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想同
卓尼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站,甘肅 卓尼 747600
當歸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具有補血活血、潤腸通便、調(diào)經(jīng)止痛等功效,常用于血虛萎黃、月經(jīng)不調(diào)、虛寒腹痛、跌打損傷及腸燥便秘等疾病的治療。當歸既是許多傳統(tǒng)中藥方劑的主要成分,在現(xiàn)代烹飪中也有著重要的食用價值。當歸喜冷涼,適宜生長在高寒多濕地區(qū),在我國主要分布于甘肅省東南部。
甘肅省卓尼縣位于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位于東經(jīng)102°46′~104°02′、北緯34°10′~35°10′,海拔2 000 m 以上,屬高原性大陸氣候區(qū),氣候寒冷濕潤,四季不明,日照短,光照不足,降水充沛但不均勻,年降水量487.1 mm,年日照時間2 450.4 h,年無霜期114 d。在推進“五個萬畝”培育行動的背景下,卓尼縣中藏藥產(chǎn)業(yè)逐漸興起,中藥材種植面積穩(wěn)步增加,其中當歸、黃芪單位面積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已接近岷縣,極大地提高了當?shù)剞r(nóng)民的經(jīng)濟收入。但從目前卓尼縣當歸種植現(xiàn)狀來看,當?shù)禺敋w種植技術還不成熟,對當歸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對此,卓尼縣需要加強當歸種植技術研究,以保證當歸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
當歸為深根性植物,入土較深,喜肥,怕積水。種植人員宜選擇土層深厚、陰涼濕潤、富含腐殖質(zhì)、砂質(zhì)生荒地或熟地作為育苗地。育苗前,需多次深翻土地,每667 m2施用農(nóng)家肥3 500 kg 作為基肥,并可配施適量復合肥。施肥后,通過淺耕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之后,開溝做帶狀高畦,高25 cm,畦面寬1.0~1.1 m,畦中間挖排水溝(溝寬約30 cm,深約20 cm)。種植人員宜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zhì)的荒地或休閑地作為栽培地。
移栽定植前,深翻大田土地,翻耕深度25 cm,每667 m2施用農(nóng)家肥6 000~8 000 kg 作為基肥,并適當增施油渣100 kg、尿素20 kg、過磷酸鈣25 kg。翻耕耙細后做高畦,高25 cm,畦面寬1.0~1.1 m,畦中間挖排水溝,畦間距為30~40 cm[1]。
播種前,種植人員應先挑選出品質(zhì)高、成熟度好、無霉變的當歸種子,并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播種前3~4 d,將種子放入20 ℃溫水中浸泡24 h,使種子能夠充分吸收水分。之后將種子撈出置于室溫條件下,覆蓋兩三層濕紗布保濕,每天上下翻動1 次,確保種子溫濕度控制在適宜范圍內(nèi)。當少數(shù)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在播種前1 d,種植人員可用4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者40%多菌靈拌種,用藥量為種子質(zhì)量的0.2%~0.3%,以起到預防病蟲害的作用[2]。此外,為保證播撒均勻,可用少量草木灰拌種后再播種。
當歸可春播、秋播、冬播,卓尼縣以春播為主,若育苗地海拔較高,可適當延后播種。播種方式主要有撒播、條播和穴播,其中撒播是將種子均勻撒入畦面,而后覆蓋細肥土,覆土厚度約0.5 cm;條播是在畦面上橫向開溝后,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nèi),而后覆蓋細肥土,覆土厚度約0.5 cm;穴播是按“品”字形挖穴,每穴播種10粒種子,種子按照放射狀擺放,輕微按壓種子后,覆蓋細肥土,覆土厚度約0.5 cm。為保持苗床墑情,覆蓋細土后可再用禾本科野草或松毛等覆蓋苗床,厚度2~3 cm。播種后15 d左右,待幼苗出齊后,可在陰天或傍晚揭開苗床覆蓋物。待幼苗現(xiàn)出真葉后,需要搭建遮陽棚,高度在50~80 cm[3]。
