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永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新安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墨江 654803)
墨江紫谷屬秈型紫糯水稻,紫米中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賴氨酸、核黃素、葉酸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以及鐵、鋅、鈣、磷、硒等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具有獨特的食療保健功效。1994 年,墨江紫谷品種被云南省農業(yè)廳評選為優(yōu)質米品種;1997 年,墨江紫谷被列為云南省農村名特農產品;2007 年墨江被予“中國紫米之鄉(xiāng)”稱號;2008年,墨江紫谷被認定為“云南省名牌農產品”;2009 年,墨江紫谷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取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ISO農產品質量認證;2014年墨江紫谷順利評為云南省六大名米之一;2015年墨江紫谷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故此,探索墨江紫谷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意義重大,本文對墨江有機紫谷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如下。
“好山出好水,好地出好糧”,有機紫谷高產種植基地應結合墨江紫谷的生長特性和有機高產栽培的基本要求來選擇,陽光充足、光質優(yōu)良、雨量充沛、中性偏微酸性的黏性紅壤地非常適宜種植紫谷。紫谷抽穂楊花最適溫度26℃~28℃,灌漿結實適宜溫度26℃~28℃,相對濕度75%左右;墨江紫谷株型高瘦、纖長,應選海拔1 400~1 500 m 向陽且背風的田塊;田塊要保證耕作層深厚,黏性較高,中低等肥力壤土;選擇水質清潔無污染地區(qū),保證生產用水質量。此外,有機紫谷高產種植基地要遠離工業(yè)區(qū)、礦山和居民生活區(qū),不能使用堆填過垃圾及廢棄物的田塊。
培育紫谷壯秧是提高紫谷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基礎。培育壯秧包括選種處理、整床育秧、播種搭棚和苗期管理等多個環(huán)節(jié)。
優(yōu)先選用種質優(yōu)良、抗性強、適應本地種植的紫谷品種,如癸能紫谷、墨紫1 號、墨紫2 號、龍壩紫谷等品種。大田用種量一般為2 kg/667 m2。浸種前在陽光下翻曬1~2 d,先用清水篩選,剔出癟谷、去傷除雜,再用1%石灰水浸種18~36 h,以預防惡苗病、干尖線病蟲病等常見病害。浸種撈出后,放入透氣編織袋催芽,待種子露白后芽頭0.1~0.2 cm時,將催芽的種子攤開散熱,等種子自然散熱至室溫后及時播種。催芽時間不宜過長,芽過長容易在翻動或播種時損壞芽頭。
墨江紫谷育秧主要采用旱育秧技術,選種催芽的同時著手整床備育。育秧母床要選擇背風向陽、土壤肥沃的田地,按秧田∶大田=1∶(10~15)作床,床面凈寬1.2 m,溝寬30~40 cm,溝深20~25 cm。先使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2~3 kg/m2和草木灰1~2 kg/m2混合均勻打底,再用經國家認證的有機肥或充分發(fā)酵腐熟的本地農家肥,混合疏松肥沃、有機質豐富、無害無雜的山地腐殖土作為營養(yǎng)土鋪床,本地農家肥要按15 kg/m2均勻撒在平整好的床面上并澆透水后,準備播種[1]。
根據本地的氣候特點,播種育秧一般在冬月末至立春前后,最遲不能超過雨水節(jié)氣。播種量100~120 g/m2,均勻播種在備好澆透水的床面上。播種后,先用0.5~1 cm 的營養(yǎng)土蓋種并澆透水,然后根據苗床的長度和寬度搭棚。搭棚時,先每隔50 cm 插1 根1.8 m 長的拱條搭建拱架,然后用2 m 寬的棚膜封棚。在插拱條時要注意拱架高度與床面距離,一般距床面要保持15~20 cm,否則影響秧苗生長。
出苗前以封閉保溫為主,秧苗露針葉50%左右可根據地面干濕情況撤膜、澆水,根據天氣情況在秧苗3~5葉齡左右從床面兩端開始逐步揭膜通風,10 時前澆水揭膜,18 時后覆膜保溫。結合揭膜煉苗并拔除床面雜草,做好秧苗防蟲和培肥追肥工作,秧苗在3~5葉齡需補施速效有機肥0.8 kg/m2,施肥后及時用沼液水代替追肥和澆水。
移栽前適時整地,在秋季深翻20~30 cm,清除上茬雜草,深埋秸稈培肥,春季及時耙田,使耕作層土壤疏松透氣,土壤養(yǎng)分肥力均勻;可在紫谷移栽前做到“兩犁兩耙”以上,達到“田平泥化,寸水不露泥”的移栽條件。為了保證大田土壤肥力和紫谷移栽后及時返青所需,栽前結合犁耙田均勻撒施有機肥或腐熟農家肥600~800 kg/667 m2。整田后水田要保持一定的水層(減少草籽萌發(fā)),插秧時撤到合理水位即可[2]。
紫谷插秧移栽最適秧齡控制在40 d 左右,當地氣溫穩(wěn)定在18℃以上時開始插秧,株行距控制在27 cm×10 cm(密度約2.2×104穴/667 m2左右),每穴2~3 苗淺插,以保證紫谷移栽后早返青、快分蘗、早封行,為后期高質高產提供基礎。
