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jīng)近千年的積淀,大運河在山東德州、聊城、泰安、濟寧和棗莊5市留下微山利建閘、南旺分水龍王廟遺址、汶上運河磚砌河堤、汶上邢通斗門、戴村壩、陽谷古閘群、臨清運河鈔關等歷史文化遺址和山東快書、山東梆子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使運河山東段沿線城市呈現(xiàn)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中國古代,德州素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這里不僅是南北交通和交流的要地,還完整保存了中國境內(nèi)唯一一座有后裔守墓的外國國王的陵墓—蘇祿國東王墓。
史載,古蘇祿國位于菲律賓的蘇祿群島上,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剌卜,率領三百四十多人的友好使團,不遠萬里前來中國訪問,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在沿京杭大運河南下歸國途中行至山東德州時,東王不幸染疾病逝,永樂皇帝以王之禮將其厚葬德州,并親撰碑文,樹碑墓道,以垂永久。東王長子都馬含率眾回國繼承王位,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留居德州守墓。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東王后裔以溫、安二姓入籍中國,從此成為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生息繁衍、代代相傳,至今已傳至第二十二代。
歷經(jīng)600余年滄桑巨變,見證中菲友好歷史的蘇祿國東王墓不僅早已與悠悠運河“筋骨相連、血肉相融”,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利用海上絲綢之路與京杭運河對外進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遺跡之一。
坐落于衛(wèi)運河東岸的臨清舍利塔,是山東省內(nèi)唯一一座明代寶塔,已有400多年歷史。據(jù)《臨清州志》記載,此塔建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塔內(nèi)設有旋轉(zhuǎn)青石階梯,可直登頂層眺望四面風光。臨清舍利塔與明清運河相伴而生,見證了明清時期臨清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盡管當年的繁華早已經(jīng)遠去,但臨清舍利塔仍然固守著這片土地。
九級八面的臨清舍利塔建筑巍峨,古樸壯觀。
今天,臨清舍利塔與北京通州燃燈佛舍利塔、浙江杭州六和塔、江蘇揚州文峰塔并稱中國大運河沿岸四大名塔,它們不僅共同見證了明清時期運河區(qū)域的繁榮,還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
位于臨清馬市街104號的運河鈔關,是中國大運河沿岸僅存的一處運河鈔關。史載,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朝廷設鈔關(督理漕運稅收的直屬機構(gòu))征稅。當時,大運河上共設了七處鈔關,從南往北依次為杭州、滸墅、揚州、淮安、臨清、河西務、崇文門。這七處鈔關與設在長江上的九江鈔關合稱為運河八大鈔關。明宣德十年(1435年),朝廷將臨清運河鈔關升為戶部榷稅分司。這時的臨清運河鈔關,占地達四萬多平方米,內(nèi)有廳堂、倉庫、巡欄舍等,建筑規(guī)模龐大。到明萬歷年間,臨清運河鈔關已位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
作為目前中國古代運河稅收機關的唯一典型遺存,臨清鈔關每一處碑刻、每一塊磚石都鐫刻著歷史的年輪。它不僅是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研究中國明清兩代經(jīng)濟生活、運河城市的形成與發(fā)展及中國稅務發(fā)展的寶貴實證資料。
大運河之所以能成為舉世矚目的宏偉工程,其精巧的功能設計當居首功。無論是郭守敬白浮取水,還是尋覓南旺“運河之脊”,恰是因其工程之美以及工程之堅,才有了“至今千里賴通波”。
大運河山東段閘群密集,工程技術巧妙復雜,凝聚了中國古代水利科技的最高成就,位于泰安的戴村壩即是優(yōu)秀代表之一。史載,元代在濟寧設置分水口,但濟寧城并非運河最高點,在此分水會導致濟寧至南旺一段產(chǎn)生“水往高處走”的情況,使得這一河段滯澀難航。明代改變了元代在濟寧分水的情況,選擇在戴村大汶河筑壩。這里較濟寧地勢更高,只有在此筑堤蓄水,將水灌注至“運河水脊”南旺,方可實現(xiàn)全段通航。筑成的戴村壩三段壩體分級漫水,始終保證合適的水量進入運河,因此戴村壩也被稱為“運河之心”。
如今,大壩旁邊建起了博物館,建筑風格簡潔明快,現(xiàn)代感十足,展館內(nèi)豐富的展品、珍貴的遺物和生動的模型展示了戴村壩的建壩過程、歷史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