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芒
上海市崇明區(qū),位于長江入???,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江沖積島和中國第三大島,是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qū)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
冬春時節(jié),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第五輪“崇明世界級生態(tài)島建設3年行動計劃”正如火如荼進行中。記者在崇明考察時耳聞目睹,這里不僅是綠色生態(tài)的“橋頭堡”、綠色生產(chǎn)的“先行區(qū)”、綠色生活的“示范區(qū)”,也是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和學雷鋒志愿服務的一片熱土。
“雷鋒廣場”啟動志愿之旅
這是一次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動課堂,一次“崇德明禮,弘揚雷鋒精神”的志愿之旅。
新年前夕,崇明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季”啟動儀式在豎新鎮(zhèn)雷鋒廣場舉行。精彩的“2022年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工作回顧”短片,新時代雷鋒傳人的現(xiàn)場演講,多支志愿服務隊的授旗儀式及“學雷鋒倡議書”的發(fā)布,生動詮釋了生態(tài)島學習雷鋒、愛心涌動的文明實踐活動。
回首過去一年,崇明區(qū)在做好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的同時,注重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融合、融入和融通,深化拓展以“1個區(qū)級中心,18個鄉(xiāng)鎮(zhèn)分中心,345個村居實踐站,1013個實踐點”為主體的全覆蓋“3+1”級文明實踐陣地,通過開展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精準解決轄區(qū)群眾的急難盼愁問題,不斷提升社區(qū)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貫徹二十大,志愿再出發(fā)。在活動現(xiàn)場,志愿者代表登臺宣讀“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倡議書,發(fā)布為期3個多月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季”活動20個重點項目,這些項目包括理論宣講、文化配送、助老愛幼。有關領導現(xiàn)場為6個特色志愿服務隊授旗。
“身邊雷鋒”登臺交流分享
如今,在1200多平方千米的崇明島,有14萬學雷鋒志愿者在各自的崗位上奉獻愛心。尤其是在2022年上半年疫情期間,全區(qū)招募志愿者3萬余人,累計服務400多萬小時……
不久前,區(qū)文明辦組織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分享交流活動,3位生態(tài)島百姓身邊的“當代雷鋒”登臺演講,展示了自己像雷鋒那樣立身做事的心路歷程。
“大家好!我叫陸科肖,來自崇明消防支隊,我出生在河南洛陽一個偏僻小村莊。小時候我得了一場重病,父母為了給我治病四處奔波,最后,是眾多好心人的解囊相助,讓我們一家渡過了難關,父母常跟我說黨的恩情要記得,更要報答”。
2005年,陸科肖入伍來到崇明消防支隊后,立志學習雷鋒,幫助有困難的人。后來偶然遇到一對13歲的雙胞胎兄弟,幼年喪父,母親在家務農(nóng),日子過得十分艱辛。于是,陸科肖開始跟他們結(jié)對,照顧他們的生活學習,直到大學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16年過去了,在海島上喊他哥哥的8個孩子中,有3個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有2位老人直到彌留之際仍念叨著他的名字……
“人生的價值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奉獻多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繼續(xù)助困幫貧,只要有一分能力,就會盡最大的努力?!标懣菩ふf。
