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如今伴隨油松人工造林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及多種不利因素影響,導致油松病蟲害的發(fā)生類型和面積相較之前增加許多,不僅對油松的正常生長構成很大影響,而且還引發(fā)嚴重的經濟損失,危害油松林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所以必須要充分重視油松病蟲害防治工作。下文中結合工作實踐,對油松病蟲害的發(fā)生及防治技術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以期能為更好地治油松病蟲害,提供一些借鑒作用。
關鍵詞:油松;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防治技術
油松四季長青,樹枝挺拔優(yōu)美,適應性強,且全身是寶,應用非常廣泛,廣泛栽植于我國很多地區(qū)。然而隨著油松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病蟲害的發(fā)生卻日趨加重,嚴重影響到油松的正常生長,導致油松樹勢變差,對油松的觀賞性、經濟價值與生態(tài)價值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必須要掌握油松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并采取切實有效的防治技術,才能控制與減少病蟲害給油松帶來的危害。
1油松病害發(fā)生特點及防治技術
1.1松針銹病
1.1.1發(fā)生規(guī)律。這種病害不僅對油松危害較大,同時還會對樟子松、赤松、馬尾松、黑松、紅松等多種松樹品種造成危害。病原菌主要以冬孢子的形式在遭受危害的葉片上越冬。第二年春季4月份左右,成熟的銹孢子器會將繡孢子散發(fā)出來,借助風雨條件以及一枝黃花轉主寄主進行傳播,進入5、6月份再散發(fā)出夏孢子造成侵染,進入冬季就會形成冬孢子堆,產生冬孢子,病害發(fā)生較重的導致油松松針大量脫落。
1.1.2防治技術。一是加強農業(yè)防治。選擇優(yōu)質苗木進行栽植,遠離紫菀和一枝黃花,將病枝、落葉與雜草全部清除,并集中在一起燒毀。春季把底水澆足,優(yōu)化土壤,提高樹木自身抵抗病害的能力。二是運用化學方法進行防治。病害發(fā)生早期,選擇0.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進行噴施,間隔10天再噴施1次,持續(xù)應用3次即可。
1.2松樹枯梢病
1.2.1發(fā)生規(guī)律。該病對多種松科植物均會造成危害。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者菌絲體的形式,在危害的球果和針葉上越冬。油松秋季遭受病害侵染之后,第二年春季,嫩梢部位會有淡藍色的松脂流出,并逐漸變得枯萎,4月份左右在病害部位出現(xiàn)囊盤,形狀為橢圓形,進入6月份之后逐漸成熟,7~8月份子囊孢子在風力作用下造成傳播。
1.2.2防治技術。一是做好農業(yè)防治工作。對油松加強撫育,合理施入有機肥,對于發(fā)病株應當及時的將其伐除,并修剪病枝。二是合理應用化學方法進行防治。春季4月份以及夏季7月份分別噴灑1000倍液50%的多菌靈或者70%的甲基硫菌靈,間隔10天噴1次,持續(xù)應用3次即可。
1.3松材線蟲病
1.3.1發(fā)生規(guī)律。該病由于油松感染松材線蟲所導致的一種病害。該病不僅擴散速度快,而且造成的危害較為嚴重,極大的增加了防治難度,并會給松林帶來毀滅性的危害。松材線蟲病主要通過苗木生產、運輸和相關制品中松墨天牛這種媒介昆蟲造成傳播,發(fā)病初期為5-6月份,高峰期為7-8月份。感染松材線蟲病的油松松針會逐漸變黃,成為黃褐色或者紅褐色,并大量脫落,40天左右就會導致整株發(fā)生死亡。另外,在20~25℃的溫度條件和較為干旱的條件下,會加速病害的傳播與流行。
