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國東
新聞背景具體指新聞報道中同新聞主要事實有密切關(guān)系的政治局勢、歷史信息、社會背景、自然環(huán)境、人物簡歷、知識資料和基本數(shù)字等。簡而言之,新聞背景是有關(guān)新聞事實的歷史和環(huán)境資料。①郭光華:《新聞寫作》,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90頁。新聞背景即新聞事件發(fā)生或新聞人物成長的歷史、環(huán)境與原因,它解釋事件發(fā)生的歷史條件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②施大鵬:《新聞寫作淺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69頁。新聞背景本身也是一種事實,是能夠?qū)π侣勈聦嵠鸬秸f明、解釋、補充、襯托作用的事實。③張?。骸缎聲r代對外宣傳與翻譯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54頁。對外報道的受眾主要是外國人。由于語言、文化、思維方式、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對不熟悉中國國情的外國受眾而言,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內(nèi)容很容易形成閱讀障礙。因此,國際傳播中必須對新聞報道進行妥善的背景解釋,增加背景介紹,使外國受眾更好地熟悉和理解內(nèi)容。中國外文局原局長段連城認為:“我們不可低估外國讀者或聽眾的智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國人對我國的了解水平?!雹俣芜B城:《對外傳播學初探》(增訂版),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年,第78頁。外宣專家沈蘇儒認為對外報道中“寧愿認為他們可能不了解,而不要認為他們不可能不了解”②沈蘇儒:《對外報道教程》(增訂版),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年,第101頁。。背景解釋是對外英語報道的重要一環(huán),對提高傳播有效性、增加內(nèi)容可讀性、提升趣味性等方面至關(guān)重要。
恰當?shù)男侣劚尘敖榻B和補充是對外英語報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不但可以使報道內(nèi)容清晰易懂,還有利于消除歧義。新聞背景的陳述是否充分,運用是否得當,是對外英語報道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對外英語報道中,應該特別關(guān)注那些可能讓外國受眾感到困惑、產(chǎn)生疑問或者容易造成誤讀的地方,尤其是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領(lǐng)域特有的事物都需要觀照不同受眾群體的特點,妥善添加背景解釋,把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介紹清楚。
國俗詞匯(national or cultural words)指他國語言中無法對譯的詞語,或者他國語言中很難找到與之完全對應的“等值詞語”。③梅立崇:《漢語國俗語詞芻議》,《世界漢語教學》1993年第1期,第33~38頁。隨著我國在各領(lǐng)域的高速發(fā)展,對外英語報道中不斷出現(xiàn)特色鮮明又中國味十足的詞語,這些詞語對于不熟悉中國國情的外國受眾而言,很容易形成閱讀障礙,產(chǎn)生誤讀或理解歧義。語言學家王德春把國俗詞語界定為與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和民族風俗有關(guān)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詞語,是詞語在實體指稱意義的基礎(chǔ)上添加的民族文化語義。④張?。骸锻庑g導論》,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3年,第141頁。國俗詞匯在對外英語報道中通常難以找到與之對應或者相近的表達方式,即便兩種語言之中存在相互匹配的詞匯,但是所指意義和感情色彩往往相差甚遠。對此,相應的背景解釋必不可少。例如,紅包(red envelopes containing cash people give during important festivals or celebrations,重要節(jié)日或慶?;顒又腥藗兓ハ噘浰偷募t色信封,內(nèi)含現(xiàn)金),風水(fengshui,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udy of geomancy,中國傳統(tǒng)的占卜學研究),光棍(guanggun,leftover men,未婚男人),二胡(Erhu, a traditional two-stringed Chinese fiddle,中國傳統(tǒng)的兩弦樂器),炕(Kang,a traditional heated “bed”in North China, where family members gather for general living, having meals, chatting and sleeping,中國北方特有的可加熱、取暖的“床”,是家人們可以在上面起居、飲食、聊天的地方),石庫門(Shikumen, an architectural style from Shanghai that mixes Chinese and Western elements,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的上海本地建筑),等等。
政治詞匯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政府在闡釋國家大政方針時所采用的權(quán)威用語,在國際輿論中代表我國立場。政治文獻的翻譯在國際傳播中一直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類文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是對外英語報道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對外英語報道中涉及具有中國特征、闡釋中國方針政策、治國理念、政治體系的詞匯時,補充背景解釋必不可少。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在介紹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如果適當增添一定的背景解釋,既便于外國受眾理解又可以使他們覺得所述內(nèi)容生動有趣。