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敏
摘? 要:現如今,隨著我國教育的加快發(fā)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是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的關鍵。在教學的設計和方法上應重視對學生的生活化教育,使其具有生活意識,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初中地理教師要把地理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以生動的材料為依托,讓學生能夠掌握地理知識,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有效策略
引言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地理教學觀念,強調了學習對生活有作用的地理,并提出了一種新的評估方法,改變了學習方式,使學生更好地將地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初中地理生活化無論對學生、教師還是對教育自身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然而,目前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學仍然有許多問題,因此,我們必須避免這些不利因素,使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真正起到應有的效果。
1制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完成的各項教學任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教師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終極目標就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生活,并通過生活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從而完成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目標。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強化目標的生活化。在具體制定時,首先要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深入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然后將生活教育理念滲透到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突出現實生活和地理學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設置生活化的教學目標。例如,在講授“降水的變化與分布”這部分內容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熱水煮沸然后遇冷凝結水這種現象,并制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有關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的現象,再根據教材中所講的知識點理解降水的形成以及變化與分布規(guī)律。通過制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善于觀察生活以及理論結合實際的學習習慣,為開展生活化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奠定基礎。
2激發(fā)學生學習生活化地理知識的興趣
初中學生對新鮮的東西更容易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主要有幾個方面,來自于神秘、稀奇、關于生存的、與自己的生活相關的、具有強烈針對性的事物。因此,在了解了初中生的這幾個興趣點之后,初中的地理生命教育將生活化教學會變得更為具有實際的意義,隨著現代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學生們都會在假日里安排外出旅游,因此老師們可以指導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旅游規(guī)劃,并幫助學生準備好交通、住宿等一切與旅游有關的事情,從而使學生在旅行中了解到更多的地理信息。
3做好生活化的知識拓展,深化核心素養(yǎng)
老師可以將生活化課堂延伸至課外,令學生的日常生活變成課堂,課上課下相互融合,擴大知識授課范圍。換言之,就是老師把課堂內的知識和課外知識關聯(lián)起來,引導學生通過自行閱讀、自主思考方式完成課后探索,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課程外的知識,意識到生活中“無處不地理”,并結合課堂內學習的知識去加以思考,鞏固知識掌握,在這一過程當中,也有助于加速地理知識基礎塑造,深化核心素養(yǎng)。比方說,在自習課、活動課或者課后作業(yè)布置的時候,指引學生觀看和地理知識有關的紀錄片,如BBC《氣候變化》,作為七年級上冊“世界的氣候”章節(jié)的拓展素材,在紀錄片當中詳細介紹地球上各個地區(qū)的氣候環(huán)境特征以及變化情況,而且配合生動的影像資料加深理解,觀看視頻資料之后,學生可以更的記憶憶課本上的知識,深層次地感悟氣候特征、氣候成因。在此基礎之上,鼓勵學生們模仿紀錄片的內容,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拍攝本市的一段時間之內的氣候變化,并制作成影片;如果條件不允許拍攝,也可以通過撰寫報告的方式來完成,將地理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中,理解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相互融合,升華課堂教學實效。此類拓展教學有助于調動初中學生地理觀念生成,拓展學習范圍的基礎之上,更好地實現基礎塑造。
4對生活化教學進行積極的探索
實際上,在以生活為中心的地理教學中,對于教師的考驗也越來越多,教師要尋找最符合地理教學的生活化要素,必須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深入地學習,要具有良好的觀察能力,把生活中有關的地理知識融入到教學中,對初中地理教學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很多教師的地理知識水平都很高,但是他們對生活化的認識并不深刻。如果教師的層次不能激勵學生進行深入研究,則很難達到以地理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目標。初中生的自律性還不夠強,缺乏對初中地理生活化知識的充分了解,這就導致了教師在教學中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通過大量實例,使學生能夠持續(xù)地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通過對地理知識的掌握,使學生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斷地學習、成長,從而促進其自身的發(fā)展。
5開展生活化游戲活動
初中生的思想處在一個活躍的時期,根據教學的要求,在初中的地理課上,通過設計與生活有關的游戲,既可以把所學的東西和生活的游戲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容易的了解和體會,同時也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很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地理的神奇,從而提升課堂的效率。從教學“繁榮地方特色文化”的課程入手,使學生對地域文化和地域特征之間的聯(lián)系有更深入的認識。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安排課前任務,讓學生們在課下通過網絡收集當地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及居民文化,使學生了解當地文化的多樣性的同時為課上學習“自然環(huán)境對地域文化的影響”奠定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更好地成長和生活。生活化教學是當前以及今后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在生活化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地理學科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引導學生立足教材,將所學的地理知識技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從而更好地服務他們的日常生活。將生活化教學運用到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在深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的同時,還可以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提升他們各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從而讓他們成為新時代發(fā)展所需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曉惠.地理教學必須扎根于生活的土壤[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9(08):84.
[2] 魏夢華.從生活中來到學習中去——談地理課堂教學生活化[J].中學教學參考,2020(36):78.
[3] 張佳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地理教學生活化實施中的問題與思考[J].地理教學,2019(1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