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人也愛說諺語,像“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狼子野心”之類,至今在用。
還有不少諺語,大概出于經濟節(jié)省或者比較俗爛的原因,人們在引用時往往并不說全,猶今人網絡玩梗,說一句“茍富貴”,下句便無需再提。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或典籍失傳,古代的不少這類話失去了原貌,需參照不同的書才能加以解讀。
比如《韓非子·說林上》,隰子說“古者有諺曰:知淵中之魚者不祥”,就是一句當時愛說的諺語,《列子·說符》中有全句,“周諺有言: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察見淵魚如何不祥,是需要費點力氣解釋的事,不過它多少有點像是為了服務后半句而造的諧音梗。
《左傳》里尚有不少至今令人費解的諺語,爭訟猶多者,如《哀公二十年》里“王曰:‘溺人必笑,吾將有問也”。快淹死的人為何發(fā)笑?實在不好理解。杜預注:“以自喻所問不急,猶溺人不知所為而反笑?!毙液谩秴问洗呵铩ご髽贰防镉懈木渥樱骸澳缯叻遣恍σ?,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亂世之樂,有似于此?!钡笫酪矝]能解釋得更好,高誘注“雖笑不歡”。近代學者高亨就發(fā)問:“溺字不可通。人溺于水,又何能笑哉?”然后卻說這“溺”同“惄”,饑餓的意思,“饑者亦有時而笑”,似亦不通。
然而考《呂氏春秋》此句,溺者與罪人、狂者并置,應為貶語。比較古典,實為《詩經》所說的“其何能淑,載胥及溺”之“溺”,孟子對此句有很好的解釋:“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对姟吩疲骸浜文苁纾d胥及溺。此之謂也?!彼浴秴问洗呵铩愤@句“溺人非不笑也”即指快要大禍臨頭的人也不是終日憂懼的,非特指快要淹死之人。至于《左傳》那句,是岔開話題,杜注“自喻所問不急”,大概是對的。
(摘編自《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