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例原則在經濟法中的應用是我國司法實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促進經濟法充分發(fā)揮其作用以及價值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通過對比例原則的綜合運用能夠使經濟法的立法理念及基本原則得到充分的實踐,對于維護我國市場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以及社會經濟的創(chuàng)新具有積極作用。本文基于此提出了比例原則在經濟法中的應用策略,以供相關工作人員探討交流。
[關鍵詞]比例原則;經濟法;適用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志碼:A
比例原則是國家行政法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指的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階段,需要站在全面衡量公益以及私益的基礎上,選擇對于相對人侵害最小的方式作出裁決,在此過程當中又不可以超過必要的限度。因此,比例原則也可以被稱為最小侵害原則、禁止過度原則或者是平衡原則。在我國經濟法當中,將比例原則運用于其中,可以將其當作審查行使權利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時又有助于審查公民權利以及其目的性是否在適用范圍之內,而這也充分反映出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是推動我國社會法治化建設的關鍵一環(huán)。
1 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的應用原則分析
在經濟法當中應用比例原則是推動司法實踐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維護法律公平正義的關鍵一環(huán),運用比例原則同樣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此才能促進司法實踐的有序進行。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應用所要遵循的原則包含了可行性原則、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以及狹義比例原則等。
1.1 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是指在經濟法當中應用所需要遵循的比例原則,同時又有助于規(guī)范行政立法活動的有序開展,原因在于以下方面。一是站在行政立法目的的角度來看,運用比例原則可以確定其適當性,并且可以達到行政機關立法活動即為可行,否則為不可行。二是按照比例原則的必要標準,針對無法達到必要原則標準的行政立法活動可以進行適當調整,在此基礎上保障其能夠滿足必要標準。三是行政立法可以被作為調整關系的重要手段,且調節(jié)作用的效果能夠對于一部分人帶來權利的時候,必將會對于其他一部分人產生一定限制。所以,從行政機關與立法關系的特點角度來看,有必要針對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進行衡量的過程當中遵循均衡的思想。除此之外,根據比例原則同樣也有助于制約我國市場主體的管理執(zhí)法行為,且基于比例原則又可以對于行政監(jiān)督部門或者是當事人,監(jiān)督行政市場主體是否依法執(zhí)政提供了一定標準,在此基礎之上又能夠針對于腐敗管理控制起到積極的管控效果。
1.2 適當性原則
適當性原則又被稱為妥適性原則、適當性準則等,這一原則可以代指行政機關所采取政策或者是相關措施的適當性,反映出行政機關所采取的執(zhí)行政策以及措施是否有利于實現性的目的,突出行政機關在實現行政目的的過程中采用手段的適當性。將比例原則運用在經濟法當中需要遵循適當性原則。在實際當中,行政機關的政策在目的以及手段方面應當具有適當性,即便是所采取的行政措施只是單純實現了一部分目的,但是也絕對不能違背適當性準則,并且這種最低標準也并不是以客觀結果作為基礎,而是根據具體措施采取期間行政機關能夠顧及到相關的目的作為判斷依據。也就是說,行政機關所采取的任何一項措施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實現目的,而這也是比例原則“三分法”一直以來受到質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必要性原則
必要性原則是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應用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又被稱為最小化損害原則、最溫和方法原理等,這一原則與上述的適當性原則具有取向的一致性,即在適當原則已經獲得確認之后,在能夠達到立法目的的諸多方法當中需要選擇對于廣大社會公眾權益產生損害最小的方法。其在實踐過程當中涵蓋了兩層的具體意義,一是存在多種方法可以達到立法目的,否則必要性原則將沒有任何適當的空間;二是在可以達到立法目的的多種方法當中要選擇公民權利受到侵害最低的一種方法。綜合來看,在推進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的應用期間,需要嚴格遵循必要性原則,而這一原則也從立法結果的角度規(guī)定了行政力量與其所采用的方法之間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從而在最大限度的范圍內保護廣大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推動我國社會法治化建設進程。
