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敏
摘 要:三蘇祠藏明《張愈嚴墓志銘碑》,1988年出土于眉山縣(今眉山市東坡區(qū))象耳鎮(zhèn)農(nóng)林村。碑中內(nèi)容涉及張愈嚴家族世系、姻親關系及仕宦履歷。對《張愈嚴墓志銘碑》的考察,可證張愈嚴的家族世系與姻親關系,以及張愈嚴、張景賢的仕履行實。
關鍵詞:張愈嚴;張景賢;世系姻親;仕履行實
三蘇祠所藏明《張愈嚴墓志銘碑》,1988年于眉山縣(今眉山市東坡區(qū))象耳鎮(zhèn)農(nóng)林村出土。碑石共兩通,高和寬均為75厘米,因為鑲在三蘇祠博物館碑廊墻壁中,無法測量厚度。一通為志蓋,篆書16字:“明賜進士中憲大夫知南康府張公墓志”,楷書8字:“嘉靖七年孟春吉日”;一通為志石,陰刻楷書,碑文32行,每行38字,共計1216字(不計空格),記載墓主及家族成員的世系姻親和生平履歷。今據(jù)此碑錄出志文并進行相關考釋,以祈方家指正。
一、墓志錄文
志蓋:明賜進士中憲大夫知南康府張公墓志,嘉靖七年孟春吉日
志文:明故中憲大夫江西南康府知府張公墓志銘
嘉靖四年冬,南康府知府張公卒于涿之良鄉(xiāng),越明年春復之南康,欲歸窆于眉禮也。公以秋官尚書來茲土。其始至也,帑瘐掃地,公私告乏,士荒于業(yè)而民困于兵。公則修學講義,善抑惡。一之曰厲而教之;二之曰惠而安之。奸吏惡少,望風革面。公曰:未也。是郡為江右喉舌,路當沖要,歲入以萬計。自擾攘之后,戶減三之一。田不毛者,數(shù)千頃,而賦仍舊,可乎?乃請于上,減其半,民賴以濟,流民自歸者數(shù)百人。先是,凡客死者,無歸,得民間隙地十余畝,立為義冢,以掩斃骼。連歲夏秋之際,洚水挾風為患,嚙城址,俱崩,浸淫民居半壁。公召工匠,設法處置,分遺官署,修固城壘,增筑石堤,不可以丈尺計,皆南康百世之利也。舊例上供之稅,每擔折銀若干。官民田稅重,及民無厚產(chǎn)者折之。前此有司以折銀之利歸于豪強之家,公乃悉服舊例。又官軍之賦及勢家應供之稅,多累民間代輸。公則平圖按籍,追征得谷千余石,以補平民之稅。以是悅公者頌之,不悅者毀之。公曰:吾知為國為民耳。不惶他恤也。乙酉秋,以疾乞致仕,辭不獲,既而入覲,卒于途。
嗚呼,惜哉!公以葩經(jīng)領弘治辛酉鄉(xiāng)薦第七人,授陜之耀州學正。至正德辛未,始登楊慎榜進士,任南京戶部主事,歷員外郎轉(zhuǎn)刑部郎中遷知府。其為人,德器深厚,直諒有為。好學之心,惟日孜孜。為教官,篤于課程。計論不倦,生徒多所造就。為郎中,小心縝密,聽刑惟允,僚才咸推敬之。為知府,興利除害,為民造福,士論歸之。與人不為崖異,一任以誠處。屬官之賢者,如僚友。輕財急義。每公暇,課兒孫以經(jīng)書,督童仆以治圃。粗衣糲食,妻子同清苦,人益以是賢之。公諱愈嚴,字濟寬,別號毅齋,世居眉山之石子溪。曾祖思良,祖文廣,皆晦跡不仕。父溥中,字廷正,由村胥以公貴,贈刑部郎中。母湯氏,贈宜人。公生成化改元乙酉二月十有八日,歿于嘉靖乙酉閏十二月四日,享年六十有一。娶黃氏,繼娶黃氏,皆同郡人,俱受宜人封。子男二,長弘用,領正德庚午鄉(xiāng)薦,先公而卒。次功用,孫景賢,幼而嗜學,皆公輔器也。女一,適舉人吳嘉祥。弟愈和,自家奔訃之匡,將扶梓歸葬于其鄉(xiāng)名曰龍?zhí)独瞎倭?。匡之遺民,以除夕聞訃至,元旦罷酒樂,為位而哭。眾復乞銘于予,予素在公愛中,不敢以不敏辭。嗚呼!非公之才、之美、之惠,曷能使民既去而挽留,請靴以寄其思。既沒而不忘,繼之以泣也哉!方之史傳長吏之賢,復何多讓邪。乃為辭以招之,以慰父老之思。其辭曰:
