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進步,我國對于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已進一步提高,樹木在環(huán)境保護過程中的重要性極強,側柏本身作為我國北方地區(qū)的生態(tài)保護優(yōu)質樹種之一,側柏育苗造林技術的運用已成為學界熱點話題。基于此,本文簡單分析側柏造林的意義,深入探討側柏容器育苗與側柏造林的技術要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容器;側柏;育苗造林
現(xiàn)階段的側柏造林工作已成為北方地區(qū)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一種重要方式,其對于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極強,為滿足這一造林要求,需要對容器側柏育苗技術進行合理化運用,通過對容器與種子的科學選擇提高其發(fā)芽率,借助催芽與育苗期管理,優(yōu)化其生長效果,最后通過科學的苗期管理提高其生長效果,為側柏造林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力保障。
1 側柏造林的意義
側柏本身屬于溫帶樹種,側柏樹木具有較強的防風固沙作用,因此其在我國的防護林中被廣泛運用,通過人工培育的方式進行造林,可以使其更為滿足這一階段的造林要求,從而達到防風固沙的目的。并且側柏因其本身特點也常作為我國的城市景觀綠化樹木,因此我國對于側柏的需求量也進一步提高,通過側柏的容器育苗,可以將側柏的產量進一步提高,之后借此來明確相關的造林要求,為我國的防風固沙等保護工作的開展與落實提供有力保障[1]。
2 容器側柏育苗技術
2.1種子與容器選擇
為確保側柏容器育苗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對側柏的種子進行科學選擇,經相關科研人員測試發(fā)現(xiàn),處于30年左右的側柏,其種子自身抵抗能力與生長發(fā)育效果均相對較好,因此需要挑選處于此年齡段且未受到明顯損害的種子種類進行種植,避免其上方出現(xiàn)裂縫的情況發(fā)生。之后需要將種子放置于相對干燥的環(huán)境下,達到曬干殺菌的目的,并且在球果出現(xiàn)干裂現(xiàn)象后,需要立刻進行翻動,保證其內部的種子可以快速脫落,借此去除其中存在的各類雜質,并保證種子可以在相對干燥與通風的環(huán)境中進行存儲,將種子的發(fā)芽率進一步提高。育苗過程中需要采用靠近造林地的附近區(qū)域進行育苗,并將其統(tǒng)一放置于交通相對方便且易于排灌的區(qū)域。可通過合理的整地工作將其生長的效果進行提高,首先可以在開始定植前的三十天左右進行第一次深翻,并且在翻地的過程中,清理周圍雜草、石頭等雜物,保證現(xiàn)場的清潔。之后通過第二次的細耕,將農家肥搬入到土壤之中,借此保證底肥的充足。之后通過亞硫酸溶液進行消毒,并在二到三次后進行苗床的整理,之后便可開始進行臨床操作。在進行操作的過程中,需要將苗床的寬度保持在90cm左右,相關育苗人員需要根據(jù)現(xiàn)場的育苗區(qū)域進行周圍土壤的精細耕作,按照土壤的肥力對苗床的寬度進行合理的調控,并且需要在不同的苗床間始終預留50cm左右的人行道,使種植人員可以正常通過。在側柏的容器育苗過程中,通常需要采用低床育苗,此種育苗方式對于干旱地區(qū)的育苗工作開展十分有效,可以在短期內達到高效育苗的目標,并且提高土壤內部的水分。作床工作基本完成后,需要將苗床周圍進行平整操作,并對道路部分徹底夯實,避免因道路部位牢固程度較差導致人員的通行受阻以及側柏樹苗長勢較弱等情況出現(xiàn)。在對育苗容器進行選擇的過程中,需要深入了解苗木的具體情況,之后據(jù)此選擇適宜其生長的容器,側柏育苗的過程中,通常會選擇5cm×10cm的容器袋育苗,此方法可以廣泛應用于育苗中,通過良好的透氣性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提高其延展性,從而降低其在發(fā)育過程中所受到的各類限制,將其生長效果進一步提高,確保根系部位的自由生長。在加入育苗基質的過程中,可以選擇砂質壤土作為基本營養(yǎng)供應土,并在土壤內部加入一定量的基肥,可以適當加入部分農家肥,以起到提高整體肥力效果的作用,采用均勻混合的方式進行調控,清理土壤內部所存在的雜物,并進行消毒灑水,提高土壤的濕潤程度,調配完成后需要將處理過的土壤裝入育苗袋中。將土壤裝至距袋口3cm左右,之后對育苗袋進行整齊擺放,使其可以相對緊密地位于苗床之上,保障覆土的效果,并且避免因育苗袋的間隙過大而導致整體的覆土效果較差的情況出現(xiàn),保證苗木的正常生長,為苗木的生長提供充分的營養(yǎng)保障[2]。