1.4 狹義比例原則
狹義比例原則又被稱為比較原則、相稱性原則、相對均衡性原則等,嚴格遵循狹義比例原則有助于促進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的有效使用,推動我國社會法律體系建設的有序進行。狹義比例原則指的是行政主體所采用的手段以及方法與行政目的之間的關系必須要符合狹義比例原則要求,與狹義比例原則相稱。也就是說,需要在實施相關政策或者是措施的過程當中對各種類型手段采取適當的處置措施,并且針對手段以及方法、目的之間的關系進行權衡,選擇最有利的進行實踐??傮w來看,盡管狹義比例的原理是從價值取向的角度對行政主體以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之間的比例關系進行了規(guī)定,但是對于所規(guī)定的手段目的與方法之間進行了權衡,同時又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進行確定,從而在此基礎上保障比例原則能夠切實得到應用實踐。
2 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應用的適用范圍以及適用限度
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的應用需要相關人員進行深度的探索以及研究,并且要確定適用范圍以及適用限度,在此基礎之上才能保障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得到切實應用,促進法治化建設進程的同時又有助于充分發(fā)揮出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的作用及價值。
2.1 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應用的適用范圍
在經濟法當中應用比例原則要進行深度的思考以及分析,確定其適用范圍才能更好地運用比例原則。在實際中,首先需要從法律關系結構的角度進行思考,比例原則可以適用在經濟法當中權力與權利的二元法律結構當中,并且在其中可以借助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以及比例原則的本質共同決定。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需要承認利益衡量的普遍性,而比例原則是相對優(yōu)越的利益衡量工具,這一定位也受到越來越多從業(yè)人士的認可[1]。在實際中,利益這一維度是在一定社會情境之下由于某一種生存體驗而形成的根本訴求,但是這一維度的訴求也具有天然的片面性及盲目性,所以利益衡量也是法律規(guī)制的永恒主題之一。在實際當中,要充分考慮到公共利益、私人利益,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綜合性衡量,同時要避免過分任意的主觀判斷。在經濟方面,調整對象也并不單純包含經濟協調關系,而需要充分保障以利益平衡作為根本,在此基礎之上使比例原則能夠在經濟法的法律框架之內發(fā)揮作用。
2.2 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應用的適用限度
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的應用需要做到充分明確其適用限度,在此基礎之上才能突出比例原則的價值以及作用,使之在經濟法當中得到綜合運用。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背景下,市場行為以及社會利益沖突的格局愈發(fā)激烈,因此需要加強經濟法的適用,推動我國社會法治化建設,促進司法實踐的有序進行[2]。經濟危機以及金融危機這兩項概念被涵蓋在了“緊急狀態(tài)”的概念之中,在此過程當中若只是單純采用常規(guī)的干預機制則很難應付,需要打破常規(guī)機制,采取有力的措施才能保障社會經濟發(fā)展秩序的平穩(wěn)性,在緊急狀態(tài)之下同樣也適用比例原則。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危險的程度,從而根據危險的程度進行干預,消除和緩解緊急狀態(tài)給社會公眾生命財產安全所帶來的威脅。在此過程中的緊急狀態(tài)有可能給社會公共利益造成巨大損失,因此不同公共利益所關注的重點也會各異,如果出現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兩者之間統(tǒng)一辯證的狀態(tài),則必須要使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相均衡從而切實應用比例原則去緩解利益沖突。
3 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的應用建議
在經濟法當中應用比例原則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也是落實社會法治化建設的關鍵一環(huán),而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的應用并不意味著濫用,需要充分考慮到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應用的適用范圍以及使用限度,嚴格遵循比例原則在經濟法中應用的相關原則,在此基礎之上才能有效發(fā)揮出比例原則的作用及價值,達到提升比例原則應用效果的目的,在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同時推動我國司法實踐有序向前邁進。在司法實踐中,為有效促進比例原則能夠充分應用于經濟法中,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確定目的正當性的認定標準