皇天賦予若人兮,鐘眉山之萃靈。生吾既有淑質(zhì)兮,又申之以修能。擷六藝之英華兮,襲六桂之芳馨。御五馬之臨堂兮,胡獨止于此官也。飛皂蓋之朱幡兮,胡遽去此郡也。蘭秀而稚兮,玉貞而折也。何德之宏兮,胡壽之嗇也。維此匡廬公之桐鄉(xiāng)魂兮,歸來無去故鄉(xiāng)。復銘其墓曰:發(fā)軔儒官,繼登甲第。戶部舊原,薦陟郎署。大夫秋曹,利辟有議。著為甲今,傳于永世。天子曰資,予憫歲饑。出守南康,大江之西。公拜受命,荒政是職。均徭薄賦,平圖保息。逃民逋歸,公能撫綏。死有義冢,枯骨豐饑。洚水嚙城,民其魚矣。公御其患,奠厥宅里。除其刁惡,抑其豪家。為活民,遑恤其他。匪獨有守,制行亦純。百未見一,槁死空墳。子孫祁祁,既秀而文,皆公輔器,將大其門。列銘志幽,庶允厥聞。
是歲夏五月之吉,攝白鹿洞書院事,府教授,兩舉考文官,長沙岳麓生陳琦謹撰。孝子張功用、孫景賢立。
二、墓志所見張愈嚴家族世系及姻親關系
康熙版《眉州屬志》卷二《人物》載:“張愈嚴,眉州人。由刑部郎出守南康。當兵變后,勞心撫恤,卒于官。民老稚號泣,祠祀名宦?!盵1]而有關張愈嚴的家族世系與生平仕履,《明史》無專門傳記記載,其他傳世文獻亦記載甚少?!稄堄鷩滥怪俱憽穼堄鷩赖募沂篮蜕接涊d頗為詳細,茲試做如下梳理。
1.志文云:“曾祖思良,祖文廣,皆晦跡不仕。父溥中,字廷正,由村胥以公貴,贈刑部郎中?!?/p>
按:村胥即村正,《白居易集》卷六十三《人之困窮,由君之奢欲策》:“蓋以君之命行于左右,左右頒于方鎮(zhèn),方鎮(zhèn)布于州牧,州牧達于縣宰,縣宰下于鄉(xiāng)吏,鄉(xiāng)吏傳于村胥,然后至于人焉?!盵2]據(jù)此村胥相當于現(xiàn)在的村長級別,應為古代村社治理的主要代表人物。據(jù)志文可知,張愈嚴曾祖思良和祖父文廣,事跡晦暗不明,皆不曾仕進。張愈嚴父親為張溥中,字廷正,僅為村長小吏,特以公贈刑部郎中。
2.志文云:“母湯氏,贈宜人。娶黃氏,繼娶黃氏,皆同郡人,俱受宜人封?!?/p>
按:宜人是古代婦女因丈夫或子孫而得到的一種封號,職官制度中屬于命婦封號。宋代政和年間始有此制,宋人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載:“今帝天下而以主封臣??筛墓鳛椤暗奂А薄⒖ぶ鳛椤白诩А?、縣主為“族姬”,其稱大長者,可并依舊為“大長帝姬”,“仍與美名二字易其國號,內(nèi)兩國者以四字。于是魯公退而具書于《時政記》。當是時,執(zhí)政者皆嘆息魯公傷弓,故慮換之深也。是后因又改郡縣君號為七等;郡君者,為淑人、碩人、令人、恭人;縣君者,室人、安人、孺人。俄又避太室人之目,因又改曰宜人。其制今猶存。”[3]元代以封七品官員母、妻。明清兩代則以封五品官員之母、妻。張愈嚴為南康知府,正四品官秩。故以其官職特贈其母及其妻“宜人”之封號。
3.志文云:“子男二,長弘用,領正德庚午鄉(xiāng)薦,先公而卒。次功用,孫景賢,幼而嗜學,皆公輔器也。女一,適舉人吳嘉祥。弟愈和,自家奔訃之匡,將扶梓歸葬于其鄉(xiāng)名曰龍?zhí)独瞎倭帧!?/p>
按:志主張愈嚴有二子一女:長子名弘用,正德五年(1510年)鄉(xiāng)試中式,先公而卒;次子名功用,《河南通志》卷三十四《職官五·信陽州》條載:“張功用,四川郡州人,舉人,嘉靖三十九年任?!盵4]張功用以舉人身份于嘉靖三十九年任信陽知州;其女適舉人吳嘉祥。查雍正《敕修陜西通志》卷五十四《名宦附僚佐、將弁·明》所載:“吳嘉祥,眉州人,舉人,署華州學正,負廉潔,好督率諸弟子員誦讀秦漢古文辭。治一經(jīng)者俾博及他經(jīng),而猶加意之士。官至行太仆寺?!盵5]從吳嘉祥的身份及地望推測,此人應為張愈嚴之女婿——舉人吳嘉祥。其弟為張愈和,志文中只載其自家奔喪于南康府并迎兄長歸葬之事,其他事跡不詳。
