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雙減”政策的實施,讓教師感受到了教育的新變革。在此背景下,班主任這一角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中堅力量,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智慧帶班,是當下班主任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我的帶班策略是:“三心”教育入心腦,“施”愛有方潤無聲。
一、“三心”教育入心腦
所謂“三心教育”,就是凈心、交心、教心。
(一)凈化學生的心靈(凈心)
“雙減”背景下,學生有了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這也給班主任工作帶來了更多、更大的壓力和責任,這需要我們更用心地去琢磨班主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每接一屆新生,我要做的就是凈化學生的心靈——凈心。
例如:選取先進的人物事跡,召開班會;同時專注于個人成長,開展獨具特色的班級主題演講比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七年級學生宛如一張白紙,想讓他們成為“陽光、帥氣、文明、大氣”的學生,就要在這張白紙上畫點什么。他們正值青春期,家長、教師都會擔心他們是否早戀。但這種擔心有用嗎?不如在擔心之前做些什么??梢詫W生分成幾個小組,組中男女生搭配,以組為單位學習,互利共勉。同時,用語言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咱班同學有個特點,男女生更像哥們,交情杠杠的?!痹谶@種語言引導下,男女生的關系逐漸朝著友誼這條道路發(fā)展,而不會過分擔心早戀問題。每周一定期召開班會,我還會找一些反面案例,再把希望學生怎么做,說成我的學生會怎么做。這種語言暗示,學生被定位得很高,剛剛萌芽的“三觀”有了方向,思維判斷也有了高度。作為班主任,在班集體管理中,我們最擔心學生出現打架事件,與其出現了問題再去處理,不如防患于未然。我們要讓他們沒有打架的機會,課間班主任與課任教師的無縫對接,即時間上進行“封鎖”,但更重要的是語言引導。這離不開接班之初的班會、每周的例會、平時的語言暗示等。學生初長成,語言暗示引導就是在凈化他們的心靈,給他們打一個美好、健康、向上的底子。
(二)師生互交“心”(交心)
每帶一屆學生,我都要走訪學生家庭、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家庭背景,盡己所能地幫助、引導,成為家長的主心骨。家校合力,學生不僅是學生,而且是“我們的孩子”?!敖恍摹本褪亲寣W生在充分信任教師的前提下,交出自己的心,愿意讓教師在上面點綴,也就可以開始我們平時的思想教育。何為“交心”呢?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贏得的,這一步主要看教師了。如何溫暖學生的心靈呢?首先得讓學生感到溫暖?,F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加上父母工作忙,與孩子溝通的時間少之又少,孩子們大多都比較孤獨,他們渴望交流。作為班主任,我們必須要確保每天都能與學生聊上一兩句,并為他們保密。單獨聊天更能讓他們有存在感,更能了解他們需要什么。上操時幫孩子整整衣角,看似不經意的一個舉動,學生卻能倍感溫暖。到了學生對教師毫無戒備的時候,他就什么都愿意說了,那時才是真正的交心了,教師才可以在下一步的“教心”中讓孩子心服口服,教會他們做事、做人。學生的“心”,才被教師牢牢地抓緊、攥住,那么這張白紙不是想畫出什么圖就畫什么圖了嗎?其實,“交心”就是彼此信任。
(三)給予信心,賦予正能量(教心)
“教心”即教育引導。教學中有效施教,讓學生在校的每一天都是快樂的,讓學生主動要求進步。認真挖掘每一個學生的特長,用心引導,給予信心,賦予正能量(教心)。我立足于對學生性格的培養(yǎng)、習慣的養(yǎng)成,引導他們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努力發(fā)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引導和表揚,讓他們找到自信,樹立遠大理想。班級中,開展小組互助,傳、幫、帶活動,在同學間為不同的學生尋找適合他們的“小老師”,拜師學藝。這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施“愛”有方潤無聲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币牍芾砗冒嗉w、管理好學生,班主任必須樹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做到言傳身教。
(一)愛,不“厚此薄彼”