例如,元宵節(jié)(Lantern Festival marks the end of the height of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ion,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節(jié)慶活動的高潮,也是結(jié)束), 七夕節(jié)(The Double Seventh Day, China’s St.Valentine’s Day,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等。例如,在一篇介紹湖南龍舟藝人的文稿中,外籍記者在端午節(jié)的背景介紹中添加了屈原、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以及粽子等文化符號信息。英文原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 also known as Duanwu Festival, commemorates the suicide of patriotic poet Qu Yuan from the state of Chu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BC).The festival, which also involves eating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wrapped in reed or bamboo leaves, fell on June 3 this year.中文譯為:龍舟節(jié),又稱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楚國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這個節(jié)日通常吃用蘆葦或竹葉包裹的糯米粽子。今年端午節(jié)是6月3日。
由于中外節(jié)日文化背景不同,存在理解差異,外國受眾在閱讀中容易產(chǎn)生交流障礙,對外英語報道需要時刻注意這些背景介紹的細節(jié),努力縮小不同國家受眾的認知差距,消除理解上的差異。
新中國成立之前,在延安窯洞里工作的新華社英文編輯通常都備有地圖和尺子,工作中在地圖上找出稿件里提到的地名,量出它與國外讀者相對熟悉的臨近大城市的空間距離,并將這一信息作為背景介紹補充到英文稿件中。比如,中文稿中敘述八路軍于某月某日在某地殲敵多少,英文編輯在翻譯時會說“八路軍在距北平西南多少公里的山西某某縣城殲滅多少敵人”,以拉近外國讀者在心理上同這個地方的距離。①童之俠:《中國國際新聞傳播史》,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46、147頁。在對外英語報道的文稿中標注地理位置作參照物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談到中國省市時,一般需要加注大致地理方位和特色信息。例如,成都(Chengdu,capital city of Sichuan, the most populous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成都是四川省的省會城市,四川是中國西南地區(qū)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西安(Xi’an,the ancient capital in central China,西安是位于中國中部的古都城市),東北(Northeast China,the rust zone in provinces of Heilongjiang, Jilin and Liaoning, well-known for grain production and old industrial base,中國東北地區(qū)包括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個省份,是中國著名的糧食產(chǎn)區(qū)和老工業(yè)基地)等。又如某英文稿件中提到青藏高原冰川融化現(xiàn)象時,除了添加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還介紹了該地區(qū)是長江和黃河的發(fā)源地,便于受眾更好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英文表述為:Influenced by global warming, ic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source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is melting(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青藏高原上的冰雪正在融化,這里也是長江和黃河的水源地)。
任何文化都有其獨特的一面,即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因此,在對外報道時要充分考慮中外文化差異,減少文化折扣,提高國際傳播的有效性。例如,在對外英語報道時,涉及中國朝代的新聞報道往往需要加上存續(xù)階段。例如,清朝,Qing Dynasty(1644~1911);宋朝,Song Dynasty (960~1279);春秋戰(zhàn)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221BC)?!疤珜W”(Taixue),一般解釋為the highest government-sponsore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in ancient China to commemorate Confucius(中國古代由國家建立的傳授儒家經(jīng)典、培養(yǎng)管理人才的最高學府)。
中華文化延綿不斷,語言豐富語種支脈發(fā)達,涵蓋了各行各業(yè)的特殊表達方式。對外英語報道中經(jīng)常會采用一些俗語和行話,以增加報道的專業(yè)性和趣味性。例如,抱團(baotuan, come together and help one another,聚在一起互相幫助),破圈(poquan, going beyond or breaking through the circle,超越或突破圈層),洗白(xibai,whitewash or covering up misdeeds to clear one’s name,粉飾或掩蓋違法行為以洗清自己的名聲),顯眼包(xianyanbao,eye-catching characters,引人注目的人物)等。
例如,一篇關(guān)于中國經(jīng)濟復蘇的文字稿件中提到:industrial enterprises above designated size – meaning industrial firms with an annual business turnover of at least 20 million yuan。稿件中對“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作出解釋,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指的是年營業(yè)額至少達到2000萬人民幣的工業(yè)企業(yè)。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經(jīng)濟詞匯的認定標準并非一成不變,對外英語報道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添加注釋。
