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晶
一個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生涯要接觸很多人,多到通訊錄幾乎每天都有更新。
這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人生。人與人的境遇無法復制,人與人的故事各不相同。遇到越多的人,就會遇到越多的故事,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會給人無限的思考與啟迪,沉浸于此,便覺得記者這個職業(yè)越發(fā)地與我投緣。
1
接到采訪任務,采訪對象是一名特級飛行員,他曾四次入閩輪戰(zhàn)保衛(wèi)祖國、完成多次重大演習和科研試飛。采訪中,讓我驚訝的不只是他的經(jīng)歷,他那嚴謹?shù)恼Z言、流暢的講述、動情的表達以及堅定的政治立場,也可堪稱“特級”了。之后,我把寫好的稿子發(fā)給他核實,他一字一句地更正,特別是關于專業(yè)術語的描述,慎之又慎,完全不用擔心發(fā)出去的稿子會有什么紕漏。
這種特別“會聊”的被采訪者會讓我心中生出莫名的歡喜,他們不但表達能力好、邏輯思維強,而且廢話不多,他說的正是你想問的,你只需要把錄音筆打開,像與老友聊天一樣,聽他的故事,聽他的感慨,有時聊到笑容滿面,有時聊到潸然淚下,情感聊出來了,稿子也就成了一大半。回去打開錄音稍加整理,一篇好的人物通訊“渾然天成”。
事實上,這樣的采訪對象少之又少,畢竟沒有“被采訪”這個專業(yè),他們來自各行各業(yè),學歷有高有低,有的性格粗枝大葉,有的性格內(nèi)向靦腆,能夠面對鏡頭手不抖、話不顫,就很優(yōu)秀了。
2
老張家住農(nóng)村,條件拮據(jù),因為多年對身患重病的妻子不離不棄,成為宣傳的典型。采訪老張之前我下了一番功夫,列提綱、查資料,生怕在采訪時溝通不順暢耽誤時間。見到老張是在他破舊的老屋,他一身簡樸的著裝、一臉純粹的笑容,儼然一位慈祥老父親的形象?!拔揖褪且粋€老農(nóng)民,不會說什么!”老張靦腆地笑了笑?!澳驼f說,這些年是怎么照顧老伴兒的,是什么讓您無怨無悔地堅持?”我的語氣盡量自然,讓他能夠放松,但老張還是有些拘束。索性我放下相機,收起筆記本,貼著他家的炕沿,盤起一條腿,側身坐在老張對面,像來串門兒的鄰居一樣跟老張聊了起來。
“看到她被病折磨得受罪,我心疼,不能不管她……”沒說幾句話,老張就落淚了,他攥住老伴兒的手,直到采訪結束都沒有松開。他不像我采訪的那位特級飛行員說起話來滔滔不絕、有條有理,自始至終,老張沒有幾句完整的話,但每說一句,都是眼淚汪汪的。
那次采訪沒有錄音,筆記本上只記了不到十句話。但老張零散的話語和哽咽的聲音,像過電影一般印在我心里,一篇近三千字的稿子我是含著眼淚寫完的。
“會說”與“不會說”,或許也沒那么重要。
其實,好故事不都是“說”出來的,觸動人心的不只是在語言里。
3
有人打來電話提供新聞線索,說一農(nóng)戶種植油用牡丹,是一種集觀賞、食用及藥用價值為一身的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qū),在當?shù)胤N植是首家。我自認為這是個有亮點的新聞,接到電話的第二天便拿著相機前往。跟隨工作人員來到油用牡丹種植基地,我傻了眼:“牡丹呢?”工作人員指著田里稀稀拉拉的秧苗笑著說:“這就是!”我有些詫異,雖然還沒到牡丹花開的季節(jié),但至少也應是枝繁葉茂吧。也怪我沒有問清楚。我俯下身,小心翼翼端詳這些幼苗,擔心稿子剛發(fā)出來它們就“夭折”了,那豈不成了假新聞?!艾F(xiàn)在是幼苗期,過幾個月就能開花了!”農(nóng)戶胸有成竹,也算給我吃了顆“定心丸”。