種植人員應選擇健壯、大小均勻、無病蟲害的優(yōu)質(zhì)種苗進行定植,并用50%退菌特25 g和40%多菌靈25 g,兌水20 kg配制成藥液,然后將種苗放入藥液中消毒殺菌10~15 min。定植主要分為春栽(3 月下旬至4 月中旬)和冬栽(寒露后霜降前)兩種。卓尼縣當歸定植以春栽為主,即清明前后為宜,定植方法多為平栽。平栽是在處理好的畦面上開穴,穴深18~22 cm、直徑12~15 cm,而后將種苗垂直放入穴內(nèi),每穴定植2~4 株,株間距2~5 cm,每667 m2定植1.2 萬~1.5 萬株,定植后培土。種植人員應盡量選擇在陰天或雨天進行定植,定植后立即澆水并覆蓋地膜。待植株高5 cm 時,破膜放苗,并圍著植株根部用土壓好,保持田間植株的濕度和溫度[4-5]。
當歸適宜生長在較濕潤的土壤環(huán)境中。當幼苗高5~10 cm 時可進行灌溉,但注意不能大水漫灌。當歸生長后期,種植人員需要控制灌溉量,尤其是在秋季,若遇連陰雨天氣,要及時開溝排水,防止田間大量積水以造成當歸爛根。移栽當歸前,有條件的可進行冬灌。當歸快速長葉期(6 月下旬)和快速長根期(8 月上旬)是需肥旺盛期,種植人員要結合中耕適當追肥。6 月下旬開展第2 次中耕,同時每667 m2施用尿素8 kg、磷酸二銨5 kg、硫酸鉀5 kg。8 月中旬開展第3 次中耕,同時每667 m2施用過磷酸鈣10 kg、硫酸鉀10 kg。6月下旬至8 月下旬,種植人員可根據(jù)當歸生長情況合理噴施葉面肥,可用磷酸二氫鉀200 g和尿素或磷酸二氫銨500 g,兌水50 kg,多次噴霧[6]。
當歸種植過程中,為防止土壤板結,改善土壤通氣、水分和溫度條件,促進當歸根部發(fā)育,種植人員需要遵循“中間深,兩頭淺”的原則,及時開展中耕除草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幼苗,不宜深鋤。5 月中旬,待苗木高5 cm左右時,可進行第1次除草,此時除草宜順溝淺鋤、細鋤,如膜內(nèi)發(fā)現(xiàn)雜草,用土壓在雜草頂端地膜上面。6 月中旬,待苗木高10~15 cm 時,可進行第2 次鋤草,此時可深鋤,促進當歸根系發(fā)育。7 月中下旬,可再進行1 次淺鋤[7]。立秋后,當歸根系多肥大,并且富含糖分,此時需要及時拔除雜草,但不宜深鋤,否則易損傷當歸根部,引起爛根。
一般當歸種植2~3 年才能開花結實,若當年就開花結實,稱之為“早期抽薹”。當歸原產(chǎn)于高寒山區(qū),屬于低溫長日照類型,當歸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需要先有低溫春化過程,再接受長日照,積累足夠的養(yǎng)分,才能開花結實。若植株一開始就接受長日照,光合作用會使植株積累較多的糖分,使得植株過早抽薹。當歸抽薹后,其根部不再膨大并逐漸木質(zhì)化,不能用藥。因此,種植人員需要在6 月中下旬,將全部抽薹株拔除,防止其與正常植株爭奪水肥,影響正常植株生長發(fā)育。
為防止當歸過早抽薹,種植人員需要做好育苗工作,提高秧苗含氮量,達到控制早抽薹的目的。第一,育苗時,種植人員宜選擇群山環(huán)抱、日照時間適宜、陰涼濕潤的地塊作為育苗地。第二,種植人員宜采用八成熟的種子育苗,不宜采用較飽滿的老熟種子,否則播種后,植株生長過于旺盛,會導致抽薹率較高。第三,過早或者過晚播種,稀播或者密播,都可能引起當歸過早抽薹或者當歸產(chǎn)量不高。而通過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可有效控制抽薹率,一般可控制在30%以下,進而提高當歸產(chǎn)量。第四,定植時苗木過大或者過小,都可能導致當歸抽薹率高或者產(chǎn)量低,因此選用中等苗木定植最為適宜。種植人員需要通過科學育苗管理,保證苗木大小均勻一致。第五,不宜過早起苗,否則苗木存放時間過長會失水萎蔫,使得苗木所含淀粉水解轉化為糖分,導致當歸過早抽薹。因此,種植人員需要根據(jù)卓尼縣的氣候特點,適時起苗,并且動作要輕緩,以免折斷苗木,導致當歸出現(xiàn)早抽薹問題[8]。