2.2催芽育苗期管理
為確保苗木的生長效果,需要進行合理的催芽操作,提高苗木種子發(fā)芽的概率,通過科學的種子處理與種子篩選,挑選出相對較小且有明顯破損的種子,保證播種種子的外表完整且大小較為均勻,為滿足高發(fā)芽率的基本要求,需要對種子進行人工催芽,在催芽的過程中,人工藥水浸泡方式已成為一種主流操作方式,此種催芽工作的開展有著相對較高的發(fā)芽率,并且側柏樹苗的長勢也相對整齊,對于側柏容器育苗工作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育苗的過程中需要采用點播的方式進行,通過對播種數(shù)量的調整,保證每穴播種3~5粒,并且在播種完成后覆蓋一層相對松散的土壤,借此來提高整體的覆蓋效果,覆蓋厚度為1cm左右,避免水分大量蒸發(fā)的情況出現(xiàn),為樹木幼苗的健康發(fā)育提供有力保障,通過對苗木生長需求的分析,將需要的肥力供給進行調整[3]。
2.3苗期管理
科學的苗期管理對于側柏育苗工作的順利進行影響極大,苗期管理的開展效果對于育苗工作的最終落實進度影響極大。因此需要對育苗流程進行判斷,在進行澆水的過程中,需要根據(jù)土壤的狀態(tài)調整澆水量與澆水時間。正常狀態(tài)下,在播種完成后便可進行澆水,此時澆水所得到的效果也相對較好,可以起到加快苗木生長的作用。土壤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澆水的情況,因此可以在半個月左右進行一次澆水,而后可以分別采用灌水或噴淋的方式進行澆水,為苗木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供應,并且避免苗木生長過程中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出現(xiàn),為苗木的生長發(fā)育提供有力保障,此外需要根據(jù)苗木在這一階段的生長發(fā)育要求,避免早晚澆水,并且在新生長期時根據(jù)天氣變化與土壤狀態(tài)調整澆水的頻率,為苗木的生長提供有力保障。在進行施肥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在育苗的營養(yǎng)土中加入足量的底肥,以此來提高苗木初期的生長效果,但隨著苗木的生長,土壤內部的肥力也會隨之下降。此時需要進行合理的取樣調查,分析土壤內部的肥力變化狀態(tài),通過適當?shù)氖┓蕘硖岣叻柿Φ墓?,施肥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在葉面噴灑磷酸二氫鉀等肥料來提高其生長的效果,為苗木的正常生長發(fā)育提供有力保障。若這一過程中田地中出現(xiàn)雜草,需要立刻進行清理,避免雜草導致苗木爭搶水分與養(yǎng)分的情況出現(xiàn),以免苗木受到損傷,并且在每次育苗期分別進行兩次左右的除草,并對各類除草劑的用量進行精準調控,為苗木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4]。
3 側柏造林技術要點
3.1選地整地