“1963年3月5日,偉大領袖毛主席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當時我還在小學六年級讀書。‘對待同志要像春天一樣溫暖,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無情,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卒h的這些話我從此銘記在心。近60年了,雷鋒是我做人的楷模,心中的坐標。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農(nóng)村,我做的好事數(shù)不清,我覺得很快樂、很充實 ……” 年近七旬的紅色文化傳播志愿者孫捍兵的分享贏得全場陣陣掌聲。
“大家好!我是來自上海市公安局崇明分局城橋派出所的副所長黃剛。2022年上半年‘大上海’保衛(wèi)戰(zhàn)期間,我們城橋派出所全體干警始終秉承雷鋒精神,放棄與家人團聚,心里始終裝著轄區(qū)百姓,主動作為、跨前一步,承擔起疫情防控社會責任。我們派出所除了繁雜的警務工作外,主動承擔起為非新冠病人送醫(yī)、送藥工作,構筑起一道道生命的通道。最艱苦的那段時間,所里的黨員干部帶頭沖在第一線,工作時間由原來的8小時變成了12小時,所領導更是工作每天超過16小時,大家都毫無怨言,因為我們用奉獻保衛(wèi)了人民群眾的安全……”
三位“身邊雷鋒”快樂奉獻的點點滴滴,感動了現(xiàn)場的每一個人。
雷鋒事跡展覽館成熱門景點
“阿拉是從市區(qū)來崇明旅游的。這次不僅看到了崇明綠色生態(tài)島的優(yōu)美環(huán)境,還參觀了雷鋒事跡展覽館,勾起了當年學雷鋒歲月的美好回憶……”在位于豎新鎮(zhèn)前衛(wèi)村的上海雷鋒事跡展覽館,一群老年游客正在交流。
雷鋒紀念館為何與崇明島結(jié)緣?從紀念館講解員成長起來的前衛(wèi)村領導小周介紹說:“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有著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而以全國文明村前衛(wèi)村為代表的崇明墾拓精神、生態(tài)文明建設正是這些文化中的精華?!卒h’落戶崇明,既能借此大力宣傳雷鋒精神,又能拓展崇明旅游的文化內(nèi)涵”。
作為雷鋒紀念館創(chuàng)建和成長的見證人,小周記得,上海雷鋒事跡展覽館的前身崇明雷鋒紀念館源于當年一批民間學雷鋒人士的倡議和已故時任老書記的慧眼識寶,更離不開當時文明辦、崇明縣文明委的大力支持。
崇明雷鋒紀念館于2009年5月4日建成開館,受到島上村民和上海市區(qū)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于“學習雷鋒要常態(tài)化”的號召,為雷鋒館帶來了新的機遇。按照上海市文明委“以陣地建設為抓手,大力開展學雷鋒活動,把雷鋒紀念館建成全市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志愿者服務基地”要求,當時的崇明縣文明委在安信農(nóng)業(yè)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崇明縣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有關部門組織對原雷鋒紀念館進行了整體修繕,并于2013年3月5日重新開館。修繕后的雷鋒紀念館展覽區(qū)域面積300平方米,內(nèi)部布局分為領導題詞、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永恒的精神、感受雷鋒、踏著雷鋒的足跡等5個板塊。
2022年以來,為響應中央有關部門和市委宣傳部的要求,助推場館建設更加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市區(qū)文明辦適應時代要求,對館展內(nèi)容進行了調(diào)整和充實,并正式更名為上海雷鋒事跡展覽館。走進更名后的雷鋒館,新增加的“雷鋒精神在上海的成功實踐”部分引人注目,通過“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踏浪乘風,共赴進博”“微光成炬,照亮上海戰(zhàn)‘疫’路”等3塊內(nèi)容,詮釋了雷鋒精神在上海的生動實踐。在“當代雷鋒”部分中,圖文并茂地展示了全國和上海新時代雷鋒傳人風采,以及上海近年來受到全國表彰的最佳志愿服務社區(qū)、志愿服務項目、最美志愿者等學雷鋒群體?!暗赖轮v堂”“紅色故事大賽”“小小講解員崗位實踐”等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展示,更為雷鋒館增添了人氣。
走近雷鋒,了解雷鋒,傳承雷鋒。 雷鋒館落戶崇明島10多年,接待各方觀眾10多萬人。雷鋒當年連長虞仁昌、“滬上活雷鋒”包起帆、徐虎等都是雷鋒館的熱心觀眾。全市學校、企事業(yè)單位及社會團體紛紛跨江過海,以此為紅色文化基地,展現(xiàn)傳承雷鋒精神的不了情懷。
(責任編輯:魏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