綜上,通過對志文相關內(nèi)容的釋讀,張愈嚴家族成員的譜系可較為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如下圖:
三、墓志所見張愈嚴、張景賢仕履行實考
據(jù)墓志可知,在張愈嚴家族成員中,仕宦顯耀者為張愈嚴和其孫張景賢。然該志文中對張愈嚴的仕履行實記載相對較詳,而對于其孫張景賢則只“幼而嗜學,皆公輔器也”一筆帶過??滴醢妗睹贾輰僦尽と宋铩份d:“張景賢,愈嚴之孫,性豪爽,喜談兵法。時洞庭寇甚,公為海防御,與戰(zhàn)于狼山,大捷。世廟賜金帛。擢至右僉都御史。以未通時相,得謗閑住。文能望氣,常行江邊,得奇石,手制炮百余。人皆寶之。藏古畫書法皆有品題。其博古好奇類如此?!盵6]通過查閱相關史料發(fā)現(xiàn),張景賢在明代中后期的仕履也頗為豐富,其主要事跡與抵御東南沿海倭寇相關。茲立足墓志并考稽史料,對張愈嚴和張景賢的仕履行實作如下梳理。
(一)張愈嚴仕履行實考
1.成化元年(1465年),出生。
志文云“公生成化改元乙酉二月十有八日?!卑矗盒禄实奂次唬挥门f君紀年之數(shù),而以即位之此年為元年稱之為改元?!俺苫脑奔闯苫辏?465年),故張愈嚴出生于是年二月二十八日。
2.弘治十四年(1501年),鄉(xiāng)試中式。
志文云“公以葩經(jīng)領弘治辛酉鄉(xiāng)薦第七人,授陜之耀州學正?!卑矗喉n愈《進學解》載:“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7]此所謂葩經(jīng)即指詩經(jīng)而言。又唐代顧云《上池州衛(wèi)郎中啟》:“自隨鄉(xiāng)薦,便托門墻?!碧扑螘r期應試進士,須由州縣舉薦,被稱為“鄉(xiāng)薦”,后稱鄉(xiāng)試中式為領鄉(xiāng)薦。據(jù)志文可知,張愈嚴領弘治辛酉鄉(xiāng)薦即在是年鄉(xiāng)試中式,弘治辛酉即公元1501年。
3.正德元年(1506年),任耀州學正。
志文云:“授陜之耀州學正。”按:《嘉靖耀州志》卷下《官師志第五·學正》所載:“張愈嚴,四川眉州人,由舉人,正德元年任?!盵8]故其任耀州學正時間為正德元年(1506年)。
4.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及第。
志文云:“至正德辛未,始登楊慎榜進士。任南京戶部主事,歷員外郎轉(zhuǎn)刑部郎中遷知府?!卑矗骸睹魇贰钌鱾鳌份d:“楊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師廷和子也。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盵9]故志文所說“正德辛未”即正德六年(1511年),張愈嚴以進士身份授官南京戶部主事,后歷任員外郎、刑部郎中,遷知府等官職。
5.正德十五年(1520年),為南康府知府,修筑星子縣城。
志文云:“連歲夏秋之際,洚水挾風為患,嚙城址,俱崩,浸淫民居半壁。公召工匠,設法處置,分遺官署,修固城壘,增筑石堤,不可以丈尺計,皆南康百世之利也?!卑矗骸督魍ㄖ尽肪砹赌峡蹈ば亲涌h附郭》載:“明初亦無城,至正德六年,知府陳霖乃鑿石城之計。……十五年,知府張愈嚴復鑿池為隍,深一丈五尺,闊二丈?!盵10]所論之事相吻合,故“分遺官署”“修固城壘”當指張愈嚴為南康知府后,鑿池為隍,修筑星子縣城之事。
6.正德十六年(1521年),為南康府知府,重建南康府儒學。
