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
不是所有的人都愛回憶青春。那些青春期丑過、自卑過、失意過的人真的一點都不想重回十八歲。
曾經有段時間,看到大家紛紛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的十八歲照片,青澀懵懂,鮮嫩明媚,滿臉膠原蛋白,我不為所動,心如止水。好不容易過了這么多年,終于變得順眼好看一點,干嗎非要逼著我回憶不堪回首的過去?
我那不怎么拍照的青春期,留下為數不多的幾張照片。前幾日回老家偶然翻出來一看,一個胖胖呆呆的女孩,含胸駝背,戴著傻氣的眼鏡對著鏡頭手足無措,真是慘不忍睹。不禁捫心自問:本該光彩照人的青春期,審美怎么可以如此糟糕,怎么可以丑成那副鬼樣子?
有的女孩青春期早早綻放,鮮艷明媚,像花兒開在春風里。記得上初中時,班上有個女生皮膚雪白,明眸皓齒,總愛穿顏色鮮亮的運動服,順直柔亮的高馬尾在背后蕩來蕩去,疏朗大氣,青春逼人。她特別愛笑,還有梨渦。她一進來,整個簡陋寒磣的教室都亮了。每次她進教室,我都忍不住多瞅兩眼。雖然她成績中等,我成績優(yōu)異,但我好羨慕她,我想長成她的樣子。
有的女孩青春期卻是毛毛蟲和丑女無敵,變成蝴蝶的契機不知道哪天來臨。不是所有的女孩18歲時都穿好看的百褶裙,還有一類女生只穿松垮肥大的校服,比如我。
青春期的我去了一所自己不喜歡的學校,每天都生活得晦暗、壓抑。飛揚肆意的青春期是人家的,我的青春期是黯淡和平淡的雙重夾擊。我把自己裹在深藍色的松垮胖大的校服里,留著三年不變的發(fā)型。戴厚厚的眼鏡,眉頭緊鎖,終日郁郁寡歡。畢業(yè)留言時,一個最好的朋友直言不諱:可愛的你有點不修邊幅,希望畢業(yè)后你能打扮打扮自己。
作為一個青春期不美,自卑過壓抑過的人,看泛濫熒屏的浪漫唯美的青春電影和校園劇,別人感動得要死要活,我竟然完全無動于衷。那些和男生一起淋雨寫詩的浪漫,那些看星星看月亮,談詩詞歌賦和人生哲學的橋段,那些坐在男生自行車后座穿越大街小巷讓風拂過臉龐的戲碼完全和我無關,那是漂亮女生的專利。
那是別人的青春,我的青春是另一個版本:不修邊幅,微胖的身材經年累月裹在深藍色的胖大校服里;留了多年的四面齊的“學生頭”一直沒變過,有同學戲稱我為“婦女主任”;近視,看人時總是瞇縫著眼,一副眉頭緊鎖茫然無措苦大仇深的表情。在本應該活得熱烈恣肆青春飛揚的年紀,卻郁郁寡歡,度日如年。
我羨慕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走路裊裊婷婷的女孩子,所有屬于青春少女的光芒,一到我這里就變成了一片黯淡。身邊的同學多才多藝,我曾經引以為傲的成績在這里不值一提。倔強讓我維持著表面的不動聲色,但敏感自卑讓我給自己周身裹上了一層厚厚的外殼,甚至擦耳而過的一句閑言碎語都能讓我的玻璃心碎成一地,夜深人靜也只能獨自在被窩里默默消化那些壞情緒。
那時候,我每天想的就是趕快結束一上午沉悶乏味的課,能運氣好點,接上一壺滾燙的開水洗頭、泡面。百無聊賴的晚自習,能找本小說看看,打發(fā)打發(fā)時間。周末回家能吃頓好的——新陳代謝旺盛的青春期,胃像個無底洞,食欲旺盛,簡直猛于虎,總是餓。學校食堂那么粗劣的飯食,我竟然吃得胖壯無比,把僅有的一點清秀也淹沒殆盡。
那時,我感覺漂亮真的能帶給人自信和底氣。記得我們的班花總是穿戴時尚,神情自信,脊背挺得筆直,和男生打交道落落大方。身邊總有男生搭訕、獻殷勤,幫著提水打飯,送花送零食。周末晚上的宿舍臥談會,我們像聽言情小說一樣聽苦惱的班花講隔壁班男生向她告白,她不堪其擾。我沒有班花那樣的苦惱,沒有男生會多看我一眼,畢業(yè)時,我才發(fā)現,我和班里很多男生一句話都沒說過。
唉,我就是屬于青春期沒人追的女孩,我的青春期是一段我想快進過去的黑暗歷史。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從青春期黑洞里走出來的,改變的契機到底來自哪里。也許來自20歲那年我去大學進修學習,學校很大很美,同學很優(yōu)秀,潛移默化中跟著她們學會了待人接物穿搭打扮之道,開始變順眼了一點。經常去圖書館博覽群書,增加了些許書卷氣。課堂上流利回答出問題,得到老師贊許。有了表達欲望,寫的文章變成了鉛字。所有的正反饋,一點點累積起我的自信。
我開始摘掉眼鏡,換發(fā)型,化淡妝,穿白裙子,終于放下了擰巴自卑,變得成熟淡定,不再渴望被男生大張旗鼓地追求,不再自卑地含胸低頭,因為我已經學會在愛人之前,先愛自己?,F在想想,二十幾歲,我開始脫胎換骨,那真是我的黃金時代,我愛那段時光里的自己。
畢業(yè)工作,我把自己套進得體的職業(yè)裝,高跟鞋磨得腳疼,學著健步如飛,走路帶風;堅持讀書精進,盡力多掌握一門技能,在某個領域閃閃發(fā)光;經過不斷試錯,終于懂得一點穿衣打扮之道,慢慢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穿衣風格。組建家庭,歲月洗禮,一直堅持讀書學習,雖然身材圓潤許多,眼角添皺紋幾許,但至少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我們這些青春期丑過、自卑過、失意過的人,吊著一口氣,終于從一個自卑敏感的小姑娘長成了一個豐盈強韌的女人。雖然還是沒有耀眼奪目的美,只是順眼好看了一點點,但是從及格線爬到70分、80分,我很好,我站在這里。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本獨一無二的編年史。有人的青春在18歲,有人的青春在38歲。沒有絕對的一帆風順,我們只能抱緊自己的劇本,熱愛自己的劇本。
我越來越喜歡這個雖然偶爾還會自卑膽怯、退縮懶散,但一直努力奔跑的自己,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內心安靜篤定,平和淡然,不再慌亂迷茫,不再糾結擰巴。我越來越愛這個滿心歡喜著未來的自己,對每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子都充滿柔和的愛意。
很多人恐懼老去,想重回18歲。我卻發(fā)自肺腑地想說,還是現在比較好,比起自卑焦慮擰巴的18歲,我還是更喜歡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