拍攝、采訪、寫稿……一氣呵成,稿子很快見報。
沒過多久,又得到一個新聞線索,當?shù)剞r(nóng)民種植枸杞,看到枸杞果實滿枝,我欣喜不已。那里與種植油用牡丹的地方只一堤之隔,采訪空隙我問了問牡丹的情況,希望等到花開時再過來拍攝,把“國色天香”的美景分享給讀者?!按蟾攀悄档ぁ敛环?,加上沒有種植管理經(jīng)驗……”話沒說完,我就懂了。當時,對于這樣的新聞線索,我心里多少有些抱怨。
后來聽說,枸杞種植也只收獲了一季。
4
那段時間我跑基層特別多,總是采訪一些特色種植,說來也巧,每次宣傳報道后便沒有了“下文”,我甚至覺得自己的筆有些“晦氣”,以至于送自己一個“一寫沒”的綽號。常常我拿起相機準備去采訪,同事就會叮囑“筆下留情”,緊接著是一陣笑聲,那笑聲悠悠地在記憶里回響了很久。
再去那幾個被我“一寫沒”的地方是幾年以后。百畝葡萄種植基地果實累累,南方甘蔗試種成功,采摘園、休閑農(nóng)場游人如織……這里“脫胎換骨”的變化讓我驚嘆不已。一問才知道,正是因為有了當年那些勇于探索的“開荒人”,才有了當?shù)匦滦娃r(nóng)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此時回想起那片“夭折”的牡丹,也沒那么尷尬。能夠敢于打破傳統(tǒng)種植觀念,敢于面對失敗與挑戰(zhàn),這些,足以讓人刮目相看。
每一次失敗,都是成功的開始,每一份不畏辛苦的嘗試與付出,都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5
某社區(qū)舉辦冬至“送溫暖”活動,志愿者包餃子邀請獨居和困難家庭老人一起過節(jié)。志愿者們忙著包餃子、燒水、準備小菜,老人們圍坐在圓桌前有說有笑,活動現(xiàn)場既熱鬧又溫馨。熱騰騰的餃子端上了桌,老人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我問他們餃子好不好吃,老人邊吃邊豎起大拇指,我趕緊拿起相機抓拍了幾張照片。我拍照不是很專業(yè),但鏡頭里的笑容很真實,我覺得這樣的照片是可以“交差”的。
這時,活動組織方請來的一位“高人”拿著相機在現(xiàn)場指揮起來,他說我這樣拍出的畫面不完美,應該每位老人身邊有一名志愿者陪伴,來體現(xiàn)志愿服務的溫度。于是,吃得正香的老人被重新安排座位,忙得不可開交的志愿者被指揮坐在老人身邊,老人吃餃子的表情要和志愿者互動,連志愿者怎么給老人夾餃子都有規(guī)范動作,一番操作下來,著實令人尷尬。
表情是不會騙人的,看得出來,老人那種勉為其難的情緒是在刻意壓制。
我試圖委婉地阻止這種拍攝,表示我沒再舉起相機對著那些老人,是發(fā)現(xiàn)他們面對鏡頭非常不自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吃飯時有個陌生人總舉著相機拍個沒完,怕是連咀嚼的動作都不會了,心中定會生出一種反感。
他開始指責我的不專業(yè),并用一大堆理論教我如何布置畫面,怎樣拍好照片,他說的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不管怎樣,對于這樣的活動,他的這番理論我難以認同。
“暖心”的餃子若是吃成了“堵心”的餃子,活動的意義何在?
