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文
1934年6月,由于博古等人推行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第五次反“圍剿”的行動不斷失利。特別是中央蘇區(qū)的“北大門”——廣昌失守之后,戰(zhàn)火便逐漸燃向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的心腹之地,形勢變得愈加嚴峻。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蘇區(qū)中央局采取了一些相應措施,同時決定從紅軍大學和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大學中挑選一部分學員提前畢業(yè),充實各革命根據(jù)地的軍事和地方工作力量。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1年擔任永新縣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長的劉俊秀,便在當時的情況下,被要求重返湘贛蘇區(qū)工作。因為革命形勢驟變,在折返蘇區(qū)的途中,他和戰(zhàn)友們一道演繹了在險境中跨越湘贛兩省追趕紅六軍團西征的英雄壯舉。
彈雨里經(jīng)考驗,背著司令追紅軍
1934年7月初,受命重返湘贛蘇區(qū)的劉俊秀一行30余人在中革軍委副參謀長兼作戰(zhàn)局局長、粵贛軍區(qū)司令員張云逸的帶領下,離開瑞金,往西北面的湘贛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永新急進??墒牵€沒走出中央蘇區(qū),他們突然收到密報:湘贛革命根據(jù)地已經(jīng)失守,任弼時、王震、蕭克等正率領紅六軍團向湘南、桂東方向突圍西征!
原來,在第五次反“圍剿”節(jié)節(jié)失利的形勢下,中革軍委于7月23日電令紅六軍團轉移到湖南創(chuàng)立新蘇區(qū),并要求在國民黨軍防守薄弱地區(qū),自行選擇突破地段,向湘南和桂東方向突圍。紅六軍團最終在1934年8月7日,由江西遂川的橫石和新江口地區(qū)出發(fā),晝夜兼程行軍,通過草林、左安、高坪等地,先后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朝湘南、桂東方向行動。他們這次退出湘贛根據(jù)地的緊急軍事行動,揭開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序幕。
紅六軍團已經(jīng)突圍西進,永新又被敵占領,他們該何去何從呢?張云逸認為,在沒有中央新的指示以前,不能返回中央蘇區(qū),應該朝湘南、桂東方向追趕大部隊,此決議得到了劉俊秀的大力支持。于是,他們渡過貢、章二江,繞道大余縣城西進。
他們渡過章江后,經(jīng)過整整一天行軍,晚上在一個村莊宿營。第二天清早,準備繼續(xù)西進,突然四周槍聲大作。為避免全體人員遭難,張云逸當即組織人員和護送的游擊大隊,與敵人展開激烈戰(zhàn)斗。
由于敵眾我寡,隨行的十余名同志不幸犧牲。多數(shù)同志經(jīng)過苦戰(zhàn),終于突出了包圍圈。
就在這時,張云逸由于勞累過度,生起病來,兩腿直打晃。劉俊秀二話不說,背著張云逸就沿山窩里走。走了一程,被一座兩丈多高、又陡又滑的石坡?lián)踝×巳ヂ?。劉俊秀只得手腳并用,往峭壁上攀爬。因張云逸渾身癱軟,力不從心,幾次從陡坡上滑下來,劉俊秀只好讓他把身子貼在坡壁上,雙腿跪在自己的肩膀上,頂著向上爬。劉俊秀爬了好一陣子,終于把張云逸送上坡頂。
后來在趕上來的隊員的幫助下,大家輪流背著張云逸,連續(xù)在大雨中走了三天三夜,才找到猶山游擊大隊的駐地。安頓好張云逸后,劉俊秀和隊員第二天一早又開始出發(fā)西進。
經(jīng)過幾天急行軍,他們于8月15日在湖南桂東縣東江追上了紅六軍團。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弼時對他們的到來感到很是驚訝。劉俊秀從衣袋里掏出介紹信,并把一路上追趕紅六軍團的情況簡要地進行了匯報。
