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實:
經過黨內激烈爭論達成利益交換,共和黨眾議員凱文·麥卡錫于1月7日凌晨在第15輪眾議院議長選舉表決中當選議長。
新一屆國會1月3日開幕后,由眾議院共和黨右翼“強硬派”領頭的約20人小團體一直拒絕給麥卡錫投票,導致議長“難產”、眾議院“癱瘓”,僵局直到1月6日下午第12、13輪表決才開始松動,眾議院隨后休會,雙方繼續(xù)討價還價。
最終,在第15輪表決中,眾議院434名到場議員中有6人投“出席票”,麥卡錫獲得其余428張選票中216張全部來自共和黨的選票,得票過半當選議長。
點評:
在不少媒體看來,麥卡錫的“險勝”,標志著美式民主的慘敗。
在美國的政治架構中,由眾議院多數(shù)黨領袖經選舉程序后擔任的眾議長,通常被視為僅次于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的美國政壇三號人物。在過去的一個世紀,眾議院議長選舉幾乎沒什么懸念,都是“一輪過”。事實上,眾議長“難產”上一回發(fā)生還是在一百年前的1923年,當時議員們總共進行了9輪投票才選定議長。而出現(xiàn)10輪以上表決要追溯到1859年第36屆國會開幕。當時因為眾議院就奴隸制問題紛爭激烈,經過44輪表決后才選出議長。兩年后,美國就爆發(fā)了南北戰(zhàn)爭。
“百年未有”情景的再現(xiàn),折射出美國國內政治對立不斷加劇,在極化的黨爭和黨內政治撕裂之路上越來越遠。一方面,民主、共和兩黨如今勢同水火,麥卡錫早早就放言要對抗民主黨政策、展開涉及美國總統(tǒng)拜登的調查,而眾議院民主黨人則巴不得共和黨繼續(xù)內耗。有學者指出,美國實際上已身處“一種新內戰(zhàn)”之中。另一方面,共和黨雖然總票數(shù)可以達標,但他們內部矛盾同樣深刻,一部分右翼“強硬派”固守自己的立場不肯輕易向麥卡錫讓步。為了坐上議長之位,麥卡錫不僅答應讓更多右翼“強硬派”議員在眾議院重要委員會中任職,啟動審議和表決保守派提出的一系列法案,甚至同意將提出罷免議長動議的眾議員人數(shù)門檻降至1人。這種利益交換或將在未來導致美國國會的混亂。
事實上,眾議長的“難產”只是美國政治混亂的冰山一角。總額達1.7萬億美元、文本長度超過4000頁的2023財年綜合撥款法案在爭議巨大情況下倉促“通關”,以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為代表的“操盤手”利用職務之便搞股票“內幕”交易,新當選眾議員喬治·桑托斯被媒體曝光其履歷上不少“光鮮”內容純屬造假……種種亂象,讓“美式民主”這個四處吹噓欺騙世界的幌子“破洞”“掉色”。美國蓋洛普公司去年夏天公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對國會議員們很有信心的美國人僅占7%,創(chuàng)歷史新低。
而麥卡錫的當選,對于中美關系也并非利好。麥卡錫本身就是對華強硬派的代表,其曾揚言當選眾議長后將率團竄訪臺灣。在美國國內政治極化的背景下,麥卡錫作為“弱勢議長”,很可能借涉華議題來為自己“加分”。這將給中美關系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