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梁
肝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點[1]。外科手術切除是治療早期肝癌的有效手段,但多數(shù)患者在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已錯失[2]。對中晚期肝癌患者實施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治療,能夠通過對腫瘤血供進行阻斷,促使腫瘤組織壞死,可對腫瘤進展進行抑制[3]。但TACE術后形成的缺氧環(huán)境會對腫瘤內(nèi)細胞產(chǎn)生刺激,促使缺氧誘導因子(HIF)及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過度表達,從而導致腫瘤新生血管生成、側支血管再生,故需要在TACE術治療過程中聯(lián)合其他手段進一步提高腫瘤細胞滅活率及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一種多靶點的抗腫瘤藥物,本研究觀察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聯(lián)合TACE方案治療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療效,總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廣東省江門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癌患者4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觀察組男14例,女6例;年齡44~71(57.56±3.74)歲;巴塞羅那肝癌分期(BCLC)分期:B期13例,C期7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8例,B級12例;病灶直徑8.1~10.0(8.95±0.27)cm。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43~70(57.52±3.69)歲;BCLC分期:B期15例,C期5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9例,B級11例;病灶直徑8.0~9.8(8.92±0.24)cm。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核準,患者及家屬已知曉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原發(fā)性肝癌的規(guī)范化診治專家共識》[4]中關于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標準;(2)確診為中晚期肝癌;(3)無外科手術指征、無遠處轉移;(4)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排除標準:(1)存在凝血機制異常、活動性出血;(2)存在嚴重肝動脈—門靜脈瘺或肝靜脈瘺;(3)存在其他部位腫瘤;(4)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臟器功能不全;(5)對本研究相關藥物有用藥禁忌或藥物過敏史;(6)伴精神異常、意識障礙等因素,難以配合完成研究;(7)治療期間因嚴重不良反應或其他原因終止治療。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TACE方案治療:治療前行相關檢查,明確腫瘤所在部位、數(shù)量、大小,患者采用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上海朝暉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動脈穿刺,置入5F導管鞘并予適量肝素鹽水沖管;在導絲引導下置入導管,進行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膈動脈造影以明確腫瘤供血動脈,在病灶供血動脈超選擇性插入微導管,將注射用洛鉑(海南長安國際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10 mg、注射用鹽酸吡柔比星(瀚暉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10 mg、罌粟乙碘油注射液(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10 ml制成造影劑混合乳化劑注入,后再采用明膠海綿顆粒進行栓塞。術后患者穿刺側肢體制動至少24 h,術后予護肝、護胃等對癥支持治療。術后1個月復查,若顯示腫瘤病灶仍存在明確血供及強化區(qū)域,則需再次行TACE治療。
觀察組在TACE方案治療4 d后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500 mg口服,每天1次,連續(xù)用藥1~2周。如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則減量至每次250 mg或暫停用藥,待不良反應消失后再維持原劑量用藥。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比較2組近期療效,治療前后腫瘤直徑變化、肝功能指標[血清甲胎蛋白(AFP)、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乳酸脫氫酶(LDH)]變化,不良反應(惡心嘔吐、脫皮、高血壓、腹瀉、腹痛、蛋白尿)發(fā)生情況及隨訪1年患者生存情況。
采集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液,離心獲取血清檢測AFP(放射免疫法)、TBil(膽紅素氧化酶法)、ALT(賴氏比色法)、LDH(比色法)水平。
1.5 療效評價標準 近期療效判定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指南1.1版[5],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SD)和疾病進展(PD)。疾病控制率=(CR+PR+SD)/總例數(shù)×100%。
2.1 近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疾病控制率為70.00%,高于對照組的3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12,P=0.027),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近期療效比較 [例(%)]
2.2 腫瘤直徑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腫瘤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腫瘤直徑均較治療前減小,且觀察組減小的程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前后腫瘤直徑比較
2.3 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AFP、TBil、ALT、LDH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上述指標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的程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2.4 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對照組與觀察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2.5 生存情況比較 2組患者6個月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14,P=0.736),觀察組1年期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13,P=0.025),見表5。
表5 對照組與觀察組生存情況比較 [例(%)]
肝癌的早期癥狀較為隱匿,多數(shù)患者在確診時已錯失手術機會。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不僅會促進腫瘤增殖,還可導致腫瘤向遠處轉移,且與肝癌復發(fā)存在密切關系,因此針對中晚期肝癌患者應同時注重抗腫瘤治療及抗新生血管形成。
TACE術中利用洛鉑、吡柔比星、罌粟乙碘油注射液等藥物與明膠海綿顆粒栓塞腫瘤的供血血管,促使腫瘤因缺血而壞死,具有創(chuàng)傷小、可重復、療效確切等優(yōu)勢,利于患者總生存期的延長[6-7]。但是肝臟腫瘤病灶組織血供被阻斷后,會導致腫瘤刺激因子、血管內(nèi)皮細胞出現(xiàn)異常高表達情況,導致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殖及腫瘤新生血管形成,因此會出現(xiàn)病灶轉移或復發(fā),故部分患者需接受多次TACE治療或與其他療法結合應用[8-9]。目前TACE與靶向藥物聯(lián)用是治療肝癌的常用方法,甲磺酸阿帕替尼屬于抗血管生成藥物,其通過抑制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殖發(fā)揮對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10];可避免對樹突狀細胞細胞分泌功能進行抑制,故能夠促進免疫系統(tǒng)對腫瘤進行攻擊[11];另外,甲磺酸阿帕替尼還可提高腫瘤細胞對鉑類藥物的敏感性[12]。在TACE術后應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能夠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可彌補單一TACE治療的不足[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疾病控制率為70.00%,高于對照組的35.00%;治療后,2組腫瘤直徑與AFP、TBil、ALT、LDH水平均較治療前減小或降低,且觀察組減小或降低的程度大于對照組;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組患者6個月生存率比較差異不顯著,觀察組1年期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聯(lián)合TACE術治療效果更加優(yōu)越,分析原因:TACE術能夠升高病灶區(qū)域的藥物濃度,栓塞已存在的血管,促使腫瘤萎縮、壞死,較好地殺滅腫瘤細胞,有效控制病情進展,明顯減輕炎性應激狀態(tài);聯(lián)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療可有效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形成,從而可起到協(xié)同增效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生存率[14-15]。另外洛鉑、吡柔比星化療方案的不良反應患者能夠耐受,且加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并不會加重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高。
綜上所述,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聯(lián)合TACE方案治療中晚期肝癌的近期臨床效果較好,適合在肝癌患者中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