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當厚厚的白雪覆蓋在茫茫的嫩科爾沁草甸上,當老北風晝夜呼嘯的時候,查干淖爾壯麗的冬捕就開始了。這時候,土地在顫動,馬兒在嘶叫,人們在吶喊。
那是冰天雪地的東北人心底一種抑制不住的熱情,在升騰……
研學點位:查干湖
研學坐標:吉林省松原市
研學點位簡介:查干湖蒙古語為“查干淖爾”,意為白色圣潔的湖,大部分位于西北部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nèi),西鄰乾安縣,北接大安市,處于嫩江與霍林河交匯的水網(wǎng)地區(qū),是霍林河尾閭的一個堰塞湖。一般最大湖水面307平方公里,湖岸線蜿蜒曲折,周長達104.5公里。蓄水高程130米時,其水面面積345平方公里,蓄水6億多立方米。查干湖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吉林省內(nèi)最大的天然湖泊。
查干湖資源多種多樣,得天獨厚,特別是漁業(yè)資源豐富。自遼金以來歷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漁獵”,舉行“頭魚宴”和“頭鵝宴”。元代至清初,這一帶江流泡沼星羅棋布,銀魚穿梭,水草肥美,雁鴨棲集。沿岸林木蓊郁,田野芳草葳蕤,風景如畫,是遼、金、元幾代帝王巡幸游樂的漁獵之地。2007年8月1日,查干湖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而以查干湖冬捕為標志的漁獵文化也成為其文化遺產(chǎn)之一。
在中國的北方,嫩科爾沁草原東部,有一個地方叫查干淖爾。冬季,人放眼望去,白堿土干涸在茫茫的原野上,裸露的土層被風雕刻成一道道的溝岔,冬天枯黃的草在寒風中抖動,越過蒼涼的土地,遠方是一片無垠的冰面……
大雪一入冬就落下,厚厚地覆蓋在冰原上。風又隨時把雪刮起來,如煙一般地彌漫在遠方。
在這樣寒冷的日子里,大多數(shù)東北人是不出屋的。他們守著火盆,坐在暖乎乎的火炕上,手捏著小酒壺,小口地抿著頭度老酒,等待著嚴冬過去,等待春暖花開,南雁歸來。
可是查干淖爾的男人卻完全例外。
在風雪彌漫的查干淖爾村落,在白雪沒膝的冰道上,在寒風刺骨的曠野里,奔走著一個個東北漢子,他們有的牽著馬,有的背著網(wǎng),有的拖著爬犁,有的扛著冰镩,呼喊著朝那茫茫的冰川走去……
他們?nèi)ジ墒裁矗?/p>
當?shù)厝苏f,是去打魚,又叫冬捕。
打魚一般不都是在夏天嗎?江河水輕輕地流動,捕魚人乘船而去,高高拋網(wǎng),迅速落下,將水中的魚兒網(wǎng)住。那么在這樣寒冷的天氣里,怎么能捕魚呢……
在飛雪和北風里,查干淖爾男人笑了。
這時他們往往會熱忱地邀上你,一塊兒去參與他們神奇的冬捕……
空曠荒冷,風卷著雪奏出寂寞的音樂……
嗷——嗷——
那是東北煙泡雪刮起的模式。
厚雪像大海的波浪,在荒野之上起伏。雪粒像猛烈的皮鞭抽打著人的身體。查干淖爾的漢子卻在冰上跳起“祭網(wǎng)”的舞步。他們嘴里歡快地喊著:“網(wǎng)啊,該醒醒啦!到你大顯身手的時日啦!走吧,我們一起出發(fā)。等捕撈到一車車又大又肥、又鮮又嫩的冬魚,我們再來祭祀你,網(wǎng)神……”