1.3.2防治技術。一是有效落實疫情監(jiān)測工作。春秋兩季針對油松林展開全面普查,了解松材線蟲病的發(fā)生情況。5~9月份在松林內懸掛松墨天牛誘捕器,設置黑光燈、誘木以及頻振式殺蟲燈進行誘捕監(jiān)測,觀察松墨天牛有無攜帶松材線蟲,提前發(fā)現(xiàn),早做處理。二是加強檢疫。針對疫區(qū)的松木和相關制品必須要認真全面的進行檢疫,同時采取相應的除害措施,禁止向外調運;針對入境的松材與有關制品認真全面的復合檢疫,當有疫情發(fā)現(xiàn)時,將這些身材與相關制品全面焚燒,也可運用溴甲烷進行帳幕熏蒸,時間為72小時。避免由于人為因素造成傳播。三是將病死木全部清除。針對剛出現(xiàn)的孤立一疫點運用皆伐措施進行處理,把病疫木統(tǒng)一采伐清理之后粉碎掉。也可運用熏蒸方法進行處理,把疫木內的松墨天牛被殺死,以免疫情出現(xiàn)蔓延。伐樁高度控制在5cm以下,并注射藥劑,設置防逸罩。四是把分區(qū)管理措施充分落到實處。結合疫情發(fā)生情況,對監(jiān)控區(qū)、防治區(qū)進行合理劃分,并將隔離帶設置在疫病發(fā)生區(qū)的外圍,重點進行防控,直至疫情被全面控制后解除。五是生物防治。把花絨寄甲這種松墨天牛的天敵釋放于林間,控制和減少周末天牛數(shù)量,避免疫病擴散蔓延。
2油松蟲害發(fā)生特點及防治技術
2.1松大蚜
2.1.1發(fā)生規(guī)律。松大蚜不僅對油酸危害較大,同時還危害白皮松、赤松、馬尾松等多種松科樹種。一年可發(fā)生10代以上,以卵的形式在松針上越冬。第二年春季3-4月份孵化出蠕蟲,4月中下旬出現(xiàn)無翅雌成蟲,有翅雌成蟲出現(xiàn)在5月份,并遷飛繁殖。4~10月份,一般20天就可發(fā)生1代,且世代重疊。以弱蟲或成蟲在油松嫩枝上群集吸食其汁液,尤其是夏秋兩季發(fā)生率更高。遭受危害的針葉頂端變紅變干,中間部位有黃紅斑出現(xiàn),并導致大量落針。進入10月份之后出現(xiàn)有翅的雄蟲,和雌蟲交尾產卵越冬。
2.1.2防治技術。一是加強農業(yè)防治。首選壯苗進行栽植,控制栽植密度,營建混交林。合理修剪,把病蟲枝條全部清除,控制與減少害蟲基數(shù),重視油松苗木撫育工作,提高樹體抗蟲能力。二是運用生物技術進行防治。如在林間釋放蚜小蜂、異色瓢蟲、蠋蝽等天敵,控制與減少松大蚜的數(shù)量。三是利用化學技術進行防治。早期噴施30000倍液50%啶蟲脒,或者2000倍液10%吡蟲啉,每7天噴施1次,持續(xù)應用3次即可。
2.2松毛蟲
2.2.1發(fā)生規(guī)律。每年發(fā)生1-2代,4-5齡蟲出現(xiàn)在每年的10~11月份,害蟲主要潛藏在油松根部周圍的雜草、落葉層、土壤裂縫中越冬。第二年3-4月份,氣溫上升到6℃左右時開始出現(xiàn),溫度達到10℃左右時開始取食,主要啃食油松的嫩芽和松針。6~7月份開始蛹化,幼蟲在油松樹冠下面的掉落物中逐漸成熟成繭和蛹。7月份出現(xiàn)成蟲,并陸續(xù)出現(xiàn)卵與幼蟲。羽化之后的成蟲會在夜間或者第二日夜間交尾產卵,并在松針上堆積蟲卵。成蟲具有一定的趨光性,會向周圍茂密森林進行遷移并產卵。卵期為10天左右,孵化之后的幼蟲會啃食卵殼增加自身營養(yǎng)。油松毛蟲1~2齡的幼蟲具有群聚的特點,并具有吐絲的特性,若蟲(3齡)會分散性的進行取食,給周圍針葉造成危害,導致針葉變得枯萎卷曲,并有枯葉針叢形成,這對于分析研究幼蟲秋季危害程度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2.2.2防治技術。結合油松毛蟲的生長特性與發(fā)生規(guī)律,需要采取綜合性的技術措施加強防治,控制與減少害蟲帶來的危害。一是落實好社保工作。結合油松毛蟲的發(fā)生情況,對害蟲展開預測預報非常重要。首先應當對越冬的幼蟲展開全面的調查,具體調查時間從11月開始直至到第2年2月,如果發(fā)現(xiàn)松林當中的松針出現(xiàn)部分受損,而周圍的林地受害不明顯時,更應當展開全面詳細的調查研究。具體調查過程中,應當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林地作為樣地,同時0.5 km2范圍之內樣地不應少于1塊,每個樣地再選擇20株作為調查對象,如發(fā)現(xiàn)5-6條蠕蟲,應變率達到50%時,需嚴格檢查2-3月份的過冬幼蟲,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進行防治。