當對外英語報道中涉及中國特有度量單位時需要進行轉(zhuǎn)換以便于西方受眾理解。例如,“斤”和“擔”要換算成“千克”,“畝”要換算成“公頃”,“里”要換算成“千米”,“丈”和“尺”要換算成“米”。此外,在提到“人民幣”時,需要換算成美元。我國通常使用“噸”作為原油的數(shù)量單位,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以及西方國家通常使用“桶”作為原油的數(shù)量單位。還有“倍”數(shù)問題,英文同中文的表述往往有很大的差異,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混亂。比如,從“100”增長到“300”,中文認為是增加了兩倍,英文表達則是three times,即三倍。另外,中文里“倍”字不能用于表述減少?!皽p少了一倍”是錯誤用法,更恰當?shù)谋硎鍪恰皽p少了一半”或者“減少了五成”,而英語表述中則無此限制。對外英語報道需要特別注意中外語句表述不一致的地方,以增加國際傳播的準確性。
在對外英語報道中添加新聞背景對精準傳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光是添加劑,更是黏合劑和潤滑劑,是增加國際傳播可讀性和吸引力的重要方法。對外英語報道中,新聞背景的添加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音譯加注釋。音譯法屬于解釋性報道,一般結(jié)構(gòu)為,先將中文音譯并用斜體標出,然后用括號或者引導詞如 “that is”或“or” 加以注釋,以幫助讀者理解含義。由于一些中國特色詞匯在英語表述中沒有對應詞匯,很容易在語言轉(zhuǎn)換過程中出現(xiàn)語義空缺現(xiàn)象。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采用拼音加注釋的音譯法。音譯法對于中國政治理念以及文化“走出去”具有積極意義,也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建構(gòu)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戶口:hukou, permanent residency permit,永久性居住許可;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courtyard residences,四邊圍合式住宅院落;微博:weibo, China’s Twitterlike social media platform,類似推特的中國社交媒體平臺;人設:renshe, public image,在公眾心中營造的形象;飯圈:fanquan, fan circle,粉絲圈;吞金獸:tunjinshou,money-swallowing beast,吞噬金錢的野獸。
如今一些中文表述和詞匯在英語語境中已經(jīng)得到認可,成為特殊的中國英語?!爸袊⒄Z”即在規(guī)范英語的基礎(chǔ)上引入了中國特有的表達方式,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得到英語國家認可。這些中國特色詞匯和表達方式已經(jīng)成為英語通用語言的一部分,無須解釋也能被外國人所理解和接受,例如Kung Fu(功夫),tai chi(太極),mahjong(麻將),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
第二,直譯加注釋。對外英語報道中,最有效也最簡捷的一種方法就是“譯”“釋”并舉,雙管齊下,即對中國特色詞匯進行直譯,同時添加一些背景解釋。例如,國務院:State Council, China’s cabinet,中國的內(nèi)閣;全國人大: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China’s top legislature,中國最高立法機構(gòu);全國政協(xié):CPPCC,China’s top political advisory body,中國最高政治協(xié)商機構(gòu);國家發(fā)改委:NDRC,China’s top economic planner,中國最高經(jīng)濟規(guī)劃機構(gòu);鐵飯碗:Iron bowl, stable and life-long job,終身穩(wěn)定的工作;種草:planting grass, cultivating a desire to buy something,讓他人產(chǎn)生消費欲望;內(nèi)卷:involution, unhealthy internal competition, 不正常的內(nèi)部競爭;破防: defenses broken, precise moment when people are moved and tears come out, 使人放下防備,淚水奪眶而出那一刻。
在一篇關(guān)于岳飛的人物稿中提到,宋高宗趙構(gòu)連下12道“金牌”讓岳飛班師回京。英文編譯為:Zhao Gou,the Emperor of Song Dynasty sent 12 urgent orders in the form of gold plaque, summons carved of lacquered wood with the characters painted in gold, to call Yue Fei back。此處,如果直譯12道金牌,外國受眾很可能不知所云。記者在處理稿件時,添加了“金牌詔令是皇帝發(fā)布緊急命令時使用的噴漆金字的木牌”的背景介紹。
第三,共同經(jīng)驗范圍。美國傳播學家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認為若要有效溝通,必須雙方儲存的經(jīng)驗有若干共同的地方,即共同經(jīng)驗范圍。①[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陳亮、周立方、李啟譯,新華出版社,1984年,第47頁。對外報道就是要努力為外國受眾搭建從未知到已知的橋梁,找到外國受眾容易理解的參照物,使他們能夠感同身受。當介紹外國受眾不熟悉的事物時,要善于尋找他們熟悉的符號,以便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抓住重點、定位信息并更容易記憶。比如,把中國文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表述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介紹魯迅的故鄉(xiāng)浙江紹興時,提及莎士比亞故鄉(xiāng)艾馮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幫助不同文化背景下受眾進行理解。
