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
蝸牛一家住在小樹林的旁邊。
春天來了,蝸牛媽媽對小蝸牛說:“孩子,到小樹林里去玩吧,小樹發(fā)芽了。”
小蝸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來。
…………
—— 節(jié)選自《小蝸牛》
本期,我們一起來認(rèn)識和了解一下身邊常見的動物——蝸牛。
我家里有兩個娃,都喜歡在夏天的雨后抓蝸牛玩。
他們會把蝸牛放到一張紙上,讓蝸牛比賽誰爬得更快,相信很多人在童年時代都玩過這種小游戲。
我們平時說的“蝸?!笔歉棺憔V所有陸生動物的泛稱,種類很多,遍布全球。全世界大概有四萬種蝸牛。
蝸牛的整個軀體由眼、口、足、殼、觸角等組成,身上背著殼,頭部顯著,具有兩對觸角,比較大的那對觸角頂端有眼。
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蝸牛分化得很厲害。它們分布到世界上的各個角落,適應(yīng)了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種間的生理結(jié)構(gòu)和外觀差異很大。顏色、外形等千差萬別,蝸牛的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
蝸牛有肉食的,也有素食的;有用肺呼吸的,也有用鰓呼吸的。大多數(shù)蝸牛是用肺呼吸的。
蝸牛為什么喜歡在雨后活動?這是因?yàn)槲伵O矚g陰暗潮濕、疏松多腐殖質(zhì)的環(huán)境,如植物大葉片的背面、長著苔蘚的舊木板、墻邊等。為躲避陽光,它們通常晝伏夜出。
蝸牛雖然喜歡潮濕的地方,卻討厭水多的地方。它們的呼吸器官——外套膜肺——可以從空氣中直接呼吸氧氣,過量的水可能會影響它的呼吸。因此,完全泡進(jìn)水里,對它們來說,是致命的。
在某個雨后黃昏,弟弟看著地上的三只蝸牛,對哥哥說:“哥哥,這里有兩只蝸牛寶寶和一只蝸牛媽媽。天黑了,蝸牛媽媽出門找它們,希望它們早點(diǎn)回家洗澡、吃飯、睡覺。可是,這兩個蝸牛寶寶很淘氣,就是不回家,越跑越遠(yuǎn)?!?/p>
哥哥笑了笑,然后問道:“弟弟,你知道蝸牛怎么生寶寶嗎?”弟弟說:“知道,我看過一個視頻。蝸牛是用‘嘴生寶寶的。”
繪/ 王奕
事實(shí)上,蝸牛的卵并不是從嘴里吐出來的。它的生殖孔長在它頭部的右下側(cè),離它的觸角、嘴巴不遠(yuǎn),故而看上去像是用“嘴”生寶寶。
很多蝸牛雌雄同體,同時具有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不過,它們依然需要異體受精,也就是說,兩只蝸牛互相交換精子。
完成受精后,蝸牛常在潮濕陰暗的土壤里或者落葉下產(chǎn)卵。一兩周后,小蝸牛就從卵里孵化出來了。剛被孵化出來,蝸牛就可以吃食物。蝸牛的食譜很廣,主要以各種蔬菜、瓜果皮,以及一些農(nóng)作物的葉、莖、芽、花為食。
研究表明, 蝸牛的牙齒數(shù)量相當(dāng)龐大。仔細(xì)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蝸牛的觸角上有一個小洞。它是蝸牛的嘴巴,大小跟針尖差不多,科學(xué)家們稱之為“齒舌”。蝸牛的嘴里有一條矩形的舌頭,上面長著無數(shù)顆細(xì)小而整齊的角質(zhì)牙齒。它的舌頭上居然有135 排角質(zhì)牙齒,每排有105 顆。算下來,蝸牛的牙齒達(dá)到一萬顆以上。
蝸牛牙齒不但多,還很鋒利,可以嚼碎任何類型的葉子。
找到食物后,它會分泌一種唾液。這種唾液與4%濃度的硫酸溶液的酸性相當(dāng),會把食物軟化。之后,它便用牙齒把食物撕碎吃掉。
有首歌這樣唱道:“阿門阿前一棵葡萄樹,阿嫩阿嫩綠的剛發(fā)芽。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p>
作為軟體動物,無論是大蝸牛,還是小蝸牛,是不是都有光滑的、圓溜溜的殼呢?不是。
在陸地上和海洋中,都存在著沒有外殼的蝸牛。
陸地上沒殼的蝸牛叫蛞(kuò)蝓(yú)(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俗稱鼻涕蟲。
蛞蝓為梭形,光滑柔軟,暗黑褐色、灰紅色或黃白色。頭部前端有2 對觸角,暗黑色,眼在后觸角頂端。蛞蝓食性雜,主要以蔬菜和花卉的幼苗、嫩葉和嫩莖為食。
還有一種沒有外殼的海洋蝸?!?海蝴蝶蝸牛。它的中文正名叫翼足螺(Limacinahelicina)。它擁有半透明的美妙軀體,軀體上泛著橙黃色或者暗紅色。它身體上半部分有一對類似于雙槳的翅膀,它的名字由此而來。這對翅膀不僅有裝飾作用,還可以幫它在水中快速移動,更是它的捕食工具。
長毛的蝸牛并不少見。濕螺科、大蝸???、圈螺科、堅(jiān)齒螺科、多圓螺科等門類都有類似的特征。
學(xué)者們推測,毛結(jié)構(gòu)是一種祖征。
那么,殼體上的毛有什么用處呢?科學(xué)家們認(rèn)為:首先,它們是一種防御工具,可以讓捕食者望而卻步。其次,它們可以幫助蝸牛更好地附著在被子植物的葉子上,降低意外掉落的風(fēng)險。最后,它還具有隔熱保溫的作用。
蝸牛是一種食用、藥用和保健價值都很高的陸生類軟體動物,擁有兩千多年的食用和藥用的歷史。
歷史記載表明,早在古羅馬時代,高盧人(法國人的祖先)便已經(jīng)飼養(yǎng)和食用蝸牛了?,F(xiàn)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食用蝸牛的飲食習(xí)慣,尤以西歐、北美為盛。
《本草綱目》有以蝸牛治病的記載。近代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蝸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等功效。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蝸牛都可以食用。
有一種特別喜歡在雨后出沒的大蝸牛。它就是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
它是一種陸棲蝸牛,成體的殼長一般7—8厘米,最大可達(dá)20厘米以上。它的殼略呈紡錘形,質(zhì)地較厚,螺紋6—7層,殼表面為白色或黃色,其上有垂直于螺紋的棕褐色縱向條紋或者云狀紋。它的老家在非洲東部,由此得名。
20世紀(jì)上半葉,一位華僑從新加坡運(yùn)回了一批植物。這些植物中夾帶著非洲大蝸牛的卵和幼螺。此后,非洲大蝸牛在廈門繁殖了起來,并傳播到其他地區(qū),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這種“巨獸”吃起東西來毫不含糊,各種蔬菜、農(nóng)作物、植物,一掃而光,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它已被我國列為進(jìn)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非洲大蝸牛也是很多病原體的攜帶者。舉例來說,廣州管圓線蟲就以非洲大蝸牛為中間宿主。
一旦吃下感染了這種寄生蟲的非洲大蝸牛,或者接觸它們的排泄物,廣州管圓線蟲就很有可能進(jìn)入人體,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jīng)或腦脊液中,嚴(yán)重者會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科學(xué)檢測表明,一只非洲大蝸牛身上很可能有100多條廣州管圓線蟲。
因此,在路上看到非洲大蝸牛時,千萬不要摸它們,不要踩它們,更不要把它們撿回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