一個受孩子和家長愛戴的班主任,應該是富有人情味的班主任,是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的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應該讓家長感受到教師眼中有學生,教師愛學生。讓家長愿意與教師攜手一起共同促進學生進步。班中有個智力缺陷的隨班就讀學生,平日里總會不自覺地讓肢體做出各種夸張的動作,手舞足蹈,不能正常學習。進入我們班后,起初,我在班里淡化他的“不一樣”(凈心),小心翼翼地呵護他的“與眾不同”。我發(fā)現他一聽音樂就興奮,手舞足蹈,于是給他創(chuàng)造了室內領操、運動會即興表演的機會。雖然他動作夸張,但是成功地讓他走進了我和同學們(交心)。在征求她母親的同意后,我通過讓他幫助教師送材料、取東西等任務鍛煉他的心智,不讓他虛度光陰。與他交流時,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關愛。慢慢地,他的“回頭率”開始降低,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線。人群中,只要我遞過一個眼神,他便知道調整自己的行為舉止;下課時,他會主動幫我去通知學生執(zhí)勤;他還會一字一頓地提醒我什么時候該去開會了、哪位同學需要幫助了,等等。他的這些變化,最初都是我想也不敢想的。什么是成功的教育?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進步,這就是成功。畢業(yè)離開時,這個曾經無法溝通的學生,走到我面前,借用“謝夫子”的一段話與我道別,贏來同學們陣陣掌聲。
(二)愛,用尊重與耐心打底
1.用情懷拉進彼此的距離。
班主任是班集體建設的主體。在家校共育中,班主任應該順應“雙減”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營造地位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進互促的家校關系。班主任要做家長的主心骨,對于來自家長的“請教”,要不厭其煩,語重心長,言語中多透露出對學生的關愛,能夠換位思考,替家長著想,這樣的溝通大多能夠取得家長的信任。要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肯定,讓家長看到希望。要善于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并不斷地放大、引導,讓學生及家長每天都有“小驚喜”,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相反,與家長溝通中,最忌諱的就是“說教式”,這種方式勢必會引起家長的反感,得不到家長的信任與支持。在耳濡目染下,家長的態(tài)度也一定會影響學生對教師的看法。試想一個得不到家長、學生認可的班主任,如何去教育學生,管理班集體呢?相反,家長的正確引導可能只是一聲“謝謝”、一個微笑,但在這舉手投足間處處皆是教育,充滿了對班主任的信任,學生的教育不也就水到渠成嗎?
2.用“陪伴”為學生保駕護航。
在“雙減”背景下,無論學生抑或家長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需要的是陪伴與鼓勵。班主任要準確掌握學生各科的學習情況及在校表現,適時適度地引導、反饋與糾正。要做家長傾訴的傾聽者,與家長攜手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班中有這樣一個處于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對他的管教常常束手無策。在學校有教師管著,然而眼看假期來臨,家長又開始發(fā)愁了。那么是不是放假了,班主任就暫停了對學生的管理呢?其實不然。一日為師,終身為師。暑假里,我與家長一直在溝通孩子的教育方法,一直在默默地“支招”。小到他跟家長說話的態(tài)度,大到孩子今天有了哪些變化,都會與家長逐一地分析、研究,并制定引導方案。就這樣,家長漸漸地有了主心骨,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變得更加自信了。這個孩子也一天天地變化著,與父母的關系逐漸親密起來。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中考又是他們人生的關鍵時刻。作為班主任,我想家長所想,急家長所急。網課期間,為緩解家長的焦慮,我和家長、學生一起備戰(zhàn)中考。清晨,我變身為“鬧鐘”,準時地叫醒他們;夜晚,我化身為“偵探”,陪伴學生攻克難題。在我的陪伴下,他們變得更加勤奮、有序,家長們也更踏實、放心了。
總之,家校共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家校共育需要家長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特別是在“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更離不開班主任。班主任需要充滿愛心、富有智慧地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家庭中,去探尋行之有效的共育模式和方法,在教育的新變革中成為順應時代的“四有”好老師。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