紫谷插秧移栽時要保持“花打水”狀態(tài),插秧后要及時給大田進行淺水漫灌以促進秧苗及時返青,有助于秧苗分蘗,澆灌時水深保持在2~3 cm,分蘗后期可撤水曬田7~10 d,再進行大水漫灌到抽穂,水深保持在5~10 cm。抽穂后釆取淺水管理,水深不超過5 cm,采取間歇式灌溉。收割前7 d 撤水,根據田塊的土質情況,黏重的澇洼地可提前半個月撤水,不保水砂性田收割前3 d撤水。
為了保證墨江紫谷的有機綠色特性及紫谷種植基地土壤性狀結構良好,在紫谷種植過程中僅使用腐熟農家肥、漚肥、糞肥、有機肥等,既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還能增強土壤對水分和養(yǎng)分的固持能力,最終提高農田生產力[3]。
根據紫谷長勢情況在分蘗期追施1 次速效有機肥,施速效有機肥50 kg/667 m2或1∶5 沼液水200 kg/667 m2。孕穂期追施1 次速效硅鈣肥10~15 kg/667 m2或1∶5 沼液水150 kg/667 m2。抽穂后若稻田表現脫肥,結合灌水再追施1 次速效有機肥[4]。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人們對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要求越來越高,而墨江有機紫谷的綠色高產種植技術屬于種植生產全過程都符合綠色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的標準,在病蟲草害防治方面主要采用綠色防控技術,結合“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控草、防蟲、防病的方法[5]。
墨江紫谷為老品種秈型紫糯水稻,常見侵染性病害類型有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等,蟲害主要有稻椿象、稻薊馬、稻飛虱、稻縱卷葉蛾、螟蟲等。除了從育種角度入手選育抗蟲抗病紫谷品種外,還要通過農業(yè)、物理和生物等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
5.1.1 農業(yè)防治
主要通過改進農業(yè)生產技術和耕作管理來減少蟲害的發(fā)生和傳播??梢酝ㄟ^合理調控水田的肥水管理、農業(yè)綜合種養(yǎng)(稻鴨共作、魚稻共生)水旱輪作、合理密植和適時移栽等農業(yè)手段,增加紫谷的競爭能力,切斷病原體傳播途徑,減少和控制病害蟲的滋生。
5.1.2 物理防治
主要通過殺蟲燈、性誘劑、覆蓋材料或隔離網來阻斷病原菌和害蟲的傳播途徑,減少和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殺蟲燈是利用有害昆蟲的趨光性,對蚜蟲、螨蟲、稻飛虱等害蟲進行誘捕和困殺,也可以利用太陽能殺蟲燈的紫外輻射直接殺滅害蟲;性誘劑誘殺是一種利用性信息素、使用性信息素或食物信息素來誘捕和控制害蟲。物理防治方法對環(huán)境友好,不會對作物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5.1.3 生物防治
主要利用物種間的相互關系,以生物本身或其產生的代謝物來對抗植物病害侵襲。在有機農業(yè)中,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敵、使用微生物制劑和植物提取物等[6]。例如,在有機紫谷病蟲害防治中,可以引入益蟲或益菌來捕食或寄生病原菌控制病害的發(fā)生和傳播。常用的益生物包括寄生性線蟲、擬青霉、木霉和乳酸菌等,這些益生物對病原菌有一定的殺菌和抑制作用,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發(fā)生率。此外,某些植物具有抗蟲和抗病的特性,可用于制備有機農藥,如苦瓜、辣椒和洋蔥等植物提取物可以通過噴灑或浸泡的方式施用在農作物上,用于控制多種害蟲和病害,起到防治效果[7]。
有機紫谷雜草控制主要通過人工除草,或者通過精選稻種、適時移栽、合理配肥等措施來提高有機紫谷的生長勢,增強其競爭能力,從而減少雜草生長。也可以以苗壓草、以水壓草,通過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數和對稻田進行科學的水漿管理等措施,抑制雜草生長。除此以外,可以利用稻鴨共作、魚稻共生等措施進行抑制和控制,可有效減少雜草生長,改善紫谷的生長環(huán)境。
墨江有機紫谷高產種植技術包括選種、育秧、移栽、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多個環(huán)節(jié),要因地制宜地加強紫谷田間管理和栽培技術推廣,以實現墨江有機紫谷的綠色高產、高質高效發(fā)展。近年來,雖然墨江出臺了一系列紫谷產業(yè)發(fā)展扶持措施,也取得了相應成效,但是還存在品種培育弱、生產地域受限、生產地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針對此問題,可以從遺傳育種培優(yōu)選優(yōu)、政策扶持、優(yōu)化紫谷產業(yè)發(fā)展模式等方面,不斷完善紫谷生產基礎設施,提升種植管理技術來打響紫米之鄉(xiāng)的名片,推進紫谷產業(yè)化發(fā)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