側柏造林技術的運用過程中,需要對造林時間進行合理的調控,我國北方地區(qū)在每年的六月份便會進入到雨季,雨季時的整體降水較為充沛,此時往往更適于整地,并且通過相對濕潤的土壤可以起到優(yōu)化造林效果和提高幼苗成活率的作用,北方地區(qū)在每年的秋冬季可以開始造林,而造林工作完成后的一周左右幼苗便會自主發(fā)育出新根,并且可以將其生長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合理的提高。側柏的造林地普遍位于丘陵與半丘陵等地區(qū),需要在海拔一千米以下的陽光充足區(qū)域進行整地造林,側柏在成熟后具有抗旱等優(yōu)良特點,但總體看來其在土層相對深厚的區(qū)域生長效果更佳,因此常常會在緩坡區(qū)域進行栽植,在栽植的過程中,需要根據(jù)實際的種植需要,采用相應的整地方式。目前普遍采用小穴的方式進行整地,溝的長和寬均約為40cm,深度約為30cm,對于相對較為平緩的山地,需要保證穴面向內傾斜15°左右,起到良好的保墑作用。對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或表面土層相對較薄的區(qū)域,可以采用魚鱗坑進行整地,坑的長和寬均約為50cm,深度約為40cm,使其沿等高線形成半月形,并且控制坑面的高度,若有必要需要在外緣區(qū)域筑起20cm左右的土墻,進行坑內客土回填,可以起到保障水分的作用,為側柏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供應[5]。
3.2調整密度
側柏類樹木的生長周期相對較長,生長相對緩慢,因此可以根據(jù)相關要求,適當?shù)靥岣咂浞N植的密度,將每行側柏樹木的株行距控制在2m,為其提供充足的生長環(huán)境,而對于部分種植環(huán)境相對較差的區(qū)域,可以適當縮小行距進行種植。部分側柏樹木會作為綠籬進行使用,此時的種植密度與普通的種植密度有所差異,此時保證其間距可以有效控制在40cm左右。而在進行移栽的過程中,需要在定植穴的內部加入一定的松軟土質,之后在幼苗放入后保持垂直狀態(tài)進行填土踩實,踩實操作需要分為兩次進行,第一次踩實可以在回填至二分之一時進行,保障容器袋處于垂直狀態(tài),而后覆蓋土壤并再次踩實。為避免樹木出現(xiàn)倒伏或雨水堆積的情況,需要將種植的深度進行合理的調控,保障樹木生長的有效性。容器育苗的側柏幼苗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因此其成活率相對較高,并且普遍長勢較為良好,因此在進行造林綠化建設的過程中,也具有較強的應用效果,因此需要在進行苗木移植的過程中,明確各項技術要點,側柏本身具有較強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因此除夏季外均可進行側柏造林,側柏移植工作開展前需要對樹苗進行處理。在起苗前需要進行漫灌,保障土壤濕透后才可進行起苗,起苗過程中要保護好容器袋,避免破壞容器袋而影響苗木成活。
3.3混交造林
在使用側柏造林的過程中,因側柏本身落葉量相對較少,因此無法僅依靠側柏樹木進行土壤性質的改良,而為滿足側柏的遮陰與生長要求,實現(xiàn)側柏的快速生長,可以采用混交造林的方式將側柏的生長環(huán)境進一步優(yōu)化,進而達到優(yōu)化側柏生長環(huán)境、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的目標,側柏本身對于惡劣環(huán)境的抵抗能力相對較差,而且自身的防護能力也相對薄弱,所以需要在造林的過程中與刺槐等闊葉樹木進行混交,在與刺槐等闊葉樹木進行混交種植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刺槐獨特的抗寒性與耐寒性來為側柏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造林工作完成后需要科學地進行撫育管理工作,造林一年后對造林地塊的死亡苗木進行補植,補植將提高整體的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在造林后的三年左右,需要每年進行兩到三次的松土與除草,并且根據(jù)生長環(huán)境進行擴穴操作,保證苗木的健康生長,明確松土的深度,避免苗的根系受到損傷。側柏類樹木本身在生長的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側枝,此時需要進行科學的修剪與撫育,此工作需要安排專業(yè)技術人員進行操作,在保障側柏快速生長的同時避免苗木的根系受到損傷,提高苗木的整體生長效果。在幼林郁閉后,需要及時進行間伐,將其郁閉度始終控制在0.7左右。經相關調研發(fā)現(xiàn),在每公頃土地中保留15年以下植株2500株或者20年左右的側柏2000株左右,均可達到較好的造林效果,從而提高其質量,優(yōu)化樹木的比例,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將防護工作作為其主要的種植要求。
