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彭帥
時事觀察
近來,高校圖書館紙質(zhì)書籍借閱量下滑的話題,持續(xù)引發(fā)關注。據(jù)《半月談》報道,不少高校圖書館借閱量近年來逐年下滑,有的甚至不足幾年前的1/3。這引起相關方面的關注:這屆大學生不愛看書了嗎?
從數(shù)字上看,這個下降趨勢相當明顯。浙江某高校圖書館館長介紹,10年前生均年借閱有7冊,現(xiàn)在不到3冊。東北某高校圖書館借閱量,2019年為24萬多冊,2022年僅為8萬冊。而在早些時候,青島大學發(fā)布的一則通報顯示,學校圖書館的圖書借閱量由十多年前的每年約60萬冊,降到了每年約六七萬冊。
多維解讀
1.不必因數(shù)據(jù)而擔心。圖書館受冷落,大學生似乎不愛看書了。但是,這一現(xiàn)象其實是可以加限定詞的:大學生只是不愛借紙質(zhì)書了。如果把電子閱讀算在內(nèi),數(shù)據(jù)或許也沒有那么悲觀。大學生群體中,電子書的人均閱讀量正逐步超過紙質(zhì)書的人均閱讀量??梢?,數(shù)字化閱讀已經(jīng)漸漸成為主流,大學生沒有排除在這一變革進程之外,高校圖書館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大學生們或許真的不再像過去一樣頻繁地踏入圖書館,但他們內(nèi)心對知識的渴望并未改變。無論是紙質(zhì)書還是電子書,都只是實現(xiàn)知識傳遞的工具,而學習始終是為了成長與進步。
2.大學圖書館應該做得更多,把學生重新吸引回圖書館。在數(shù)字化閱讀無所不在的情況下,大學圖書館也不能再坐等學生上門了。如何主動求變,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功能和定位,在數(shù)字閱讀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高校圖書館應當認真籌劃,更好地整合紙質(zhì)書與數(shù)字化閱讀的優(yōu)勢,為學生們打造更豐富多樣的閱讀體驗。只有不斷強化服務能力,讓自身成為功能齊全的文化載體,高校圖書館才能在和各類新式閱讀的競爭中重新“搶回”大學生。
時評優(yōu)選
大學生不愿意去圖書館借書了嗎?
張永群
近日,高校圖書館借閱量下降的現(xiàn)象再次受到輿論關注。坦白講,高校圖書館借閱量的下降已經(jīng)不算“新聞”了,它是近年來在電子書、聽書等新閱讀模式的沖擊下,諸多圖書館乃至城市書店所普遍面臨的問題。又因為高校圖書館身處大學校園,故而更受關注,也引發(fā)了大家對“大學生不讀書”的擔憂和思考。
那么,當這個問題再次擺在眼前,我們應該擔憂嗎?如果連大學生都不去圖書館借書看了,當他們走向社會后會變得更加忙碌,讀書的時間會不會變得更少?
有一個普遍的觀點是,“借閱量”并不能和“不讀書”畫等號。也就是說,大學生們的閱讀時間并不少,只是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變得多元。他們不再依賴圖書館里的館藏書籍,而是通過自行購買書籍,通過電子書、網(wǎng)頁、音頻、視頻等方式完成閱讀。更何況,通常情況下,圖書館里的書籍更新并不及時,不能完全滿足大家的閱讀需求。
盡管如此,仍有一點值得思考,那就是即便閱讀時長不減,閱讀質(zhì)量是否可以保障?
身處信息化時代,我們常常有這樣感受:看似讀了很多,但能沉淀下來的卻寥寥。諸多碎片化的段落,滿足了我們對信息的需求,卻也讓我們漸漸難以真正靜下心來,去看一些名著名作,甚至很多人難以從頭到尾地讀完一本書。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我們在讀書上,也不知不覺追求起短期的“性價比”?!拔宸昼娐犕暌槐緯薄叭昼妿阕x懂這本書”之類,固然可以幫我們快速獲取書中“干貨”,但不能取代閱讀本身。有些時候,讀書恰恰需要慢功夫。如果能啃完一本大部頭,雖然花費的時間會更長,但也會有更深刻、更長久的收獲。
而圖書館作為一處“精神殿堂”和“文化地標”,它是厚重的,它恰恰可以帶我們扭轉(zhuǎn)一些讀書中的問題。就像同學們更愿意去圖書館自習,因為那里有一種天然的氛圍,讓我們不自覺地靜下來、專注起來,讓我們可以沉浸式地投入到讀書學習中去。圖書館的藏書一般較為豐富且經(jīng)過篩選,能幫助同學們調(diào)整閱讀結(jié)構,引導大家嘗試深閱讀、嚴肅閱讀。
也正因此,高校圖書館的借閱量下降,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圖書館不能因為多元化閱讀的沖擊,就默認接受了借閱量減少的現(xiàn)實。身處校園,高校圖書館可以做的還有很多,比如,可以更“聽勸”一些,傾聽同學們的需求,繼而有針對性地做出改變;再如,與各院系、學生會、團委共同策劃活動,增強同學們與圖書館的聯(lián)結(jié);或是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拓展自身服務功能;等等。
畢竟,讓大學生更多地走進圖書館,讓圖書館不再只是自習室,讓書籍流動起來,讓閱讀流行起來,也是高校圖書館的重要職責。
(摘編自2024年01月13日“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賬號,有刪改)
小評
文章開頭明確指出了要討論的問題,接著通過問答的形式進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這種清晰明確的論述結(jié)構有助于讀者理解文章的思路。同時,文章明確指出了讀者對于大學生不愿去圖書館借書的擔憂和思考,提出了圖書館應該采取的改進措施,這種呼應讀者關切和提出解決方案的方式能夠增強文章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言為心聲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歷史上,燕惠王聽信了田單的謠言,用騎劫取代了樂毅,導致樂毅奔趙,燕軍最終大敗。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下冊“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這一單元也提到,“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身處多種傳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時代,我們該如何面對海量信息,該如何正確篩選并利用信息呢?
請結(jié)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立意
1.發(fā)力“破繭”,抗拒“信息繭房”;
2.善辨信息,合理篩選;
3.別讓海量信息拖垮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