考慮到劉俊秀此前一直在地方上工作,有較豐富的蘇區(qū)群眾工作經(jīng)驗,是“擴紅”模范,這次又在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大學高級班進修,任弼時決定將劉俊秀留在郴州任地委書記。
劉俊秀卻堅持要留在紅軍隊伍,并表示在紅六軍團里不管干什么都行。任弼時見劉俊秀這么堅定,況且部隊正需要工農干部,就和其他軍政領導一同商議,將劉俊秀任命為紅六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同來的廖志高擔任團政治委員,劉轉連、張振坤擔任團長。
危急時顯智慧,播撒火種建功勛
紅六軍團勝利突圍的消息,震撼了湘桂兩省的軍閥。湖南和廣西軍閥緊急出動部隊對紅六軍團“擇機防堵”,對紅六軍團全軍團指戰(zhàn)員來說是非常嚴峻的考驗。
當時,國民黨西路軍總司令何鍵以約五個師兵力和大批民團對紅六軍團圍追堵截,桂敵第十九師虎視眈眈,時刻準備迎頭攻擊,在這種嚴峻情況下,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決定,放棄在桂東停留和在湘南創(chuàng)建新區(qū)的計劃,擬渡湘江向湘西前進。
紅六軍團8月17日越過郴宜公路,20日占領新田縣城,9月下旬進入貴州,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紅六軍團經(jīng)常向上級報告地形、敵情及行李輜重損失的情況。而博古、李德等中央領導人始終沒有將西征的真實意圖告訴紅六軍團的領導人,只是定期用電報發(fā)來指示。因此,紅六軍團一直在湘桂兩省邊界的10個縣(市)區(qū)進行軍事行動。
雖然部隊異常辛苦,但在疲憊的情況下,紅六軍團仍然出奇制勝地取得了多次斗爭的勝利。如,8月19日紅六軍團在湖南靖縣新廠巖崖山戰(zhàn)斗時,殲敵500余人,繳槍300余支,予敵以殲滅性打擊。時任第十九師師長兼湖南保安第四區(qū)司令的李覺,在電令中有此哀嘆:“查此次蕭匪由贛西流竄湘南,每到一地,各縣地方多未察覺,即覺而不知其真確情況,甚或為匪蒙混,毫無明確之報告,以致匪情不明,軍隊疲于奔馳,……惟匪性狡黠,時而冒充國軍欺騙民眾,時而聲東擊西行蹤飄忽,誠恐漏網(wǎng)脫逃作圈子策略流竄湘南各縣,倘地方組織不嚴,后患不堪設想……”
在這一個多月忽東忽西、忽南忽北的艱苦轉戰(zhàn)征途中,劉俊秀不僅經(jīng)受住了考驗,而且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涉沱水時,他擔任先遣隊探水任務;在搶渡湘江時,他參加先遣小分隊,探詢路線,準備船只,架設浮橋;在進占西延城時,他帶領工作隊開展籌糧、籌款工作,以供軍需。但是,更艱難的群眾工作還在后面等待著他。
9月20日,紅六軍團由湖南靖縣平茶進至貴州清水江流域的黎平地區(qū)。該地區(qū)屬苗族、侗族聚居區(qū)。苗族、侗族人民由于長期經(jīng)受反動政府和軍隊的歧視、壓迫,與漢族人民矛盾很深。紅軍初至,他們誤認為是反動軍隊,手執(zhí)刀矛弓弩,扼山守寨,持敵對態(tài)度,不明真相的農婦也持刀威脅路過的紅軍。為了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爭取苗族、侗族人民的支援,紅六軍團除了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軍紀外,還嚴格執(zhí)行黨和紅軍的民族政策,即尊重兄弟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不進民房,不違禁忌。同時,紅六軍團派出以劉俊秀為主任,配有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團深入山寨。在劉俊秀等人的努力下,扼守山寨的苗族、侗族同胞大開寨門迎接工作團,劉俊秀借此機會廣泛宣傳黨和紅軍的主張,并積極團結爭取山寨主和土司頭人,還免費為群眾治病。經(jīng)過幾天的工作,隔閡迅速消除了。
在苗族、侗族人民的支援下,紅六軍團于23日分別由貴州錦屏縣的瑤光及清江縣的南孟兩地渡過清水江和沅水。接著向銅仁、江口方向前進,與位于思南、印江附近的紅三軍取得聯(lián)系。
這次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區(qū)所取得的成功,增強了紅軍和兩個民族人民的友誼,在這個地區(qū)撒下了革命火種。因此,劉俊秀受到軍團首長的表揚,并記大功一次。
