù)狞c評,使整篇文章富有詩意,蘊含著作者對古代愛國者深深的崇敬與贊美之情。上下求索的屈原、怒發(fā)沖冠的荊軻、挑燈看劍的辛棄疾,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心存大志,但壯志未酬;壯志未酬,但忠心不改。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存在,中華民族才能夠堅守正義不改初心,雖歷經(jīng)磨難但勇毅前行,始終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愛國者,永遠是支撐我們這個民族的不屈的脊梁。
《學(xué)習(xí)方法報》語文新教材高二選擇性必修2023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