志文云:“公以秋官尚書來茲土。其始至也,帑瘐掃地,公私告乏,士荒于業(yè)而民困于兵。公則修學講義,善抑惡。一之曰厲而教之;二之曰惠而安之?!卑矗骸督魍ㄖ尽肪硎恕赌峡蹈鍖W》條載:“正德十六年,知府張愈嚴重建?!盵11]志文中所論“公則修學講義”“厲而教之”“惠而安之”當指張愈嚴重修儒學,興學厲教之事。
7.嘉靖四年(1525年),為南康府知府,卒于覲見途中。
志文云:“歿于嘉靖乙酉閏十二月四日,享年六十有一?!薄凹尉杆哪甓?,南康府知府張公卒于涿之良鄉(xiāng),越明年春復之南康,欲歸窆于眉禮也?!薄耙矣锨铮约财蛑率?,辭不獲,既而入覲,卒于途?!卑矗簱?jù)志文所載“嘉靖乙酉閏十二月四日”“嘉靖四年冬”“乙酉秋”可知,張愈嚴卒于嘉靖四年(1525年)。又據(jù)“以疾乞致仕,辭不獲,既而入覲,卒于途”可知,其入京覲見途中卒于涿之良鄉(xiāng)而非南康府,嘉靖五年(1526年)復歸南康府,其弟愈和奔訃之匡,迎故鄉(xiāng)歸葬則與“欲歸窆于眉禮也”議論相符。
(二)張景賢仕履行實考
1.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及第。
《萬姓統(tǒng)譜》卷四十《下平聲》載:“張景賢字勉之,眉州人,嘉靖戊戌進士。歷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檢南畿?!盵12]《國朝列卿紀》卷一百《敕使尚書侍郎都御史等官年表》:“張景賢,四川眉州人,嘉靖戊戌進士”[13]。嘉靖戊戌即嘉靖十七年(1538年)。
2.嘉靖三十三年(1544年)五月,整飭淮揚兵備,專理海防。
《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一十載:“(庚戌)調(diào)原任湖廣按察司副使張景賢,整飭淮揚兵備,專理海防。”[14]
3.嘉靖三十三年(1544年)九月,為淮揚兵備副使,御倭于呂四場。
《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一十四載:“(九月)倭寇七十余人犯海門縣,焚舟登岸?;磽P兵備副使張景賢亟引兵御之,戰(zhàn)于呂四場,盡殲其眾?!盵15]
4.嘉靖三十三年(1544年)十月,兵備副使張景賢升任右參政,仍兼原職。
《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一十五:“庚辰,論九月中淮揚官軍平倭功。升巡撫侍郎鄭曉俸一級……兵備副使張景賢升右參政仍兼原職?!盵16]
5.嘉靖三十四年(1545年)四月,為淮揚海防參政,御倭于狼山,大捷。
《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二十一載:“淮揚海防參政張景賢,督兵御倭于狼山,敗之。”[17]
6.嘉靖三十四年(1545年)十二月,因御倭有功,世宗賜金帛。
《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三十載:“巡按直隸御史吳伯朋勘上,本年四月以后,淮揚等處御倭功罪。詔升原任巡撫右侍郎鄭曉二品服,俸賜銀三十兩,纻絲二表里。升海防參政張景賢秩一級,賞銀二十兩,一表里。”[18]《眉州屬志·人物》:“時洞庭寇甚,公為海防御,與戰(zhàn)于狼山,大捷。世廟賜金帛?!盵19]
7.嘉靖三十五年(1546年)二月,以湖廣按察使升為右僉都御史。
《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三十二:“胡宗憲升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總督軍務。尋升湖廣按察使張景賢為右僉都御史,代邦輔?!盵20]《國朝列卿紀》卷一百載:“三十五年以右僉都御史任?!盵21]