冰面上,網(wǎng)把頭已領(lǐng)著年輕的漁夫們用閃亮的冰镩在冰面上鑿開了一個個冰洞,上百米長的冬捕大網(wǎng)正緩緩地投入到厚厚冰層下的冷水中。那邊,絞網(wǎng)繩的馬輪在馬兒的轉(zhuǎn)圈兒奔跑中“吱吱”響著,五百米長的大網(wǎng)繩,緩緩地卷在馬輪軸上。
拖網(wǎng)的小伙子們不停地揮著扒桿,協(xié)助馬輪拖繩拽網(wǎng)。出水的冬網(wǎng),升騰著濛濛的水氣,煙一樣飛落到人們的衣服和帽子上,甚至捕魚人的眉毛和胡子上都立刻掛上了厚厚的白霜。
隨著絞網(wǎng)馬輪“吱吱”歌唱,夕陽在灰茫茫的原野盡頭落下,無數(shù)的肥魚蹦跳著躥出冰眼,在血紅的夕陽余暉中翻滾。這時忙壞了撈魚的漁夫。
健壯的查干淖爾操魚能手使用著大操羅網(wǎng)子,不停地將一條條大魚撈起,拋在冰凍的雪面上,偌大的冬捕現(xiàn)場轉(zhuǎn)眼間就堆起一座座魚“山”魚“垛”……
查干淖爾為蒙語,從前人們稱它為“海子”。宋遼時,人們稱之為“大水泊”或“大魚泊”。北宋曾公亮著《武經(jīng)總要》說:“大水泊是鴨雁生育之處,大水泊周三百里?!泵鞔?,這片大水泊被稱為“拜布爾察罕大泊”(也稱“白馬兒大泊”)。發(fā)源于大興安嶺得福特勒罕山北麓的霍林河末端的堰塞湖泊,它靠四季的雨雪、匯各處的水源而形成。
在東北,包括像查干淖爾這樣奇特的地方久久未被世人發(fā)現(xiàn),這和清朝采取的封禁政策有關(guān)。清朝入主中原后,把東北作為祖先發(fā)祥地而封禁起來,接著修起了“柳條邊墻”俗稱“柳條邊”,又有“新邊”、“老邊”之分。其中“老邊”是清王朝為了保護“祖宗發(fā)祥地”和為了感謝蒙古貴族協(xié)助清王朝推翻明朝有功而劃給他們的游牧地的界線。就是今天,長春西部一帶還有許多地名仍叫“靠邊吳”“靠邊王”,查干淖爾所在之地正是從前郭爾羅斯蒙古王公的游牧地,就是被稱作“蒙地”或“蒙荒”的地方。
被草甸和野花深深包圍著的查干淖爾,上百年間仿佛被人類遺忘了。它靜靜地躺在嫩科爾沁的懷抱里。這片遼闊的湖泊周邊長滿了植物,水中的昆蟲繁多,使魚有了足夠的天然食物。這兒的魚夏天食水中的蟲類;夏末秋初,查干淖爾西岸的季風把大量的湖邊草吹倒在水中,魚們便吃水中的草籽為生,這便使得這兒的魚擁有獨特的肉質(zhì),魚味鮮而不膩,散發(fā)出一種奇特的自然氣息。
查干淖爾簡直是一處適合魚類生存的神奇水域,這與其風向有關(guān)。
查干淖爾的風向是和它西北部的臺地有關(guān)。在如今乾安縣境內(nèi)的陳字井、黃字井、天字井等處,地勢明顯高出東岸。這兒秋季多刮西北季風,正好把成熟的草籽通過季風帶入湖心,又恰恰成了水中魚類的食物。而新廟和青山頭一帶地勢偏平,生長著荷花、菱角一類植物,這是魚兒喜歡吃的。夏秋時節(jié),諸多大魚喜歡在這一帶活動。魚兒有了良好的自然生存環(huán)境,這兒便成了它們的自由王國。查干淖爾的魚類曾經(jīng)有上百種之多,什么鯉魚、鯽魚、草根、鰱魚、麻鰱、鰲花魚、鱒魚、狗魚、胖頭、牛尾巴、魚感條、嘎牙子、白魚、串丁子等等,真可謂“三花五羅十八丁”樣樣俱全。由于草甸水道連通了嫩江,還有三五百斤以上的大鱘鰉呢!
