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然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 基礎教學部, 山西 太原 030062)
21 世紀以來, 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快速重構全球創(chuàng)新版圖, 社會發(fā)展對復合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 這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健美操課作為大學體育公共課之一, 目前仍以傳統(tǒng)體育課的教學方式為主,難以滿足復合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 探尋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要求的高校健美操課教學模式是高校健美操課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任務, 驗證其教學改革方案的成效性將有助于進一步推進健美操課教學改革。
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根據(jù)教學目標不同, 將教育目標分為記憶、 理解、 應用、 分析、 評價、 創(chuàng)新6 個層級, 認為創(chuàng)新是認知學習教育目標的最高層次。 根據(jù)對學生思維能力要求的不同, 把記憶、 理解、 應用歸為低階思維能力,將分析、 評價、 創(chuàng)新歸為高階思維能力[1]。 傳統(tǒng)教育多注重學生低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而缺乏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 是指個體對自己在特定領域實現(xiàn)預期結果所需行為能力的信念。 本文中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預期結果所需行為能力的信念。 羅彥平認為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應包含個體本身的能力感、 努力感、 環(huán)境感以及個體對行為的控制感等因素[2]。
結合當下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 張春艷認為健美操教師要轉變教育思維, 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3]。 李麗基于OBE 教育理念探討了普通高校健美操課程教學改革[4]。 目前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的教學改革研究主要集中于非體育學科領域, 其中張潔以 “程序設計” 課程為例, 證明了在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指導下, O2O 混合式教學模式效率更高[5]。 蘇秋霞以“慣性” 的知識目標為例, 進一步分析和細化知識目標, 探討了對 “理解” 目標的應用與落實[6]。 陳露運用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分析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的一致性, 為解決課堂中存在的無序和低效現(xiàn)象的問題提供解決思路[7]。
探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下的高校健美操課對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能夠進一步驗證新的教學改革模式的成效性。 本研究基于高校健美操課教學改革現(xiàn)狀, 通過實驗研究驗證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構建的高校健美操課對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成效性。
傳統(tǒng)健美操課注重知識與技能傳授, 輕思維能力培養(yǎng), 課程多為教師講授、 學生習得的單向教學過程, 學生缺乏系統(tǒng)的思維訓練, 課堂思維活躍度低, 無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 難以實現(xiàn)高階的教學目標。
多數(shù)健美操課的課程思政形式化, 課程思政內容不明確, 缺乏系統(tǒng)性與針對性, 無法真正觸動學生內心。 從課程建設來看, 缺乏與教學內容相匹配且覆蓋整個教學周期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難以實現(xiàn)課程思政全過程育人的教學目標。
傳統(tǒng)健美操課的教學內容局限于動作技能傳授、 隊形編排等, 缺乏系統(tǒng)且針對性的高階教學內容作為支撐, 教學內容缺乏高階性、 創(chuàng)新性與挑戰(zhàn)度,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夠強, 難以有效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下的高校健美操課對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為研究對象。
3.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jù)研究需要, 以 “健美操教學改革” “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 “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 等為關鍵詞查閱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3.2.2 實驗法
采用實驗法對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的高校健美操課對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效果進行研究。 基于教學倫理, 實驗采用自身對照、 單因素、 被試內實驗設計,統(tǒng)一授課教師、 教學流程、 教學周期與教學內容, 在實驗前、 后分別向14 個被試健美操班級發(fā)放 《大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 并對被試班級前、 后測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3.2.3 問卷調查法
選定由羅彥平設計的 《大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 在實驗干預前、 后分別對學生開展問卷前測與后測,并分析前、 后測數(shù)據(jù)的差異顯著性, 驗證基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的健美操課教學模式對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的成效性。
3.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21.0 軟件對獲取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配對樣本T 檢驗, 對比學生前后兩次問卷結果的差異顯著性, 為研究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3.3.1 實驗目的
為了更好地推進高校健美操課教學改革, 培養(yǎng)復合創(chuàng)新型人才以適應新時代發(fā)展需求, 以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下的高校健美操課對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為研究對象, 通過16 周的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的健美操課專項教學, 對比14 個被試班級的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前、 后測數(shù)據(jù), 通過配對樣本T 檢驗, 分析實驗結果, 評估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下的高校健美操課教學模式對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成效性, 為今后高校健美操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3.3.2 實驗假設: 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的高校健美操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
