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園 趙卉 閆寶興
關鍵詞:重金屬;植物生態(tài)修復;公園綠地;土壤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志碼:B
前言
城市是人類生活和生存的地方,集中了大量的工業(yè)和建筑集群,而且是人口密度相對集中的地塊。城市存在的地方,對大自然的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的干擾和污染。城市土壤作為土壤的一部分,具備生態(tài)環(huán)境、經濟和人居的功能。城市公園土壤承擔著綠色植物生長的媒介,作為公園綠化植物養(yǎng)分和水分的提供者,是關系到城市人類生活的健康及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的關鍵因素。
目前,對土壤重金屬處理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重金屬固化、熱處理、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等多種方法。植物修復法是一種重金屬常用的方法,在不破壞公園綠地土壤結構和微生物系統(tǒng)的條件下,利用植物體和植物根系對土壤的重金屬進行吸附處理,定期的對吸附完的植物進行收割,對城市公園綠地重金屬污染土壤進行修復,減少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
研究針對城市公園綠地重金屬污染土壤,采用植物修復法對土壤中的重金屬吸附效果,對公園內綠地上的草本和木本植物進行調查采樣,選擇自然生長良好、覆蓋率較高的植物確定為優(yōu)勢植物。篩選出對重金屬極具富集能力的植物,為城市公園綠地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方法提供參考依據(jù)。
1實驗部分
1.1公園綠地土壤采集
研究在某市公園的種植綠地上開展,選擇公園內種植的小葉楊、榆樹、紫丁香、高羊茅、五節(jié)芒、小蓬草3種草本和3種木本植物進行調查。每種類別的植物選擇8棵對應的種植點進行取樣。此外,在公園綠化種植土壤懸著20個點,對不同的點進行取樣分析。采集的植物挖出完整的植物根系,用純水洗滌根系上的土壤,并自然晾干,放入到自封袋中。取的土壤過100目篩子,去除土壤里面的石子和其它固體雜質,備用。
1.2重金屬分析方法
植物樣品采集完后,把采集的樣品剪切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根據(jù)種植植物的類別,把相同作物的相同部分混合在一起,用自來水把各部分清洗干凈,再用純凈水洗滌5次,放在搪瓷托盤中自然晾干。放入烘箱中,設定溫度為110℃,烘干60 min殺青。繼續(xù)在85℃下烘干至恒重。通過100目的篩子后裝袋備用。重金屬土壤中的Cu、Zn、Cd、Pb、Mn、Ni、Cr、As和植物的樣品稱取0.2 g,放入消解管中,加入5mL的分析純硝酸和2 mL的氫氟酸,在溫度為180℃消解24h;再加入2 mL的高氯酸,在電爐上加熱到210℃消解4h,打開消解管的蓋子,在通風櫥中使酸霧散盡,加2mL的硝酸把殘渣溶解,轉移到50 mL的容量瓶中定容待測。為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需同時檢測標準物質和植物標準系列的基準物作為參考,控制檢測誤差在3%以內。所用的試劑皆為分析純試劑。檢測金屬Mn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儀,其余重金屬元素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ICP-MS)測定。
1.3數(shù)據(jù)分析
評估植物對土壤重金屬的富集和轉運能力,采用富集系數(shù)和轉運系統(tǒng)來評價。富集系數(shù)是指重金屬在植物體內的富集程度,轉運系數(shù)是指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重金屬含量的比值。根據(jù)這2個指標,可以對不同植物對土壤中重金屬的吸附能力和對土壤的修復能力。
2結果與討論
2.1城市公園綠地土壤重金屬含量
