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qū)羅湖小學 金 鵬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打開了我們的音樂視野,讓戲劇、舞蹈、影視等藝術可以嘗試多元融合,讓藝術跨界、藝術無界。新課標注重藝術體驗,提倡課程綜合,在學段目標的設定中,希望學生們“能積極參與演唱、演奏、律動、音樂游戲、舞蹈、戲劇表演等藝術活動”。在音樂教學中,適當融入歌、舞、劇的元素,對音樂作品進行小型化、戲劇化和歌舞化的藝術處理,可以幫助學生擴大音樂學習的領域,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合作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會不斷提升。這樣既可以讓音樂學科成為歌舞劇進課堂的基礎型學科,讓音樂課變得好玩、有趣,也可以為未來兒童歌舞劇進校園的課程體系建設做好鋪墊。
教師可以對教材的部分內容進行簡單的藝術處理和加工,讓歌、舞、劇進行有機融合,通過綜合性、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實踐活動,普及基礎性課程。以下簡介幾種行之有效的小方法:
教師可以將教學的內容或音樂要素編創(chuàng)成有趣的發(fā)聲曲,模仿豐富有趣的聲響,如自然界的聲響、小動物的聲音、人物的聲音等,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累從“聲音”到“樂音”的聽覺感受。
如練習“音的長短”的發(fā)聲練習曲:
如練習“音的強弱”的發(fā)聲練習曲:
當人們聽到聲響時,就會本能地產(chǎn)生肢體反應。讓學生在音樂中有節(jié)奏地模仿、律動、舞蹈、自由活動,讓聽覺、觸覺、視覺等感官共同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符合小學生好動的身心特點,能夠更好地輔助他們進行聽覺反應的訓練。
學生可以獨立完成動作造型,還可以和小伙伴組合完成,也可以借助道具完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靜態(tài)畫面開始編創(chuàng)動作造型。
靜態(tài)畫面,就像是電影、電視被按下了暫停鍵時停住的畫面,也叫定格。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模仿聲音的基礎上,用肢體的靜態(tài)畫面去定格模仿小動物或其他事物的形態(tài)。
教師也可以在休止符“0”出現(xiàn)的時候,讓學生用靜態(tài)畫面去感受音樂的長短以及音樂的停止。如教學歌曲《在農(nóng)場里》時,請學生隨著音樂走,當休止符出現(xiàn)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停止步伐,并根據(jù)歌詞做出小動物的定格造型。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理解音樂的基礎上,邊聆聽音樂邊拿起畫筆,把對音樂的想象畫出來,這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實踐活動,呈現(xiàn)出來的一幅幅畫面也是靜態(tài)畫面,為后期歌舞劇的服飾、妝容、道具等舞美設計做好了準備。如筆者在教學《去同學家》時,學生的畫筆下有家庭場景,還有或敲門、或掃地、或游戲、或閱讀的人物形象;賞析《高山流水》時,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了高山、流水、垂釣者、小舟、飛鳥。
在編創(chuàng)靜態(tài)畫面的基礎上,可以讓畫面動起來、活起來,轉向有節(jié)拍感、韻律感和互動感的動態(tài)畫面。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聽到鼓聲時邁步,在聽到木棒的敲擊聲時停止,在聽到三角鐵發(fā)出的聲音時原地轉圈;演奏單音,通過次數(shù)、快慢、高低等變化,讓學生用肢體動作快速做出反應,如跑步、跳躍等;播放音樂,讓學生自由選擇合適的聲勢進行律動;播放一段音樂,讓學生盡情地想象,并用肢體動作表現(xiàn)出想象中的畫面,如聆聽《小雨沙沙》的時候,讓學生用肢體動作模仿土里的種子生長的過程;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人物,模仿父母、同學的音色,走路姿勢,習慣動作等;讓學生模仿生活中的活動、場景或物件,如“遙控器”“超級慢慢慢”“民族樂器大團圓”“爺爺過生日”等活動。
教師可以將音樂與動作結合,引導學生通過聽辨速度、力度、旋律(走向)、節(jié)拍等音樂要素的變化,讓學生聽覺力得到不斷提升,并為其肢體創(chuàng)造走向舞蹈表演做鋪墊。