判斷目的正當性的標準是看其主要目的是否具有違背約束力的相關文件、國家憲法、法律規(guī)制以及自律規(guī)則的相關明確規(guī)定,并且在其中是否包含一些明顯的社會偏見等。而確定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的應用,其首要任務便是確定目的的正當性認定標準,在此基礎之上才能維護社會整體公共利益,同時保障社會和個體的利益[3]。在此過程中需要對目的的合理性進行考察,而這一工作的前提又是查明目的的真實性,在此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甄別。一是對行為人提出嚴格要求,使說明人通過書面說明的形式闡述自身目的,并結合闡述提供相關的證據證明材料,而這也是證明目的合理性最為重要的手段。二是對于經濟政策,可以通過文義、體系、歷史或者目的的綜合解釋來識別經濟政策的真實目的。三是通過行為效果來反推真實目的。
3.2 確立適當性的認定標準
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的應用同樣也需要確立適當性的認定標準,在此基礎上才能發(fā)揮出比例原則的價值,使經濟法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現。在司法實踐中,手段及目的之間存在實質性的關聯,即行為主體所開展的事實效果預測與客觀證據具有相互印證
性[4]。例如,針對于反壟斷執(zhí)法主體作出違法判決期間,需要綜合運用法學及經濟學的判別方法,同時又要深入思考在判斷時是否綜合運用調查研究、召開聽證會、專家討論會等方面形式進行論證,在論證的過程當中需要判斷手段對于實現目的的實質有效性,在此基礎之上確立適當性的標準。例如,手段與目的之間是否合理,要遵循如果預測并未明顯違背目的的實現,則應當認定其符合適當性原則,遵循這一邏輯結構也能夠確立適當性的認定標準,也就是說如果行為人的手段效果預測并未出現極其明顯的錯誤,則所爭議的涉案行為同樣也無從指責。
3.3 確定必要性的認定標準
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的應用要確立必要性的認定標準,在此基礎之上才能使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得到切實應用與實踐,維護法律尊嚴的同時突出社會公平正義。在實際中,相對嚴格審查最為關鍵的要求是不存在具有相當效果但損害“更小”的手段,在如上闡述當中相當效果與相同效果二者的概念并不相同,同時也不能夠簡單地將二者畫等號,只要是實現的目的效果具有相當性即可,這一調試的目的在于削減法官把不同單位效果通約為相同效果的理論困境[5]。在實際當中,相對人的行為并沒有對其他第三人造成實質性的損害,則可以認定其不具有法律規(guī)則性,在這一基礎之上與“更小損害”的標準相比,“實質性損害”的標準更加有助于實現權力與權利之間的實質性公平,同時又能夠避免一部分人群打著權利保護的旗號去損害他人權利,以此來突出法律的公平正義。
3.4 確定均衡性的認定標準
經濟法司法實踐當中對于比例原則的運用同樣也要確定均衡性的認定標準,在這一基礎之上有助于推動司法實踐,促進社會法治化建設[6]。在實際中“均衡性”認定標準的確定應當以維持底線作為基本準則,即主要表現為收益與損失的整體比較并不需要運用復雜以及難以量化的經濟學公式,只需要單純保障損失的一方并沒有出現實質性損害,而收益的一方相關主體的利益有所增進,在此基礎之上即能夠推論收益與損失之間成比例。同時,與均衡性進行認定也要遵循“寬松審查”這一基準,如果涉案的行為在收益一方有助于提升消費者福利,在損失一方并沒有造成實質性損害,則可以將其認定為符合均衡性標準。
4 結語
在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經濟法的發(fā)展與建設對于推動市場經濟的穩(wěn)定以及繁榮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為了促進經濟法司法實踐的有序進行,則要深入思考如何將比例原則運用在經濟法中,進而在此基礎之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突出比例原則在經濟法當中應用的實踐作用以及價值,助推我國社會法治化建設進程有序向前邁進,助推我國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強國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思敏. 比例原則在經濟法中的適用分析[J]. 楚天法治,2022(14):183-185.
[2]史欣媛. 論比例原則在經濟法中的適用[J]. 現代法學,2022,44(2):36-51.
[3]曲海月. 比例原則在行政處罰過程中的應用分析[J]. 職工法律天地:下,2015(7):134.
[4]周厚盟. 比例原則在行政處罰中的適用[J]. 法制博覽,2020(7):205-206.
[5]畢文軒. 比例原則在知識產權法中的適用[J]. 理論探索,2018(6):118-123.
[6]史欣媛. 論比例原則在經濟法司法適用中的謙抑性[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72(6):131-142.
[作者簡介]強強,男,江蘇鎮(zhèn)江人,江蘇匯典律師事務所,二級律師,本科,研究方向:刑事辯護、商事法律事務、行政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