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在倫敦金融城發(fā)表演講時說:“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創(chuàng)作的《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等戲劇享譽世界。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兩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明年是他們逝世400周年。中英兩國可以共同紀念這兩位文學巨匠,以此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雹诹暯剑骸豆渤_放包容 共促和平發(fā)展——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人民日報》,2015年10月23日。通過強調(diào)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拉近中國與英國民眾的心理距離,增進彼此的親近感,也使受眾的知識經(jīng)驗得到提升。
例如,一篇關(guān)于“中國海神”媽祖的文章導語為:“大海的狂暴本性有一個神的傳說。在西方,它會讓人聯(lián)想到波塞冬的形象,那是一位奧林波斯山神中脾氣最壞、報復心最強的神。而中國的海神媽祖善良而富有同情心,守護著水手、漁民和旅行者?!焙I癫ㄈ男蜗笤谖鞣缴鐣矣鲬魰?。文章在導語中將“中國海神”媽祖形象和西方海神波塞冬作了比對性介紹,襯托出媽祖在中國人心目中,尤其是東南沿海漁民心中的特殊地位。出于新聞貼近性的考慮,對外英語報道應該更多地從西方受眾的閱讀興趣出發(fā),找出中國特色的內(nèi)容與西方文化相似或相關(guān)聯(lián)的地方并運用到其中,以此消除西方受眾的理解障礙,提高國際傳播效果。事實上,對外英語報道就是要盡量把國內(nèi)的事物同國外受眾所熟悉的事物相聯(lián)系,能夠讓他們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了解中國。
在對外英語報道中添加新聞背景有助于國外受眾更好地理解內(nèi)容。但是在實踐中,絕非添加得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因事而論、因稿而定、運用得當,不可“一刀切”。添加新聞背景解釋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處理,把散點的事實構(gòu)成一幅完整圖畫,使孤立的新聞要素具有全局意義。
1.表述清晰易懂,不要畫蛇添足
中英兩種語言文化存在天然差異,對外報道中對于中國國情、中國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內(nèi)容需要進行必要解釋和補充介紹,以確保國外受眾可以聽得清、看得懂并能理解和接受。對外英語報道需要時刻觀照受眾群體,用國際受眾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只有新聞報道的背景解釋清晰易懂,才能克服語言和文化障礙,實現(xiàn)理想的傳播效果。新聞背景大多是靜態(tài)材料,如果大面積地出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中,容易使敘述變得枯燥無味。以簡短的語句或者短語進行背景解釋,既可起到解釋和補充說明的作用,也可讓受眾一目了然。
在力求背景解釋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同時,要盡量避免把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識和淺顯道理當成背景解釋。對外報道中,一些已經(jīng)被英美國家廣泛理解并接受,或已選入英美詞典的中國歷史人物、風俗習慣等無需再作背景解釋。例如,孔子(Confucius)已經(jīng)被大多數(shù)國家公眾所了解,如果再添加背景解釋就會顯得畫蛇添足。
2.緊扣文章主題,不可喧賓奪主
對外英語報道中相關(guān)背景的添加應該緊貼報道主題和內(nèi)容,不要添加任何與主題無關(guān)的文字,這樣才能抓住受眾眼球。在英語新聞報道中,背景解釋應當通俗易懂,同時緊扣主題。只有這樣,背景解釋才能更好地融入報道的主體內(nèi)容,使受眾更容易理解整篇新聞。背景解釋的目的是提供必要的上下文信息,而不是成為主題的分散因素。例如,在某英文版關(guān)于網(wǎng)游產(chǎn)業(yè)的稿件中,其導語為:Withtangmeaning “l(fā)ie down”andyingmeaning “win”,tangyingdescribes someone winning with little or no effort(tang即躺平,ying即贏,tangying躺贏就是不費力或不努力即獲得成功)。文章隨后切入正題,提到該短語來自一款網(wǎng)絡游戲并自然而然過渡到文章的主題。此類背景解釋并不是新聞的核心內(nèi)容,需要控制篇幅,恰到好處,避免因過于冗長而分散受眾注意力,影響動態(tài)新聞的傳遞。
3.尊重文化背景,切忌對號入座
國際傳播內(nèi)容的選擇不但要尊重受眾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也要考量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切不可簡單照搬,逐字翻譯。在翻譯過程中,涉及文化元素時,要靈活運用等效的表達方式,確保信息不僅傳達準確,而且要適應目標受眾的文化和語境。例如,中文俗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直譯成Even a good housewife cannot prepare a meal without rice,稍顯不妥,因為一些國家的民眾并不以大米作為主食,所以此處需要作些變通。改譯為You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沒有稻草就無法制作磚塊),這個短語出自《出埃及記》(Exodus),西方民眾耳熟能詳。這樣翻譯就既傳達了中文本意,又照顧了國外受眾的接受習慣。
對外英語報道是跨語言、跨文化、跨國界的傳播活動,相關(guān)從業(yè)人員需要基于受眾意識,從滿足受眾信息需求和接受習慣的角度出發(fā),在對外報道中對中國歷史、社會、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漢語詞匯、現(xiàn)象和概念,適當?shù)靥砑颖尘敖忉屩陵P(guān)重要。熟練運用新聞背景解釋是對外報道從業(yè)人員的基本技能,這需要平時以國際視野廣涉獵、多積累、勤思考,提高“以受眾為中心”的跨文化傳播意識,力求給國際受眾提供感興趣的內(nèi)容和易于接受的文本,提高對外英語報道的傳播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