教材中有一些專門為小學生創(chuàng)作的敘事歌曲和樂曲,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反復聆聽音樂的基礎上,將一個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形成一段或一個音樂故事。音樂故事的編創(chuàng),需要教師從人物設定、人物關系、場景變化、肢體動作、歌詞(對白)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指導,故事也可能會比較簡單、粗糙,但是這個發(fā)展、編創(chuàng)故事的過程卻是十分珍貴的,它可以幫助學生發(fā)展想象力,讓音樂與戲劇進行深度交融。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材料作為小道具,如戴上頭飾、圍上紗巾,演一幕小型音樂劇,或者把家里的玩偶舉起來,進行一次手偶劇表演,增強故事的觀賞效果,加深音樂印象,增強學生審美意識。如《龜兔賽跑》《四小天鵝》《在鐘表店里》《玩具兵進行曲》等作品都很經(jīng)典,音樂豐富、有趣,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段落里進行不同的肢體表現(xiàn),或律動,或歌唱,或拿著三角鐵、響板等小型樂器演奏,可以增加音樂的表現(xiàn)力和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如在人音版音樂四年級下冊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的學習中,筆者設計了 “看圖排練一個音樂小品,邊唱邊演”的綜合音樂實踐活動。這個活動要求學生在“誰要……”處自編歌詞,以表現(xiàn)阿凡提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行為。筆者請學生根據(jù)維吾爾族的生活習俗和對動畫片中“阿凡提”這個人物的了解,為阿凡提設計服裝、出場音樂和標志性動作,并啟發(fā)學生編創(chuàng)出一個故事情節(jié),在熟悉歌曲演唱的基礎上,分角色表演,活動得到了學生們的踴躍參與。如人音版音樂二年級上冊第2課安排了《彝家娃娃真幸?!贰犊鞓返膯隆穬身梼热?,課后請學生“隨音樂的進行做一做彈奏的動作” “學做幾個彝族舞蹈動作,跟著音樂跳一跳”,筆者將教材和課后綜合活動進行了重組和設計后,學生們戴上了自制的彝族包頭和用錫紙做成的月牙形或魚形的“銀項圈”,穿上了用五彩的波紋紙和瓦楞紙做成的彝族長裙,拉起手圍成圓圈跳起《快樂的啰嗦》,唱起《彝家娃娃真幸?!?,一同體會西南民族村寨里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的熱鬧場景。這一課的實踐經(jīng)驗,也適用于五年級下冊《迷人的火塘》《北京喜訊到邊寨》等內容的歌舞劇創(chuàng)編表演。
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學生們一起為兒童歌舞劇制作道具,既節(jié)能環(huán)保,又可以提升動手能力,滿足藝術實踐活動的需要,讓學生們的學習充滿創(chuàng)意和樂趣!比如,拿出不用的彩色紗巾,圍戴在頭上可以扮演雞媽媽;把卡紙、繪畫筆和不用的生日帽改造成鹿、青蛙、小鳥等小動物的頭飾;收集植物種子、舊鑰匙、塑料桶等,自制小樂器參與音樂表演。
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藝術審美,要把握好實施過程性評價和展示性評價的時機,善于運用充滿激勵性的評價語,讓學生把藝術活動當成十分有趣的、可以自然發(fā)生的事情?!澳銚碛幸浑p善于觀察生活的眼睛哦!”“你的動作很有創(chuàng)意!”“你可以和別人不一樣嗎?”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從表情、節(jié)奏、動作等角度,去觀察生活,勇敢地想象、編創(chuàng)、設計、表達;用創(chuàng)意啟發(fā)創(chuàng)作,如讓學生展示已創(chuàng)作完成的作品,啟發(fā)其他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用方法支撐創(chuàng)作,如教給學生一些創(chuàng)作的小方法,引導他們進行節(jié)奏接龍、歌詞改編、詩歌創(chuàng)作、旋律編創(chuàng)等,并把他們的作品張貼在教室的展板上,增強其自信心。
羅湖小學利用升旗儀式、藝術節(jié)、期末音樂會、讀書節(jié)等活動,策劃充滿戲劇性的表演節(jié)目,如故事性節(jié)目串聯(lián)、詩音畫表演、詩文誦讀等,抓住每一次藝術實踐的機會,為學生展示自我、鍛煉自我、提升自我搭建藝術舞臺。
學校還鼓勵教師走進校園、班級采風,深入兒童的家庭生活,讓音樂與語文、美術、道德與法治等學科進行融合,創(chuàng)編揭示兒童心理、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向真、向上、向善、向美”的原創(chuàng)作品,推出具有時代特征、校園特色和學生特點的優(yōu)秀兒童歌舞劇,打造精品校園劇,讓“兒童歌舞劇進課堂”的課程文化在校園逐漸形成,并逐漸輻射到其他兄弟學校。
學校還積極創(chuàng)造親子合作的機會和平臺,讓家庭、學校、社會三位合一,實現(xiàn)合作共育。學校鼓勵親子共游音樂廳、美術館、博物館,參加社會性的藝術活動;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小型的歌舞表演,如《小紅帽》中的大灰狼、外婆,《彼得與狼》中的獵人,《頑皮的杜鵑》中的杜鵑鳥、草地、樹叢、河水,《動物狂歡節(jié)》中的獅子、水族館里的魚、天鵝,《西風的話》中的風、蓮蓬等;鼓勵家庭開展小型的藝術活動,豐富家庭生活;鼓勵學生和家長將學習成果錄制成小視頻,在班級群中予以展示和匯報,激發(fā)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表現(xiàn)的興趣,讓每一個家庭體驗到歌舞劇表演的快樂。
學校嘗試了很多有趣的方法進行兒童歌舞劇融入音樂課堂的實踐,引發(fā)了很多思考、啟示。將兒童歌舞劇融入音樂課堂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