第二對蟲蛹進行檢查,結合蟲卵的密度、雄、雌蛹重以及羽化率,對成蟲繁殖進行預測,出苗率超過70%,雌蟲大于50%的比例、雌蛹重平均超過1g,提示害蟲種群會出現(xiàn)明顯上升,造成較大危害,必須要及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二是運用營林措施防治油松毛蟲。結合林地條件,加強營造混交林,保證林地生態(tài)穩(wěn)定性,合理保留伴生樹木與喬木,培育生物群落豐富的多層次林地。并加強林地植被保護,為各種天敵生存繁衍提供良好的條件。另外,還需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尋找到病蟲枝將其全面清理掉,秋季把枯枝落葉集中起來進行焚燒。蟲繭用人工手段將其摘除,并捕殺幼蟲,避免害蟲爆發(fā)流行,控制與減少害蟲帶來的危害。三是采用人工手段進行防治。人工防治最重要的工作要點,要求工作人員及時捕殺幼蟲,并在油松毛蟲成蟲羽化的關鍵時期,結合黑光燈進行捕殺。或者在樹體上捆綁塑料薄膜,避免越冬幼蟲上樹或者鉆入樹體縫隙,減少危害。四是采用化學方法進行防治。敵百蟲、達凈松、辛硫磷等很多藥劑,在防治油松毛蟲方面都有著很好的效果,具體防治時,應當抓住油松毛蟲越冬期進行防治,控制與減少成蟲與蛹的數(shù)量,避免害蟲造成更大危害。五是運用生物防治技術進行防治。保護與招引益鳥,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大約有100多種鳥類會取食油松毛蟲,如杜鵑這種鳥類,松毛蟲是其食譜構成的60%以上。所以應當對林區(qū)各種益鳥加強保護,同時結合林區(qū)具體實際,放置一些鳥巢箱,為鳥類提供較好的生存條件,招引益鳥,來控制與減少油松毛蟲帶來危害。而且可釋放赤眼蜂這種天敵來防治油松毛蟲,具體釋放時間應當選擇在油松毛蟲發(fā)生盛期,并在晴朗無風的天氣條件下釋放,這樣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防治效果。
2.3油松小蠹蟲
2.3.1發(fā)生規(guī)律。油松小蠹蟲為鞘翅目小蠹蟲科害蟲,其繁殖速度較快,主要威脅弱木和瀕死木,屬于次期害蟲。同時,害蟲活動比較隱蔽,很難被察覺。每年發(fā)生1代,成蟲主要在樹干以及母坑道蛀盲孔內越冬,第2年5月份左右進行揚飛并交尾產卵,7月下旬開始繁殖,并伴隨溫度的不斷增高,繁殖速度也會隨之升級,溫度降低繁殖速度也會隨之減慢,進入10月份之后呈休眠狀態(tài)。經調查,油松小蠹蟲多出現(xiàn)在立地條件相對較差、衛(wèi)生條件不良的衰弱林分內,主要在林木干基和主干處寄生,潛藏在老樹皮下部10-18mm處。另外,這種害蟲還會對半健康的油松和健康油松造成危害,由于樹木經砍伐以及削弱之后,生理機能比較脆弱,此時更利于油松小蠹蟲侵入危害。小蠹蟲喜光照,常年在油松向陽面的位置上寄生,并會對油松的樹皮造成危害。危害油松過程中還會在危害部位搭建其坑道系統(tǒng),另外還會危害油松的根系,導致油松無法正常輸送營養(yǎng)而發(fā)生死亡,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失。
2.3.2防治技術。一是加強物理防治。合理的完善營林措施。針對油松小蠹蟲危害較重的林地,應當選擇適當樹種進行種植,科學的制定造林計劃,一般選用較強抗逆性的品種為主,營建針闊混交林,并做好林木撫育工作以及封山造林等,增加林區(qū)生物物種多樣性,為各種天敵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存條件,通過天敵來控制和減少油松小蠹蟲的數(shù)量,減少其危害程度。同時,應當合理的進行采伐與間伐,定期對林地進行巡視,改善林地衛(wèi)生條件,及時清除掉林地當中的病木,并將遭受危害的樹木及時伐除掉,以控制和減少害蟲帶來的危害。二是加強化學防治,具體防治之前,應全面的調查了解林木的生長狀態(tài),針對林區(qū)遭受危害相對較輕的油松,可利用化學藥劑對油松的樹干和枝干進行噴灑,噴藥過程中從上到下逐次進行,所選的農藥主要為40%的氧化樂果和毒鋅等內吸劑,噴藥過程當中還需要合理的加入一些滲透劑,濃度保持在200倍液。