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要求教師堅持以學生為本,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設計教學方法,促使學生敢于踐行自己的想法,勇于開展學習實踐?;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生本教育理念的應用為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思路。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設計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語言建構
閱讀是語言建構的主要途徑,而豐富的語言積累也是提升閱讀能力、實現(xiàn)自主閱讀的重要條件。根據(jù)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的體驗為主,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文本中蘊含的豐富信息,進而在思考、品味中體驗閱讀的樂趣。
1.設計趣味閱讀,實現(xiàn)寓教于樂
閱讀文本中的語言是抽象的,而要想讓學生產生品味語言、閱讀文本的興趣,教師就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趣味閱讀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曹沖稱象》一課時,有的學生對曹沖稱象過程的語言描述存在理解偏差,對于為什么這樣做充滿疑惑。基于此,教師將學生分組,并為學生提供多種材料,組織“稱象游戲”。在游戲活動中,各小組根據(jù)文中的描述列出稱象的步驟并進行分工,完成“趕象上船,沿水面做記號”“趕大象上岸,往船上裝石頭,裝到船下沉到劃線的地方為止”“分批稱石頭”“把石頭的重量加起來,計算大象的重量”這幾個步驟,并進行展示。教師根據(jù)各組的展示結果,評價各組表現(xiàn)。這樣的游戲活動充滿趣味性,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強化了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理解。
2.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強化語言印象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生動有趣,充滿生活氣息,能夠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挖掘生活化元素,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促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感知文本語言,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在《一封信》的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解讀露西第一封信中的語言,說一說露西此時的心情。然后引導學生想象爸爸在讀到露西的信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心情,進而說一說媽媽為什么要引導露西修改信件的內容。這樣的閱讀指導能夠讓學生結合自己在生活中與父母交流的過程,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動機和心情,并在對比中深刻理解不同語言所表達的含義,感受語言文字中包含的情感。
二、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有效的閱讀需要深入思考,而這也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出了要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痹陂喿x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真正成為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就應該啟發(fā)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奠定基礎。
1.精心設問,啟發(fā)思維
在教學指導中,教師的巧妙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深入思考文本,不斷探索新知,并真正成為發(fā)現(xiàn)者、探險者。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文本,啟發(fā)學生的閱讀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和延伸,讓學生在自我思考與探究中完成閱讀。
2.鼓勵質疑,訓練思維
根據(jù)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提問,還應鼓勵學生大膽思考,表達自己的疑惑,進而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進行思維訓練。
例如,在學習《寒號鳥》這則故事時,教師將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索喜鵲和寒號鳥這兩個角色的形象,以及這兩個形象所代表的人。在閱讀中,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提出了自己的問題:為什么要讓喜鵲和寒號鳥做鄰居?喜鵲和寒號鳥分別是什么性格?喜鵲和寒號鳥在冬天的結局說明了什么道理?這些提問與文本的主旨相關聯(lián),因此,教師提示學生繼續(xù)閱讀、討論,并引導學生對比思考,自主解決問題,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
三、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審美提升
閱讀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根據(jù)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挖掘文本中的美學元素,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豐富的審美體驗提高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1.創(chuàng)設情境,強化學生的審美感知
審美感知主要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來獲取。文字的美是抽象的,而要想讓學生對文字產生強烈的審美體驗,教師就應注重對文字的轉化,讓學生在感官的參與下理解美學形象。
例如,在《黃山奇石》一文的閱讀指導中,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黃山風景區(qū)的宣傳片,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黃山奇景,尤其要引導學生關注黃山上奇形怪狀的石頭。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文字,并通過圖文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對黃山奇石的認知從感性層面逐漸上升為理性層面。這樣的設計可以強化學生的審美感知,讓學生在多感官的參與下欣賞文字展現(xiàn)的美景,進而在內心產生對美的追求與向往。
2.啟發(fā)思考,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
審美情趣的提升不僅需要借助直接的感官體驗,也需要理性思考。在小學語文閱讀指導中,教師不僅要啟發(fā)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美,更要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這樣是美以及美在哪里。
例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時,作者以優(yōu)美的語言和流暢的音韻,沿著“長長的小溪”和“彎彎的小路”娓娓地向我們述說著,并在心底真誠地呼喚著雷鋒叔叔。在閱讀指導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朗讀,從音韻、文字等角度體會詩歌的魅力。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情感,感受雷鋒助人為樂的形象,并從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解放軍戰(zhàn)士身上感受人性之美。最后,教師鼓勵學生自主表達,說一說自己做過哪些助人為樂的事,并從平凡人身上理解美的價值和意義。這樣的閱讀指導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形成審美判斷,進而真正理解什么是美以及什么樣的美是值得贊揚的。
3.鼓勵創(chuàng)作,提升學生的審美表達
在閱讀指導中,教師應讓學生運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將自己的審美體驗用文字表達出來,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例如,在學習了《雪孩子》這則童話故事后,學生對雪孩子的勇敢、善良印象深刻,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故事續(xù)寫,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雪孩子,展現(xiàn)其身上的人性之美。這樣的自主表達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對美的認識和理解。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時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閱讀意愿、要善于發(fā)現(xiàn)挖掘學生的潛力,并努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學習環(huán)境,從而達到生本教育的最終目標。當然,在教育發(fā)展的新時期,生本教育理念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地探索,而教師也應主動擔起責任,圍繞閱讀教學進行研究,不斷積累理論和實踐經驗,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陳廣慧(揚州市東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