絕境中勇?lián)?,?jīng)受考驗顯忠誠
10月1日,遵照中革軍委電令,紅六軍團決定突破黔敵陣地,搶渡大沙河,2日乘虛襲占黃平舊州城。搶渡大沙河時,紅六軍團又得到了苗族、侗族人民的支援。當時,劉俊秀負責搶渡先遣任務,他帶一排人,一夜之間,同苗族、侗族同胞一起搜集了30多只渡船,綁扎了十多只木筏,并架起了三人可并行的浮橋。紅六軍團廣大指戰(zhàn)員很快就順利渡過了大沙河。
這時,紅六軍團又接到中革軍委來電:三軍桂敵現(xiàn)向南開動;據(jù)諜報說紅三軍團“已占印江”,令紅六軍團迅速向江口前進,“無論如何,不得再向西移”。4日,紅六軍團進到甕安縣的猴場。5日從猴場向北,準備經(jīng)石阡附近東進江口,以便向印江一帶靠攏。
而此時,湘、黔、桂敵軍也正向甘溪集結,以24個團的兵力合圍紅六軍團。10月7日,紅六軍團在貴州石阡西南的甘溪與桂敵十九師遭遇,部隊被截為兩段。為了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紅軍利用當?shù)厣礁吡置艿淖匀粭l件,在石殲、施秉、余慶一帶同強敵周旋。此地山高路險,人煙稀少,物資匱乏。紅軍人生地疏,沒有地圖、向導,又缺糧斷炊。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紅軍發(fā)揚英勇頑強、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在敵人的包圍圈中展開一系列殊死搏斗。17日擊退湘敵獨立第三十二旅的堵截,19日在石阡縣境又擊退湘軍和黔軍共兩個團,越過石阡、江口大道。當時,中央代表任弼時得了很重的瘧疾,高燒不退。劉俊秀帶領地方工作部的同志,隨同前衛(wèi)團的戰(zhàn)士,以驚人的毅力把任弼時及其愛人陳琮英護送到安全地帶。接著,劉俊秀又冒著槍林彈雨救出了幾位受傷的同志,脫離險境。在這次突圍中,劉俊秀和紅六軍團其他指戰(zhàn)員一樣表現(xiàn)出臨危不懼、沉著應戰(zhàn)、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當劉俊秀告訴任弼時紅軍已突出重圍時,任弼時高興地說:“那好,那好,留得青山在,不愁無柴燒。”10月24日,紅六軍團主力終于同紅三軍在印江縣的木黃勝利會師。26日,紅三軍和紅六軍團進至四川酉陽(今屬重慶市)的南腰界,召開了慶祝兩軍會師大會。會上,劉俊秀演唱了井岡山山歌《送郎當紅軍》,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
兩軍會師后,紅三軍經(jīng)中央批準恢復紅二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張子意任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原紅三軍的第七師改稱第四師,轄第十、第十二團;原第九師改稱第六師,轄第十六、第十八團。全軍團 4400余人。紅六軍團編為三個團:第四十九團、第五十一團、第五十三團,約3300人。蕭克、王震繼續(xù)分任紅六軍團軍團長、政委,譚家述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紅二軍團部兼總指揮部(不久改設立軍分會),統(tǒng)一指揮兩軍團的行動。整編后,劉俊秀仍任紅六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
至此,劉俊秀隨同紅六軍團,勝利地完成了歷時70多天、行程5000 余里的中央交給的戰(zhàn)略轉移任務,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并經(jīng)受了血與火的考驗,增強了革命意志,提高了斗爭藝術。他與紅二、六軍團的其他指戰(zhàn)員團結在一起,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轉入創(chuàng)建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中。
(作者單位:井岡山革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