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銀生中學 陳全麗
云南省紅河州石屏高級中學 肖 偉
俗話說:“勤奮出聰明,博學出智慧;多練出技巧,巧思出碩果?!痹诤粚嵒A知識的前提下,掌握答題的技巧與方法,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中考中,一些歷史試題常常給出歷史地圖等圖片,要想高效解答這類試題,關鍵在于“三看”圖片:一看標題、二看圖中的加大字體文字、三看圖例(腳注)。當然,該方法只是指明一個看圖方向,需要結合基礎知識才能完成答題。
【例1】(2019·云南曲靖·節(jié)選)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中圖一、圖二所示的疆域分別是哪個朝代的?這兩個朝代管理地方的方式分別是什么?
圖一 圖二
該題第二問建立在第一問的基礎之上,因此第一問的解答尤為重要。兩幅圖片沒有標題,可以選擇看加大字體以及圖例。觀察圖一,由圖中的“咸陽”“遼東郡”“桂林郡”等可快速判斷圖一所示的疆域為秦朝的;觀察圖二,由圖中的“遼陽行省”“宣政院轄地”等可快速判斷圖二所示的疆域為元朝的。判斷對了朝代,則這兩個朝代管理地方的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回答出來了。
此法多運用于選擇題,它類似于數(shù)學中的“代入法”。運用此法解答選擇題,多是在解答思路突然“短路”的情況下,根據(jù)掌握的基礎知識判斷選項是否符合題意。
【例2】(2022·云南)利用表格對歷史知識進行整理,有利于進一步認識歷史。據(jù)下表可以得出的歷史認識是
( )
時間內容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人民反割斗爭從未停止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形成了“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2015年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A.中國人民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而不懈努力
B.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
C.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洗雪了百年國恥
D.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本題考查了學生的主題歸納概括能力。解答此題時,如果直接利用表格內容進行歸納,難度較大。如果以“選項倒推法”為基礎輔之以“排除法”,就可輕松解答此題。將A、B、C、D各項代入表格內容進行分析,B選項突出各民族共同發(fā)展,與表格內容不相符,故排除;C選項主題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與表格內容不符,故排除;D選項中強調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際地位的變化,而“新中國成立以來”與表格中的“明末清初”等時間不符,故排除。因此,本題選A。
中考歷史試題選取的材料往往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當我們解題遇到困難,猶豫不決時,可以“瞻前顧后”,利用材料的內在邏輯關系,巧妙解題。
【例3】(2018·云南·節(jié)選)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期間,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技術、新發(fā)明、新理論層出不窮。電燈亮起來了,電話響起來了;內燃機取代蒸汽機,交通運輸飛速發(fā)展……人類進入了工業(yè)文明的新時代。
材料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次科技革命似驚雷閃電,迅速席卷了整個世界。在這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中國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材料四: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但是,科技發(fā)展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到21世紀初,人類不止一次打開“潘多拉的盒子”:全球變暖、臭氧層受損、沙漠化加劇、物種滅絕、核威脅和核危機……以科技進步為核心的人類文明如何發(fā)展,已成為人類邁向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重大課題。
實現(xiàn)從圖1手工操作向圖2機器生產(chǎn)的轉變,發(fā)生在哪一重大歷史事件中?機器生產(chǎn)代替手工勞動有何意義?
考試時,如果由于緊張等原因一下子不能判斷材料一體現(xiàn)的歷史事件,就應該學會“前后聯(lián)系”,以喚醒儲備的知識。本題材料二講述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材料三講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材料四第一句就強調了“三次科技革命”,由此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材料一是否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有關。然后,迅速回憶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相關史實(手工工場被大工廠所替代),此題則可輕松解答。
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既是近年來中考的重要要求,也是對學生閱讀概括能力的考查要求。在解答材料分析題時,一些學生雖然知道“答案來源于材料”,但卻不知道具體在材料中的什么位置。解答這類題目時,首先要在材料中找題目的關鍵詞句,如果找不到,就需要對材料進行分層,逐一分析概括答案。
【例4】(2021·云南昆明·節(jié)選)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華夏民族是漢民族的主源,華夏民族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與蠻、夷、戎、狄諸族結下了長期的不解之緣。漢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續(xù)發(fā)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時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漢族人口融于周邊其他民族。正是因為存在這種雙向融合現(xiàn)象,進而促進了更大范圍的民族融合。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最終形成了統(tǒng)一多民族中國的主人——中華民族。
——據(jù)張植榮著《中國邊疆與民族問題——當代中國的挑戰(zhàn)及其歷史由來》
材料中促進“更大范圍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這道題比較簡單,設問提到了“更大范圍的民族融合”,而它在材料中的第三句中出現(xiàn)過。也就是說,答案應該在材料的第三句附近。題目所問為“原因”,第三句的前半句為“正是因為存在這種雙向融合現(xiàn)象”,說明“更大范圍的民族融合”是因為“存在這種雙向融合現(xiàn)象”,而“這種雙向融合現(xiàn)象”指的是材料第二句當中的“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時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漢族人口融于周邊其他民族”。
例5.(2020·云南·節(jié)選)中國古代先進的技術與思想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的基礎上開鑿,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趨勢,貫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運河某些河段依然承擔著運輸?shù)淖饔谩?/p>
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說出你認為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理由。
本題設問的關鍵詞句為“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理由”。材料中沒有這一關鍵詞句,因此,需要對材料進行分層。分層時要注意“?!薄?”“……”等重要的標點符號。材料可分為兩層,第一層為古代“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貫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水路交通”;第二層為現(xiàn)代“直到今天,隋朝大運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擔著運輸?shù)淖饔谩?。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清晰地認識到答案應該為“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和“直到今天,隋朝大運河某些河段依然承擔著運輸?shù)淖饔谩?。由?我們也可以避免答案過于集中在某一方面而遺漏其他要點。
技巧與方法只能起到錦上添花之效,所有的技巧方法都是建立在掌握基礎知識之上,因此,我們不能過分依賴技巧,而是應該以基礎為主,以技巧為輔。