食魚習俗在中國北方最早始于漢人。清朝時,從順治時期至乾隆時期的100多年間,中原人口劇增而土地卻無以可增,加之中原連年的自然災(zāi)害,數(shù)以百萬計的農(nóng)人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用他們的雙腿走出山海關(guān),到北方尋找土地。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朝廷再也無法控制百姓謀生的腳步,只好開始“丈荒”、“放荒”,稱之為“借地養(yǎng)民”。接著朝廷不得不頒發(fā)了《遼東招民開墾例》,諸多漢民從此走進了嫩科爾沁草原,在前郭爾羅斯的查干淖爾生活下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闖關(guān)東”……
當漢民鍬鎬和耕犁翻開黑油油的泥土同時,江河湖泊的水資源也得到了開發(fā),世人第一次用吃驚的目光注意到草原上閃閃發(fā)光的明珠——查干淖爾。
沉睡千年的查干淖爾醒來了。
查干淖爾最輝煌和壯麗的時刻當然是它的冬捕。大自然養(yǎng)育了一春一夏又一秋的魚兒,這時在冰下肥嫩而干凈。它們似乎靜靜地等待了幾個世紀,是它們該來到人間的時候了……
大自然默默地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生存規(guī)律。在地球北部,在那寒冷的嫩科爾沁,從深秋到初冬,一切江河都被嚴寒封凍了。
在北方,一到冬季,許多封凍的大江大河便成了爬犁道,如果漁民們在江上鑿冰捕魚,往往會使爬犁和大車不便通行,所以他們不在大車和爬犁行走的冰道上打冰眼,而是選擇在湖泊一類的水域上鑿冰捕魚,這樣查干淖爾就成了北方冬天最熱鬧的天然捕魚場。而且,冬天捕魚有嚴寒和冰雪“加持”而成的天然大冰箱使魚易于保存和交易,這使得查干淖爾冬捕成了北方嚴冬中一個最為神奇而輝煌的名詞。
冬捕與平時捕魚活動的不同,這是一項集體活動。冬捕不是一人一船去遠行,而是需要諸多人配合,并調(diào)動諸多行業(yè)一塊兒參加。為了冬捕,各行各業(yè)都開工作業(yè),木匠打爬犁,車匠造大車,皮匠做皮襖,鞋匠做鞋,編匠編漁具,麻繩匠打麻繩織網(wǎng),割葦?shù)娜艘裁χ庺~囤子,還有魚店的掌柜和老客,各個大車店和旅店,都因為查干淖爾而有了一種交融和聯(lián)系。甚至在冬捕的日子里,動物也得到了重視。馬要到冰上的捕魚場去拉馬輪;狗要看守網(wǎng)房;牛要拉魚、運魚。冬季的捕魚活動,使人和動物間親近了,使人和自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融合。
冬季,在風雪中,整個查干淖爾,一片忙碌。
一切文化和精神在查干淖爾冬捕的日子里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和傳承。查干淖爾冬捕是人類生存成果的一次重大的、全面的、輝煌的展示。人的品德,人的生存能力,人的精神面貌,人的心底的歡愉,都在這壯麗的活動中充分地釋放出來;這種從春夏就開始準備了的活動,使人憋足了勁兒,要把在冰層下養(yǎng)了一夏一秋的鮮美的魚兒捕撈上來,于是,查干淖爾冬捕有了自己獨立的民俗……
嚴冬,當厚厚的白雪覆蓋在茫茫的嫩科爾沁草甸上,當老北風晝夜呼嘯的時候,查干淖爾壯麗的冬捕就開始了。這時候,土地在顫動,馬兒在嘶叫,人們在吶喊。
那是冰天雪地的東北人心底一種抑制不住的熱情,在升騰……
他們戴上狗皮帽子,穿上老羊皮襖走向自然。那是一種回歸,是一種原色的生存味道,是一種古老文化的復(fù)活和復(fù)蘇。在地球上,再也沒有這種純原色的遠古人類生存形態(tài)的遺存能讓人去直接體驗和感受了。
走進查干淖爾,有一種走進遠古人類生存形態(tài)之感,仿佛來到了遠逝的樓蘭古地,又好似來到秘魯印地安人古老的生存部落,大自然在平凡地接納你,又在生動地擁抱你。
查干淖爾,這里有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也是人類最后一處被自然和人類完整保存下來的漁獵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