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的人海里,你是哪一個?在奔騰的浪花里,你是哪一朵?如果帶著這個問題走進位于英雄城市錦州的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走近社會教育部的24名講解員,我們一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在征服宇宙的大軍里,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在輝煌事業(yè)的長河里,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
“擠”與“鉆”
2022年8月16日下午,習(xí)近平總書記考察遼寧的第一站,就是參觀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并會見老戰(zhàn)士老同志、革命烈士親屬和紀念館工作人員代表?!耙v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代代相傳?!笨倳浀恼佌亣谕校w講解員牢記于心。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近5年來,社會教育部累計提供展館及遺址舊址免費講解1.1萬余場,每年接待參觀80萬—100萬人次,并一直保持零投訴紀錄。
“平時我們都是換班吃午飯,忙的時候干脆就吃不上飯?!鄙鐣逃恐魅瓮踔裥χf,“我們經(jīng)常放棄節(jié)假日、休息日,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攢’了200多個休息日,到退休也休不完?!?/p>
一位講解員告訴記者一個細節(jié):在館內(nèi)走一圈是700延長米,如果加上館外的雕塑和烈士陵園等,走一圈接近3公里。在參觀接待旺季,她一天要講解三四場,穿著高跟鞋步行10公里左右。對講解員特別是19位女講解員來說,講啞了嗓子、走腫了腿都是家常便飯。她們衣兜里經(jīng)常裝著創(chuàng)可貼,腳磨破了就悄悄貼上,即使疼痛鉆心,也要在參觀者面前保持良好的儀態(tài)。直到回到辦公室,才能流露出“真面目”,一個個疼得齜牙咧嘴……
王竹告訴記者,講解員上崗前,要用半年時間學(xué)習(xí)戰(zhàn)史、禮儀、發(fā)聲技巧乃至公文寫作等多門課程,還要將幾萬字的解說詞背得滾瓜爛熟。
習(xí)近平總書記參觀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后,社會教育部迅速整理了總書記駐足關(guān)注的33個紅色故事,并將原來2.6萬字的解說詞補充完善為4.1萬字?!拔覀儗ψ陨淼囊笫?,不光要做一名不被觀眾問倒的解說員,還要做一名紅色歷史的研究員。”
截至目前,社會教育部共有30余人次獲得國家、省、市級稱號,20余人次在國家、省、市講解、演講比賽中獲獎。有的講解員不僅在學(xué)術(shù)期刊發(fā)表論文,還受邀參加了全國學(xué)術(shù)研討會。
光與熱
“同學(xué)們,大家都知道,咱們錦州有一條大街叫‘云飛街’,那么,你們知道這條大街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嗎?它是用革命烈士馬云飛的名字命名的。”在“紅色講解員進校園”活動中,姚璐璐一次次聲情并茂地為同學(xué)們講述身邊的紅色歷史。每當她打起從馬云飛烈士的兒子葉靈序老人那里學(xué)來的手語,告訴同學(xué)們由于馬云飛在錦州攻堅戰(zhàn)前夕全力搜集敵軍情報,無暇顧及正在患病的兒子,以致葉靈序終身聾啞的故事時,現(xiàn)場的孩子們總會深受感動、潸然淚下。
紅色故事進校園、進軍營、進機關(guān)、進廠礦、進社區(qū),講解員們堅定地傳承著紅色基因。接受記者采訪的當天,對口援助新疆裕民縣的講解員張麗佳踏上萬里征程。這已是社會教育部第五次派講解員進疆,有力地幫助當?shù)卣桂^提高了工作水平。
2022年8月,講解員馬瑩經(jīng)過層層選拔,成為由中央宣傳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等單位、部門聯(lián)合主辦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的60名講解員之一。她告別3歲的女兒,來到北京接受封閉培訓(xùn)。在兩個月的準備時間里,每天高強度的培訓(xùn),更新了20多個版本的解說詞,都沒有難住馬瑩。每天晚上,她還主動查找資料,積極拓展展板背后的故事。此后,在歷時三個多月的展覽時間里,馬瑩為廣大參觀者奉獻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講解。2023年元旦,馬瑩圓滿完成任務(wù)回到家中,望眼欲穿等著媽媽回家的女兒抱著她大哭了一場。
贊與暖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眳⒂^者給講解員遞上礦泉水、幫著扇扇子……每一位講解員都可以講出許多類似的暖心瞬間。而對于她們的帶頭人王竹來說,最難忘的記憶是一籃子鴨蛋的故事。
2017年,朝陽凌源市一位叫馬萬生的老人前來尋求幫助。馬萬生說,他的父親馬洪志于1947年參軍,此后再無音信,直到1959年,家里收到革命烈士證明書,才知道父親犧牲了。又過了幾十年,馬萬生輾轉(zhuǎn)得知父親有個老戰(zhàn)友還活著,由此打聽到父親犧牲在一個叫什么“嘴子”的地方。用馬萬生的話說,要靠自己的力量找到父親犧牲地,實在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口”。
憑借多年研究戰(zhàn)史的扎實功底,王竹脫口而出:“是不是松樹嘴子?在朝陽市朝陽縣,現(xiàn)在叫士毅村!”
根據(jù)老人提供的零星信息,馬洪志烈士被確認犧牲在士毅村,困擾了馬萬生一家多年的謎團迎刃而解。接下來,王竹又多方溝通協(xié)調(diào),在紀念館烈士名錄墻上補刻了馬洪志烈士的名字。
2018年清明節(jié),馬萬生老人帶領(lǐng)全家人來到錦州,在烈士名錄墻下祭奠父親。他把一籃子鴨蛋塞給王竹,流著淚說:“孩子啊,你一定要收下,我們一家人想了父親70年、找了父親70年,是你幫我們完成了這個心愿呀!”
還有一次,四野152師后代白玉芳老人給王竹打來電話:“你可以給我寄一包東北的黑土嗎?有些四野戰(zhàn)士犧牲在廣西,他們再也回不去家鄉(xiāng)了,我想把黑土撒到他們墓前。”
王竹含著眼淚,在遼沈戰(zhàn)役烈士陵園的松樹下挖了一包土,細心地包好,自費寄到了南寧。
工作不分分內(nèi)分外,社會教育部全體員工用奉獻詮釋著忠誠。王竹動情地說:“那么多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把鮮血和生命都獻給了這片土地,能為他們做些事情,把他們的故事講給所有人聽,我們感到光榮,感到自豪!”
回味著講解員們的故事,記者告別錦州這座英雄城市,踏上歸程。天很藍,陽光很暖,蔚藍的渤海卷起潔白的浪花,每一滴水都那么澄澈、那么美麗……
編輯/牛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