通過檢測發(fā)現(xiàn),與土壤背景值相比,Cr、Ni、Co、Zn、Pb、Cu、As、Fe、Mn重金屬元素在土壤中已經有了明顯的累積,對土壤已經有了明顯的污染。不同重金屬的累積強度排序為Pb>Cu> Co> Fe>Zn> Cr> Mn> Ni> As。砷的平均值接近于土壤的背景值,可以得出砷的累積不是人為因素所導致的。但是最大值還是大于背景值,說明公園內的部分位置砷有累積。Mn、Zn含量的最小值和土壤背景值較為接近,平均值為背景值的0.98和1.42倍,該兩種金屬存在少量的累積。Cu、Pb的含量最大和最小值差異較大,Cu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86.0mg/kg、27.1mg/kg,Pb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100.6 mg/kg、28.8 mg/kg,相差分別為7.5和6.5倍。說明Cu和Pb在綠地土壤中的富集程度較高,且各分布點的含量差異較大。Fe、Ni、Co的最小值比公園綠地的背景值大,證明這3種元素原本存在于土壤中,并不是后期人類活動或者工業(yè)生產產生的富集。不同的金屬元素受人類活動和工業(yè)生產所產生的影響差異較大。金屬Zn、Pb、Cu的變異系數(shù)較大,說明了這3種金屬在公園綠地土壤中污染程度差異較大。其余6種金屬變異系數(shù)較小,說明污染的相關程度和污染相似程度相對輕。
2.2綠地公園植物重金屬含量
如表1所示6種植物生態(tài)修復后,植物不同部分重金屬含量。小葉楊、榆樹的地上和地下部分Cr、Ni、Zn、Mn的差異較大。其余植物的重金屬含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差異較小。Mn元素除了小蓬草和小葉楊以外,在其它植物中差異不大。說明其它植物對于Mn元素的富集能力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吸附性能。
2.3公園綠地土壤重金屬含量相關性分析
對城市公園表層土壤中重金屬元素含量相關性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相關性分析可以判斷土壤中重金屬的來源是否一致。若兩者相關性顯著,說明兩者的來源相同,而且來源可能較多。從圖1可以得出,Pb和Cu、Zn的相關性極顯著,F(xiàn)e和Ni和Mn的相關性也極顯著,表明Pb、Cu、Zn和Fe、Ni、Mn的來源相似,而且通常來源于礦石和礦物鹽的存在。Mn、Fe和Pb、Zn、Cu相關性顯著,說明這些金屬有著相似的來源性和相似性。Cr、Co和As、Ni、Mn、Fe的相關性不顯著,說明這些金屬的來源和相似性無關,同時可以得出,城市公園綠地的土壤重金屬來源較為復雜,且來源不單一。
2.4植物修復土壤重金屬富集系數(shù)
不同植物對土壤重金屬的富集系數(shù)如圖2所示,相對于其它重金屬,3種草本植物和3種禾本植物對Cd具有較強的富集能力。小葉楊、榆樹、紫丁香、高羊茅、五節(jié)芒、小蓬草的富集系數(shù)為2.13、0.67、1.12、0.32、0.87、1.14。小葉楊、五節(jié)芒、小蓬草對金屬Cu的富集能力較強,分別為1.34、1.13、2.18。榆樹、五節(jié)芒、紫丁香對Ni有較強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數(shù)分別為3.87、2.23、1.46。紫丁香和高羊茅對Zn和Cd有較強的富集能力。五節(jié)芒相比其它植物,對Mn、Pb具有較強的富集能力。對于公園綠地重金屬的富集植物來說,榆樹和紫丁香的富集能力最強,其次是小葉楊和高羊茅。
2.5植物修復土壤重金屬轉運系數(shù)
如圖3所示公園綠地植物生態(tài)修復對重金屬的專業(yè)系數(shù)。轉運系數(shù)反應了重金屬在植物體內運輸遷移的能力。轉運系數(shù)越大,說明植物對重金屬的轉運能力越大,該植物適合此種金屬的修復富集。紫丁香對Cr、Ni、Cu、Zn的轉運能力較強,轉移系數(shù)分別為3.84、1.12、1.21、1.12。小葉楊對Cr、Zn、Mn的轉運能力很強,轉運系數(shù)分別為4.2、1.23、3.72。高羊茅對Ni、Cu、Mn的轉運能力也很強,轉運系數(shù)分別為3.24、3.12、3.94。轉運系數(shù)最大的植物是小葉楊和高羊茅,紫丁香和榆樹較大。
3結論
土壤中不同重金屬的累積強度排序為Pb> Cu>Co> Fe> Zn> Cr> Mn> Ni> As。砷的平均值接近于土壤的背景值,Mn、Zn含量的最小值和土壤背景值較為接近,Cu、Pb的含量最大和最小值差異較大。Pb、Cu、Zn和Fe、Ni、Mn的來源相似,而且通常來源于礦石和礦物鹽的存在。Mn、Fe和Pb、Zn、Cu相關性顯著,Cr、Co和As、Ni、Mn、Fe的相關性不顯著,說明這些金屬的來源和相似性無關,同時可以得出,城市公園綠地的土壤重金屬來源較為復雜,且來源不單一。不同的植物對土壤重金屬的富集能力各不相同,需要根據(jù)重金屬進行選擇。紫丁香對Cr、Ni、Cu、Zn的轉運能力較強,轉運系數(shù)最大的植物是小葉楊和高羊茅,紫丁香和榆樹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