8.嘉靖三十五年(1546年)七月,為巡撫應天都御史,彈劾姜旦貪殘。
《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三十七:“戊午,巡撫應天都御史張景賢奏,四月中,福山港水兵叛降倭寇,引入內(nèi)地劫掠,因劾把總指揮姜旦貪殘激變等罪,詔巡按御史逮旦至京問?!盵22]
9.嘉靖三十六年(1547年),賦閑在家。
《明世宗實錄》卷四百四十四載:“巡撫應天、右僉都御史張景賢;巡撫四川、右僉都御史羅廷繡;巡撫宣府、右僉都御史張渙;南京刑部右侍郎今聽勘沈應龍;……應奎、景賢、渙、應龍及沈良才閑住?!盵23]《眉州屬志·人物》:“張景賢,愈嚴之孫……因未通時相,得謗,閑住。”[24]
注釋:
[1][6][19][24]故宮博物院編《康熙〈眉州屬志〉》卷二,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頁。
[2](唐)白居易撰,顧學頡點校《白居易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314頁。
[3](宋)蔡絛:《鐵圍山叢談》,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4—15頁。
[4](清)田文鏡等修撰《河南通志》卷三十四,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第88頁。
[5](清)劉與義、沈青崖:《敕修陜西通志》卷五十四,國家圖書館藏清雍正十三年刻本,第21頁。
[7](唐)韓愈著,馬其昶點?!俄n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頁。
[8](明)張鏈:《嘉靖耀州志》卷下,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明嘉靖二十年刻本,第74頁。
[9](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081頁。
[10][11](清)謝旻:《江西通志》卷六、卷一十八,卷一十六,國家圖書館藏清雍正十年刻本,第14頁、20頁,第12頁。
[12](明)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卷四十,汲古閣藏版,明萬歷七年凌稚哲先生原本,第1427頁。
[13][21](明)雷禮輯《國朝列卿紀》卷一百,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歷徐鑒刻本,第43冊,第21頁。
[14][15][16][17][18][20][22][2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黃彰健??薄睹魇雷趯嶄洝肪硭陌僖皇?,卷四百一十四,卷四百一十五,卷四百二十一,卷四百三十,卷四百三十二,卷四百三十七,卷四百四十四,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7149頁,第7204頁,第7216頁,第7306頁,第7433頁,第7459頁,第7511頁,第7580頁。
作者:歷史學碩士,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教育研究部副主任,文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