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之源 一河承載的文明
“老板,上一壺茶!”在明清時期,走進濟寧大大小小的茶館,都有可能聽見這樣的聲音。當時的濟寧愛喝茶者眾,茶館自然也是一應俱全。濟寧的茶館里,能夠感受到各地文化積淀和生活情調的雜糅融合。在這里,可以窺見京杭大運河所帶來的南北文化交融的一隅。大運河讓濟寧成為魯西南最大的茶葉集散地,濟寧人愛飲茶,正是濟寧運河文化的縮影。
“東魯之大郡,水陸之要沖”,濟寧作為“運河之都”,歷史上曾設有“河道總督衙門”,在清代,除了它以外,就沒有第二個不在京城的正二品署衙。林則徐正是其中一任河道總督。鼓手營街、臨清衛(wèi)街、東察院街……這些地名都與當年的運河衙門有關??梢娫跐鷮?,運河文化的影響如此之深,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城名勝 今昔交融的魅力
濟寧與運河的關系,源遠流長。早在隋唐時期,濟寧的運河便初具雛形。到了元代,官府正式開鑿濟州河,這對南北大運河的貫通作出了極大貢獻。明清時期,大運河濟寧段的地位達到鼎盛,濟寧也成為京杭大運河中段的商貿中心和政治樞紐。直到近代,由于海運的興盛和鐵路的發(fā)展,大運河濟寧段才逐漸沉寂。
“苕峣高閣俯城闉,名字猶傳太白真”,清代乾隆皇帝的一首《登太白樓》,為太白樓豐厚的歷史沉淀更添光彩。太白樓是詩仙李白對濟寧歷史文化影響的重要體現。李白于濟寧縱情山水時,對賀蘭氏酒樓情有獨鐘,常在此處醉酒賦詩,后沈光敬出于對李白的仰慕,為該樓題匾“太白酒樓”。再后來,太白酒樓再建,去“酒”字,從此稱“太白樓”,成為千古名樓。在太白樓臨風遠望,憶起當年李白與濟寧的種種淵源,不禁思潮起伏,令人感懷。
千百年來,大運河為濟寧留下了眾多文化遺產。南旺分水樞紐是確保京杭大運河暢通的咽喉要道,號稱大運河的心臟。這條“水脊”是整條運河的至高點,由明代工部尚書宋禮采納水利專家白英的治理方案,耗費整整八年時間才完成,是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一座豐碑。利用南旺分水口控制汶河水的分水比例,再設置水閘進行蓄水、放水,南旺分水樞紐由此保證了運河的南北暢通,聯結了明代京師和江南地區(qū)的大量糧食和物資,也推動了濟寧地區(qū)的經濟建設和文化發(fā)展。
為紀念宋禮和白英的豐功偉績,南旺建起了分水龍王廟,并隨著其后不斷增建,逐漸成為一組占地面積約56100平方米蔚為壯觀的建筑群。除祭祀二人的宋公祠和白公祠外,還有觀音閣、螞蚱廟、禹王殿等十余處院落,體現了運河沿岸人民的信仰和生活。即使今天分水龍王廟只剩下殘破的遺跡,也能從中看出當年建筑群的恢宏氣勢,歲月的流逝從來不會使過往的文明記憶消弭于無形。
河畔風光 詩情畫意的寫照
亭閣臺榭、閬苑瓊樓,小橋流水悠悠流淌,淌過藎園內的滿樹似雪繁花。在濟寧的38處著名園林中,有“塵世蓬瀛”之譽的藎園獨占鰲頭。藎園的造園藝術融匯南北之特色,別具一格,是濟寧盛行一時的園林文化的寫照?!埃鷮帲┧靥柗比A,人物風雅,園亭池館之勝甲于諸州”,號稱“江北小蘇州”的濟寧融入了江南精妙秀麗的園林風格,與其他北方城市的建筑特征相去甚遠。這是大運河帶來的文化與技藝。
濟寧的普通建筑也展現出了這樣的特征。竹竿巷因其是山東最大的竹器市場而聞名,它擁有運河沿線城鎮(zhèn)的傳統風格—建筑兼具居留、生產、貿易等功能,而不單純是一條繁華的商業(yè)街。直到今天,竹竿巷仍是游玩濟寧的必去之地。近年來,濟寧已將竹竿巷打造為特色文化街區(qū),既保留了其獨特的歷史韻味,也兼容了現代城市的新鮮活力。
河城互動 共創(chuàng)美好的未來
大運河濟寧段與中國大運河一道,于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濟寧始終堅持保護和傳承運河文化,不僅搶救性修繕了分水龍王廟等古建筑群,還投資修建了相關博物館,精神文化保護與物質文化保護攜手共進。濟寧依托“運河之都”歷史文化資源,創(chuàng)作了眾多文藝精品,如大型現代戲《微山湖》、大型運河民俗風情劇《我家就在岸上住》,并注重多方面利用運河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持續(xù)推進運河生態(tài)保護與建設、發(fā)展運河航運經濟,將運河文化升級為文化精神和寶貴資產,以推動城市建設。
千年古城煥發(fā)出全新生機,這座與大運河相依相伴的城市,如今也將同歷史悠久的大運河攜手同行,共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