3.3.3 實驗時間及地點
為確保實驗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 實驗連續(xù)開展三個學期以驗證實驗假設。 實驗時間分別是2021-2022 學年第二學期、2022-2023 學年第一學期、 2022-2023 學年第二學期, 每學期為一個完整的實驗周期, 共含16 周教學周。
實驗地點為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健翔體育場, 所有被試班級均在學校健翔體育場授課。
3.3.4 被試選擇
以2021-2022 學年第二學期、 2022-2023 學年第一學期、 2022-2023 學年第二學期共計14 個健美操選項班的683 名同學作為實驗對象。 學生通過學校選課系統(tǒng)自主選課, 系統(tǒng)隨機分班, 每班40-55 人, 各班均由系統(tǒng)隨機分配產生。
3.3.5 實驗材料和儀器
量表: 采用羅彥平編寫的 《大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 該問卷信度、 效度合理, 問卷共計20 道題, 包括努力感、 控制感、 能力感、 環(huán)境感四個維度指標。
3.3.6 實驗變量
實驗類型: 實驗為單因素實驗設計, 采用被試內、 自身對照、 單盲實驗設計。
自變量: 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的高校健美操課的教學模式。
因變量: 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
額外變量控制: 實驗采用單盲實驗設計, 統(tǒng)一授課教師、 教學內容、 教學流程、 教學器材、 教學場地與教學時數(shù), 保證實驗的一致性; 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保證教學效果; 學生采用選課系統(tǒng), 隨機分班。
3.3.7 實驗程序
實驗前測: 為確保教學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對各被試班級進行指標前測。 為避免心理因素影響實驗結果, 確保被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實驗, 選擇單盲實驗設計。 指標的前測時間安排在學期初第一節(jié)課, 在課上由教師本人發(fā)放 《大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 要求學生現(xiàn)場完成, 當場回收, 確保問卷的完成率與有效率。
教學實驗干預過程: 考慮到教學倫理, 實驗采用自身對照, 所有班級均采用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的高校健美操課教學模式, 教學共計16 周教學周, 均為本人授課,采用相同的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教學流程以及考評內容, 保證教學質量的一致性。
實驗后測: 為確保教學實驗結果的準確性與科學性,對各被試班級進行指標后測。 指標的后測時間安排在期末測試結束后, 在課上由本人發(fā)放 《大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 要求學生現(xiàn)場完成, 當場回收, 確保問卷的完成率與有效率。
3.3.8 教學干預設計
3.3.8.1 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的高校健美操課教學模式構建
查閱相關資料, 結合現(xiàn)階段高校健美操課堂思維活躍度低, 難以實現(xiàn)高階的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不明確, 課程內容挑戰(zhàn)度低等問題, 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制定了全新的高校健美操課教學模式, 要求課程的重點從知識技能轉為能力與思維訓練, 注重高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強調內容至上, 采用互動研討式課堂吸引學生全過程參與課堂教學, 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和未來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3.3.8.2 建立教學目標
結合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重新梳理健美操課教學目標, 細化知識目標、 能力目標、 情感目標的各指標內容,注重學生高階目標的實現(xiàn)。 表1 為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的高校健美操課的教學目標體系。
3.3.8.3 教學進度安排
教學實驗時長為一學期, 包括16 周教學周, 共計開展3 個學期以驗證實驗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 所有被試班級均為本人授課, 教授第三套大眾健美操一級規(guī)定套路以及健美操創(chuàng)編理論方法等, 表2 為一學期的教學進度安排。
表2 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的高校健美操課教學進度
3.3.8.4“3+6+1” 教學內容體系
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 形成 “3+6+1” 的教學內容體系。 教學內容以第三套大眾健美操一級規(guī)定套路為基本教學內容, 涵蓋 “運動安全與科學健身” “基本技術與規(guī)定套路” “創(chuàng)編教育系列” 3 大內容板塊, 將高階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思維訓練成體系地融入課堂教學, 依照組合套路將32 學時分為6 大教學模塊, 1 條課程思政主線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課程難度與深度逐級遞增。 表3 為 “3+6+1” 的教學內容體系。
表3 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的高校健美操課 “3+6+1” 教學內容體系
3.3.8.5“習、 創(chuàng)、 演、 思” 的教學閉環(huán)
形成 “習得+創(chuàng)新+展演匯報+總結反思” 的教學閉環(huán),要求學生在習得健美操技能及掌握思維邏輯的基礎上, 參與小組合作創(chuàng)編, 并對每個教學板塊的成果進行展演匯報,最后提交總結反思。 通過教學設計使學生獲得合作學習的心流體驗, 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創(chuàng)造力與社會適應性。
3.3.8.6 完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
以學習目標為導向, 依托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 優(yōu)化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效果。 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通過開展合作研討式課堂、 采用合作學習法與任務驅動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素養(yǎng)。
3.3.8.7 完善課程成績評定指標
結合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完善評價指標。 在期末總結性評價中增加成果展示,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 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完成規(guī)定套路創(chuàng)編。 考核評價指標增加創(chuàng)編設計、 動作表現(xiàn)、 團隊合作、 音樂與服裝等考評要素。