當卓尼縣氣溫在5 ℃左右,苗木葉片開始枯萎時,種植人員可開始起苗貯苗。起苗時需要保證苗木根部稍帶些土,將苗木扎成小把,并通過晾曬降低苗木含水量。當苗木含水量在60%~65%時,即可將其貯藏。當歸常見貯藏方法有2 種,即窖藏和干藏。第一,窖藏,俗稱“藏茬”,貯藏地應為干燥陰涼、不滲水、無鼠洞的區(qū)域。通常根據(jù)苗木數(shù)量挖坑,形狀多為長方形或圓形,然后將生土鋪在坑底,厚度在3~5 cm。先單擺1層苗木,再鋪設1層滅菌土,厚度約3 cm,而后再單擺1 層苗木,鋪設1 層滅菌土,重復上述操作。一般貯放六七層即可,之后在最上面覆土,且應高出地面。第二,干藏,俗稱“坑栽子”,又稱“堆藏”,貯藏地應為無煙、避風的室內(nèi),將生干土鋪在地面,厚度在5~7 cm。先單擺1 層苗木,再鋪設1 層厚5 cm 左右的滅菌土,按照苗頭朝外、根部朝里進行擺放,需要將空隙填滿、壓實,而后再單擺1層苗木,鋪設1層滅菌土,重復上述操作。一般貯放5~7 層,之后在最上面覆土,筑成梯形土堆即可[9]。經(jīng)窖藏的苗木發(fā)芽期較長,經(jīng)干藏的苗木抗旱能力較強,但無論是窖藏還是干藏,均不適用于高大苗木。
當歸常見病害有根腐病和褐斑病。秋季多雨時,當歸易出現(xiàn)根腐病?;疾≈仓旮繒霈F(xiàn)水漬狀、黃褐色斑塊,后期植株矮小、病根腐爛。為預防根腐病,種植人員可將當歸與禾本科作物輪作,以起到排水減濕的作用;或在當歸定植前,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浸根10 min。當歸發(fā)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或9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500~700 倍液澆灌植株根部,連續(xù)澆灌2 次即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當歸感染褐斑病時,葉面先出現(xiàn)褐色斑點,病斑逐漸擴大。植株邊緣有紅褐色暈圈,病葉早枯。為防治褐斑病,種植人員應加強種植地冬季管理工作,如清理干凈枯葉落葉并將其集中燒毀。當歸發(fā)病初期,種植人員可用1∶1∶150波爾多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3%井岡霉素300倍液等噴霧防治[10]。
當歸常見蟲害有蚜蟲和葉螨。蚜蟲多聚集于當歸新梢、嫩芽上,吸食汁液,造成新葉皺縮,植株生長不良。若葉片上蚜蟲密度過高,可于葉片上發(fā)現(xiàn)大量白色小點脫皮。為防治蚜蟲,種植人員可將煙葉曬干后放入水中,靜置過夜后,將過濾液稀釋50~100 倍后噴施植株。葉螨,俗稱紅蜘蛛,主要侵害植株葉片。葉片患病后,其正面有白色密集小點,葉背可見紅色小點,造成葉片黃化,植株提早老化。為防治葉螨,種植人員可在田間釋放草蛉,通過天敵防治減少葉螨數(shù)量;或將牛奶稀釋50~100倍后噴施植株。
采收時,種植人員可用鏟子或機器切斷當歸地上部分植株,僅留長3 cm 的短茬。開挖根部時,應將整個根部全部挖出,避免發(fā)生斷根問題,剔除病根,剝?nèi)埩羧~柄,將植株在陽光下晾曬,每天翻動1~2 次,將粘連在根部的土壤打散。晾曬3~4 d 后,根帶會變軟。當當歸含水量降至10%時,種植人員可根據(jù)根帶的厚度和長度分級,然后將當歸綁成小把,每把質(zhì)量為1 kg。
通過研究可知,影響當歸種植效果的因素較多,如立地條件、播種技術、起苗貯苗技術等,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得不到保障,就無法保證當歸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對此,卓尼縣需要基于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及立地條件,加強當歸種植技術研究,提高當歸田間管理水平,提高當歸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進而促進卓尼縣當歸種植經(jīng)濟效益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