噴灑藥液的時間應當選擇在上午10點之前,下午5點之后。倘若遇到降雨或者大風天氣,則應當停止噴藥,天氣轉好后再次噴灑。利用化學藥劑防治油松小蠹蟲必須要掌握好藥劑的濃度,以免對其他健康樹木造成不良影響,或者造成周圍環(huán)境的污染。另外,藥劑防治過程中,由于藥劑濃度較大,還應當重視防治劑量過大引發(fā)的火災隱患。樹干基部撒藥防治油松小蠹蟲效果也比較明顯,具體防治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充分結合油松樹干遭受侵害的情況,把樹干基部和周圍雜草全部清除,撒上可濕性的粉劑,淺翻樹盤來殺滅越冬的害蟲。如果林區(qū)受到的危害面積較大,還應當針對林區(qū)進行全面噴藥,無論是油松還是側板、白皮松等都需要全面的進行藥劑噴灑,所選的藥劑主要為菊酯類的農藥以及40%的氧化樂果,根據說明書的相關要求,全面的進行噴灑,以減少害蟲的入侵。最后還可運用餌木來誘殺油松小蠹蟲。防治過程中應當注意,對于先鋒種以及優(yōu)勢種揚飛害之前,可選用一些弱木當作誘木來誘殺小蠹蟲,誘木的設置數(shù)量每800m2設置柚木1-2根,當發(fā)現(xiàn)幼蟲出現(xiàn)在新的子坑道內,即每年的夏季,便可把誘木進行剝皮,并將其中的小蠹蟲全部殺滅。三是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法在防治小蠹蟲方面也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利用天敵進行防治,如鳥類和一些捕食性的昆蟲(寄生蜂、寄生蠅、線蟲、螨類)都是小蠹蟲的天敵。除這些自然天敵之外,還可通過人工方式來飼養(yǎng)天敵防治小蠹蟲,控制與減少小蠹蟲給油松帶來的危害。其次,可以運用信息素誘殺法來防治小蠹蟲,工作人員可以把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與化學引誘物質相結合,放置在誘捕小蠹蟲的器械內,來誘殺小蠹蟲,控制與減少小蠹蟲的繁殖速度和生長密度。另外還應當結合林區(qū)具體情況,對信息素類物質合理設置,對害蟲的生殖行為進行干擾,以控制與減少害蟲產卵能力,降低害蟲帶來的危害。
3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應當對油松病蟲害防治工作給予充分重視。不然一旦油松發(fā)生各類病蟲害問題,就會對其正常生長構成嚴重影響,繼而降低油松的觀賞性、經濟價值與生態(tài)價值。具體防治過程中需結合油松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將預測預報工作充分做好,并采取綜合性的技術方法進行全面防治,這樣才能使病蟲害帶來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確保油松的正常生長。
參考文獻:
[1]姜振,盧曉.油松病蟲害發(fā)生特點及防治技術解析[J].防護林科技,2021(4):76-77.
[2]宋學哲,王小娜.油松種實、枝梢害蟲的發(fā)生特點及防治對策[J].綠色科技,2020,4(4):117.
[3]楊新潔.關于苗圃針葉樹油松播種苗病蟲害預防技術探討[J].花卉,2021(6):266.
[4]牛延梅.探究陜北油松林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技術[J].現(xiàn)代園藝,2022(18):77-78.
[5]王永安.油松林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技術[J].甘肅農業(yè),2020(01):42-43.
[6]蘇步軍,徐素珍.新形勢下油松的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管理[J].現(xiàn)代園藝,2020(0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