3.3.9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統(tǒng)計軟件, 通過配對樣本T 檢驗, 分析實驗前、 后兩組數(shù)據(jù)的差異顯著性, 最終驗證實驗假設。
4.1.1 被試分布情況
實驗被試包括14 個健美操班共計683 名學生, 通過配對樣本T 檢驗, 刪除漏選、 多選的無效問卷后, 共計得到有效問卷622 份, 表4 為實驗周期內三個學期的有效問卷的被試分布情況。
表4 被試分布情況
4.1.2 2021-2022 學年第二學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
表5、 表6 為2021-2022 學年第二學期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統(tǒng)計結果。 對比291 份有效問卷的學期前、后測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變化發(fā)現(xiàn), 學期前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 (M=80.77, SD=12.24) 低于學期后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得分 (M=83.90, SD=12.17)。 經配對樣本t 檢驗, 兩者有顯著差異(P 值<.001), 說明經過一學期教學干預, 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得到顯著提高。
表5 2021-2022 學年第二學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表配對樣本統(tǒng)計
表6 2021-2022 學年第二學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表配對樣本檢驗
4.1.3 2022-2023 學年第一學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
表7、 表8 為2022-2023 學年第一學期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統(tǒng)計結果。 對比145 份有效問卷的學期前、后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變化發(fā)現(xiàn), 學期前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 (M=78.01, SD=12.43) 低于學期后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得分 (M=85.23, SD=9.88)。 經配對樣本t 檢驗, 兩者有顯著差異(P 值<.001), 說明經過一學期教學干預, 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得到顯著提高。
表7 2022-2023 學年第一學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表配對樣本統(tǒng)計
表8 2022-2023 學年第一學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表配對樣本檢驗
4.1.4 2022-2023 學年第二學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
表9、 表10 為2022-2023 學年第二學期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統(tǒng)計結果。 對比186 份有效問卷的學期前、 后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變化發(fā)現(xiàn), 學期前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 (M=77.54, SD=10.03) 低于學期后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得分 (M=81.23, SD=15.94)。 經配對樣本t 檢驗, 兩者有顯著差異(P 值<.003), 說明經過一學期教學干預, 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得到顯著提高。
表9 2022-2023 學年第二學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配對樣本統(tǒng)計
表10 2022-2023 學年第二學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配對樣本檢驗
通過實驗研究, 對比三個學期共計622 名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問卷的學期前、 后測數(shù)據(jù), 發(fā)現(xiàn)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的高校健美操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 該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實現(xiàn)高階的教學目標。
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把記憶、 理解、 應用歸為低階思維能力, 將分析、 評價、 創(chuàng)新歸為高階思維能力, 強調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傳統(tǒng)健美操課注重知識與技能傳授, 缺乏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難以實現(xiàn)高階的教學目標。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的高校健美操課,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重新優(yōu)化了教學目標體系, 使教學目標可量化、 可測評。 全面優(yōu)化傳統(tǒng)健美操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組織流程, 增加創(chuàng)新能力與思維訓練,形成符合 “兩性一度” 標準的 “3+6+1” 的教學內容體系與“習、 創(chuàng)、 演、 思” 的教學閉環(huán), 通過教學內容與教學流程托起課程思政內涵建設。 依托信息化平臺優(yōu)化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 開展合作研討式課堂; 根據(jù)教學目標, 針對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完善成績評定指標。 本研究通過實驗研究驗證了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的高校健美操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 能夠實現(xiàn)高階的教學目標, 具有一定的教學改革成效。
5.2.1 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 持續(xù)優(yōu)化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 形成可量化、 可測評的教學目標。
5.2.2 深入梳理教學內容, 持續(xù)增加教學案例, 完善課程思政設計, 通過教學內容托起課程內涵建設, 有效支撐高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與考評。
5.2.3 依托信息化教學工具, 完善教學內容、 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 建立線上教學資源, 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學習主動性。
5.2.4 優(yōu)化教學組織形式, 完善 “習、 創(chuàng)、 演、 思” 的教學流程, 形成可復制、 可推廣的教學操作流程。
5.2.5 結合教學目標完善教學評價指標與評價細則, 形成與教學目標相對應的評價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