新聞如果是被“導演”的,采訪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6
國際馬拉松賽場上,在奔涌的人群中,一對年輕夫婦推著嬰兒車帶著寶寶奔跑的身影格外顯眼,我將鏡頭對準這一家三口。他們放慢腳步,熱情地向我揮手,笑容特別燦爛。這笑容一旦進入鏡頭,即使沒有什么拍攝技巧,都可以直接加分。對于記者來說,真是求之不得。
“您是記者嗎?是要采訪嗎?”這聲音似乎比笑容還有感染力。我也笑著揮了揮手,不由自主地靠近他們。因為除了拍攝賽場畫面,還要采訪一位年齡最小的選手。其實,開賽前主辦方提供我們一份名單,最小的選手是6歲,這是“官方”的,按理說也是最靠譜的,可看到嬰兒車里的這個寶寶,我怎么都覺得他才是最小選手。或許是我對“參賽選手”這個概念理解不準確,于是開始糾結,連編號都沒有的寶寶算不算是“參賽選手”?那時初當記者,做什么都畏首畏尾。我的顧慮在言語間流露,寶媽隨即摘下胸前的參賽編號標牌,反手貼在了寶寶身上:“您看,這不就是參賽選手了嗎?”她的機智與幽默沒帶半點猶豫。說真的,比起那些看到鏡頭躲躲閃閃、說話支支吾吾的人來說,這樣的熱情,作為記者難以拒絕。我應該給他們的寶寶一個機會,用鏡頭和文字幫他記錄下這段他還沒有記憶的人生序章。為了嚴謹,寫稿子時我把“最小參賽選手”加了引號,就這樣,他們一家三口登上了報紙,我也順利完成了采寫任務。
變通,可以促成“兩全其美”;變通,應該成為我們的人生法則之一。
7
有人說,新聞記者是一個崇高的職業(yè),在很多人看來,先進的事跡被采訪報道是無限榮光的。但很多并不代表全部。
那天,打電話準備預約一個采訪,剛一開口就被拒絕了:“我沒什么事跡,不用宣傳我。”我禮貌地回復:“您是有關部門推薦的典型,說明您很優(yōu)秀,宣傳您的事跡是為了傳播正能量。”“算了算了,真的沒什么可宣傳的?!睂Ψ降目跉馑坪跤行┎荒蜔?,我猜他是經(jīng)常被這樣打擾厭煩了吧。掛掉電話,我有些懊惱,被拒絕終究是件很沒面子的事。
我會跟同事吐槽這樣的人,但內(nèi)心對他們還是贊嘆的,畢竟,在“內(nèi)卷”的大環(huán)境下,能夠低調(diào)做人、高調(diào)做事,已是十分難得。
并不是說,那些愿意接受采訪、積極配合宣傳的人就是高調(diào)的,我倒覺得能夠熱情地面對采訪是對記者職業(yè)的一種尊重。
有些采訪,可能要耽誤受訪者的很多時間,對于這種打擾,其實我們也會感到歉意。特別是采訪一些特殊事件和人物,忐忑的心情也是有的,如果能得到他們的理解和認真對待,自然是再好不過。
采訪在積極還是消極的情緒下進行,直接影響寫稿時的狀態(tài),這一點毋庸置疑。
8
一個新聞記者需要不斷地深入生活,深入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在微信朋友圈里深入生活,是我找到的另一種方式。
記者做久了,會有一個龐大的通訊錄,當醫(yī)療、教育、體育、文化、公安、交通等各行各業(yè)的被采訪者成了微信朋友圈里的“土著”,隨之也會有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微信朋友圈。他們有的喜歡轉發(fā)行業(yè)相關知識,有的喜歡分享自己的工作狀態(tài)、人生感悟,而這,也為我了解一個行業(yè)、了解一個行業(yè)的工作者,創(chuàng)造了與眾不同的空間,不論是對自己的工作還是生活,都十分有益。
前幾年,我在負責藍天救援隊支援河南防汛救災系列報道時,除了視頻連線和語音通話,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泡在他們的微信朋友圈里。在這之前,我并不了解這支隊伍,因為他們在救援現(xiàn)場,無法做到隨時隨地的溝通,很多資料和素材的集取,都是來自他們的微信朋友圈。當時,一位“00后”小伙兒支援河南的第二天,在微信朋友圈寫下這樣一句話:“我只是個凡人,也會有私心,但我是中國人就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其他人?!蔽也恢绖e人看完的感受,反正我是被深深觸動了。借著那份激情,我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了一篇人物通訊。
微信朋友圈是一個可以靠近生活的地方,亦是一個可以探尋人內(nèi)心世界的地方。
9
一篇新聞稿和文學作品一樣,需要反復推敲、修改、潤色,這種提升幾乎沒有邊界,完全取決于交稿時間,直到稿子刊發(fā),都感覺與自己脫不了干系,一旦發(fā)現(xiàn)哪里不夠嚴謹,便會暗暗自責。完美,真的是遙不可及!
很多時候,忙碌來自追求完美,來自自我施壓。
忙碌可以制造焦慮,亦可以治愈焦慮。辦公室里此起彼伏帶有節(jié)奏感的鍵盤聲,有時候特別催人奮進。每一個有力的“回車鍵”敲響,似乎都預示著一篇稿子的順利收工,也預示著將有更多的人成為你的讀者。
當一個采訪緊接著另一個采訪,便會發(fā)現(xiàn),自己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別人的故事里。這有什么不好呢?有些故事讓我們讀懂了自己的過去,有些故事讓我們看清了現(xiàn)在、憧憬著未來。在別人的故事里品味人生,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責任編輯: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