3.4病蟲害防治
為保證側柏造林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對側柏造林過程中所存在的各類病害進行科學的防治,毛蟲類害蟲會對側柏的葉片造成損害,并且每年會產生兩代,分別在三月與六月,側柏毛蟲生成后,會在短期內對側柏的生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相關林業(yè)工作人員需要分別從以下方面開展側柏毛蟲的防治工作:首先需強化森林管理工作,在越冬時通過環(huán)剝樹皮的方式進行集中放置,而毛蟲生長的幼年階段則可以通過人工捕捉的方式進行防治。在適宜的場地使用黑光燈進行誘殺也成為防治過程中主要采用的一種物理防治措施,為滿足我國的環(huán)境保護要求,采用生物進行天敵防治也成為一種主流的病害預防措施。金針瘤蚜本身作為毛蟲的天敵而存在,因此可以采取此類生態(tài)防治的措施進行造林工作的強化。目前的防治工作開展過程中,對于病害較為嚴重的區(qū)域,化學防治也已始終作為一種主流的防治方案,在開展化學防治工作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分析毛蟲的病理特性,對殺蟲藥劑的濃度與用量進行精準控制,避免因使用過多而造成嚴重環(huán)境污染的情況出現(xiàn)。大蚜蟲本身在我國的北方地區(qū)分布較廣,其會對苗木的生長造成嚴重影響,并且會引發(fā)煤污病,若病害發(fā)生情況過于嚴重,側柏樹木會出現(xiàn)枯死現(xiàn)象,因此可以采用七星瓢蟲進行天敵防治,將治理效果進行強化。雙條杉天牛在我國北方地區(qū)的側柏育苗過程中極為常見,此類害蟲會啃食樹木的樹皮,并對樹干的構造造成破壞,影響各類營養(yǎng)物質的運輸,導致樹木缺少水分,從而出現(xiàn)枯死等現(xiàn)象。并且本蟲害具有較強的傳播性,若發(fā)現(xiàn)相對較晚,則會導致大量側柏出現(xiàn)枯死等現(xiàn)象,而雙條杉天牛的病害一旦被發(fā)現(xiàn),需要立刻清理已感染樹木,并檢查周圍樹木是否存在感染現(xiàn)象,并且及時引入腫腿蜂進行防治,若存在擴散現(xiàn)象,則可以通過殺蟲劑進行合理的預防,通過對各類蟲害的科學預防,為側柏育苗與造林技術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現(xiàn)階段我國對于側柏造林工作的關注程度已進一步提高,為確保側柏造林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對側柏造林技術的運用進行合理調整??茖W地進行種植地區(qū)的選擇,對種植的密度進行合理的調控,采用混交造林的方式提高整地的效果,為最終側柏造林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尹中偉.太行山林區(qū)石質山地側柏造林技術[J].山西林業(yè),2023(01):36-37.
[2]嚴偉紅.磁縣石質山區(qū)側柏大苗造林技術要點[J].河北林業(yè),2022(03):34.
[3]張立根.隰縣地區(qū)荒山造林中側柏種植技術的應用[J].天津科技,2022,49(01):55-57.
[4]李敦平.側柏栽培造林技術在天水地區(qū)荒山造林工程中的應用[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1,24(09):77-78.
[5]張霞光,梁建軍,孫小寶.隴東地區(qū)半干旱宜林地側柏營養(yǎng)杯抗旱造林技術[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2021(08):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